NO.07 蘇聯R-13空對空導彈
影響力指數
作戰性能
技術創新
服役時長
使用國家
R-13空對空導彈是蘇聯第一種紅外線導引空對空導彈,北約代號為AA-2“環礁”(Atoll)。該導彈于1960年開始服役,蘇聯軍方給予的代號包括K-13、R-3和R-13。

■R-13空對空導彈結構
誕生歷史
R-13空對空導彈是蘇聯根據美國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仿造而來,外形也與“響尾蛇”導彈非常接近。1958年,蘇聯取得“響尾蛇”導彈樣本之后開始積極發展,第一枚以逆向工程仿造的R-13空對空導彈在改裝的MiG-19戰斗機上進行飛行試驗,稍后也在MiG-21的原型機Ye-6T上進行測試。隨后,R-13空對空導彈的第一種量產型號成為MiG-21戰斗機的標準配備。

■MiG-21戰斗機掛載的R-13空對空導彈

■展覽中的R-13空對空導彈
彈體結構
R-13空對空導彈采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由5個艙段組成。第一艙為被動式紅外導引頭艙,第二艙為能源系統艙,第三艙為戰斗部艙,第四艙為紅外近炸引信艙,第五艙為火箭發動機艙。4片穩定彈翼固定在第五艙后部外表面,與4片控制舵面串列配置。

■SAAB 35戰斗機掛載的R-13空對空導彈
作戰性能
R-13空對空導彈是蘇聯早期外銷最廣,實戰經驗最多的空對空導彈之一。其第一種生產型只能在目標尾部很小的范圍才能鎖定,性能上不如美國AIM-9“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改進型R-13R變為半主動雷達導引,可攻擊的角度也擴大為全向位,不受只能在尾部的限制。最后一種型號R-13M的彈體長度比早期型短,但火箭發動機能提供2倍的推力。此外,R-13M還能夠對付發出高熱量的小型地面目標。

■R-13空對空導彈側面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