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與文明
- (美)林肯·佩恩
- 2280字
- 2019-01-04 23:09:50
布匿戰(zhàn)爭之前的羅馬(公元前500—公元前275)
到克里特戰(zhàn)爭時,海上活動的中心已經(jīng)轉移到了地中海西部,羅馬在那里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羅馬人對海上事務的關注相對較晚,盡管古羅馬思想家對遠洋航行表面上持厭惡的態(tài)度,但海上探險在創(chuàng)建和維持帝國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羅馬共和國和后奧古斯都兩個階段中,古羅馬的政治家和將軍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遠洋航行和海上探險的重要性。羅馬人是居住在伊特魯里亞南部的拉丁平原上的眾多部落中的一支,其優(yōu)勢在于其地理位置靠近臺伯河上一個重要的渡口。羅馬靠近大海,并處于意大利半島的中心位置,有著7座小山丘的保護。在大約公元前510年,羅馬人推翻了伊特魯里亞末代國王的統(tǒng)治,建立了共和國。盡管曾出現(xiàn)偶爾的挫折,但到公元前4世紀末,羅馬已經(jīng)是拉丁聯(lián)盟中的主要城市了。到公元前3世紀80年代,羅馬人控制了伊特魯里亞、翁布里亞和坎帕尼亞,正在把目光投向意大利半島的更遠處。然而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對航海事業(yè)毫無興趣,反映在其與迦太基之間的長期關系上,而后者是地中海西部的海上強國。
盡管后來的宣傳有意地強調(diào)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的宿怨,尤其是維吉爾(Virgil)關于狄多(腓尼基人稱之為艾莉莎)與埃涅阿斯(Aeneas)之間關系及羅馬與迦太基之間關系的敘述,但二者之間并不是一直懷有敵意的。雖然早期羅馬人生活的地方距離臺伯河河口只有15千米,但他們幾乎完全無視海洋,很容易與迦太基人建立起友好的關系。早在公元前509年(或公元前508年),他們就簽定了條約,不允許羅馬人及其盟友航行進入迦太基在非洲的勢力范圍,實際上就是禁止貿(mào)易;而迦太基在西西里島擁有霸主地位,不得在拉丁意大利建造要塞。后來,公元前348年的條約禁止羅馬商人在地中海西部進行貿(mào)易,并保護在羅馬人控制下的沿海城市免受迦太基人的騷擾。(盡管在此后的半個世紀中,很少有關于羅馬海上貿(mào)易的證據(jù),而關于羅馬海上船只的證據(jù)則完全沒有。)
對于來自海上的襲擊者,無論是敵國還是海盜,羅馬人首選的防衛(wèi)方法是建立海上殖民地,共有10處,包括奧斯蒂亞與安提翁(今安齊奧),其他的則位于伊特魯里亞海、塞納加利亞(今塞尼加利亞)以及亞得里亞海北部的安科納。奧斯蒂亞建立的時間尚不確定,而安提翁是在公元前338年被占領后才成為殖民地的,當時羅馬人接收了其部分戰(zhàn)艦。“其余的則被燒毀,人們決定用這些被毀戰(zhàn)艦的艦首或撞角來裝飾安放在集會場所中的講臺,這個神圣的地方被命名為“羅斯特拉”(Rostra,原意為“鳥嘴”)。”(“rostrum”一詞是指演講者的講臺,源自演講者站在紀念物旁邊向聽眾發(fā)表演說的傳統(tǒng)。)海上殖民地是只有300戶家庭的小型殖民地。對男人們而言,成為一名殖民者的唯一好處就是可以免于在軍團中服兵役。而他們需要摧毀來到海濱的任何船只,并阻擋在沿海行軍的任何敵人。盡管這些殖民地被稱為“海上殖民地”(coloniae maritimae),但這并不代表殖民者必然會造船或進行航海活動;他們貢獻自己的才能,大體上類似于獨立戰(zhàn)爭時期的美國民兵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國軍隊。
正式的羅馬公民的生活環(huán)境被認為是“更危險且不太自由的”,他們遠離首都中的公民生活。
總體而言,他們的狀況可能并不比那些在羅馬軍團中服役的人更好。
羅馬并不依靠海軍而是依靠海上殖民地,但并沒有獲得成功。在公元前327年(或公元前326年)包圍那不勒斯期間,羅馬人沒有可用來襲擊坎帕尼亞港的船只,而那不勒斯人則可以自由地攻擊羅馬人沿海的各塊殖民地。直到公元前311年,羅馬人才建立了一支艦隊,即駐扎在羅馬的2支由10艘船組成的中隊。公元前282年,一支中隊奉命“沿著大希臘海岸巡航”,從而違反了與他林敦之間簽訂的條約,“根據(jù)這一條約,羅馬人不得越過塔蘭托灣南端的海角”。他林敦人懷疑羅馬人支持他們的對手那不勒斯和羅德島,因此他們擊沉和俘獲了5艘羅馬船作為回應。隨后,羅馬軍隊與以海洋為基地的他林敦人展開了較量。他林敦人請求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Pyrrhus)穿過希臘西北的亞得里亞海來幫助自己,并擴大戰(zhàn)線。皮洛士是一位亞歷山大大帝式的擴張主義者,與“攻城者”德米特里烏斯和托勒密一世聯(lián)姻,并寫有一部軍事著作。
在對羅馬取得了數(shù)次勝利后,他接受了保護敘拉古免遭迦太基人侵擾的建議。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76年間,他征服了西西里島的大部分地區(qū),但是他對希臘城邦的暴虐態(tài)度導致了許多城邦的反對,加上意大利南部的反抗以及國內(nèi)的政治問題,迫使他返回伊庇魯斯。
皮洛士對西西里人采取軍事行動的原因之一,便是想預先阻止羅馬與迦太基結盟。公元前279年,迦太基艦隊司令馬戈(Mago)率領大約120艘戰(zhàn)艦航行到奧斯蒂亞,提議雙方簽訂雙邊互助條約以共同對抗皮洛士。戰(zhàn)爭已經(jīng)使羅馬人筋疲力盡,而迦太基人擔心如果皮洛士與羅馬人達成和解,他便可以在西西里島任意發(fā)動攻擊。條約的內(nèi)容反映出羅馬海上實力的不足。無論是迦太基向羅馬提供軍隊還是相反,都要依靠迦太基的船只來運輸,迦太基人不得不向羅馬提供海上的幫助,盡管條約中并沒有這樣的要求。考慮到皮洛士十分依賴伊庇魯斯、他林敦和西西里島之間的海上航線,那么這支海上軍隊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盡管皮洛士戰(zhàn)爭中最具決定性的幾次交戰(zhàn)都是在陸地上,但戰(zhàn)艦和海上的交鋒是雙方主帥在戰(zhàn)略上所需考慮的最重要因素。
這場戰(zhàn)爭的結束徹底地改變了陸地上的政治版圖。此時,羅馬的霸權擴張到了整個意大利南部,他林敦成為羅馬的海上盟國(socii navale)之一。羅馬船只上的大多數(shù)船員都是從他林敦下層社會中招募的。在舉全國之力與皮洛士及其鄰國作戰(zhàn)的過程中,羅馬通過擊敗來自海外的敵人而變得繁榮且警惕。馬戈的艦隊在奧斯蒂亞的突然出現(xiàn)無疑強化了他們對海軍潛力的重視,并迫使他們在重歸和平局面后重估自己的地位時不得不考慮迦太基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