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尚不清楚多槳座戰船最初是如何被發明出來的,但更寬的船體所具有的穩定性必然是一個優勢。更大的船只能夠安裝投石機——一種大范圍在船上安裝的最古老的大炮,亞歷山大在包圍提爾期間便曾使用過船載的投石機,但是直到安提柯國王“攻城者”德米特里烏斯(Demetrius the Besieger)制造出“超級槳帆船”,才真正進入了海上投石機的時代。投石機是十分專業化的裝備,在比雷埃夫斯一個公元前4世紀的海軍倉庫的存貨清單上便列有投石機。更富有創造性的戰略家建議投擲一罐罐的毒蛇和蝎子等能夠殺傷敵人的活物,同時,人們也在不斷尋求火器的改進方法。在希臘化時代和羅馬時代,撞角仍是海戰中的一種重要武器,但是強行登上敵船依然是首選的戰術。到公元前3世紀中葉,羅馬人的五槳座戰船能夠搭載300名槳手和120名水兵。
多槳座戰船的發展導致船只的尺寸越來越大。亞歷山大的繼承者們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由馬其頓、奇里乞亞、塞浦路斯和黎巴嫩供給的木材。因為獲得木材對于維持海上貿易的造船業而言是必需的,對于建設一支海軍以保護貿易免受競爭對手的攻擊也是十分必要的,希臘化時代的海上爭斗十分依賴這一資源。對于木材的欲望也因為制造更大的船只而受到進一步的刺激,擁有大量雙體船的黎凡特人也不例外。公元前3世紀中葉,“愛姊者”托勒密二世(Ptolemy II Philadelphus)的埃及艦隊號稱有2艘“三十人”戰船,他的孫子“愛父者”托勒密四世(Ptolemy IV Philopator)的艦隊中則有1艘“四十人”戰船。歷史學家阿特納奧斯(Athenaeus)記錄了后者的尺寸數據:寬15米,長122米,可容納4,000名槳手、2,850名水兵、400名官員和其他人員。理論上,最大的槳帆船也不會超過“二十四人”的規模,即有3列槳,每支槳配有8名槳手。托勒密四世的“四十人”戰船應由2組“二十人”槳手構成,即每一個縱列都有20名槳手,將上、中、下3列加以合并,通過橫跨2個船體的升高的甲板容納水兵和其他人員。唯一留下名稱的雙體槳帆船(catamaran)是“攻城者”德米特里烏斯的“里奧托夫羅斯號”(Leontophoros),可搭載1,600名槳手,分為2組“八人”槳手。尺寸更大的船只有著明顯的戰術優勢,德米特里烏斯的船“在速度和效率方面擁有明顯優勢”。然而,建造這些船只的目的是為了贊美統治者的權力,而不是出于其他任何實際的目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arch)指出,托勒密四世的“四十人”戰船“僅僅是為了炫耀,與那些地面上的建筑相似,它搖搖晃晃地艱難移動著,僅僅是為了展示外觀,而不是為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