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 宋史演義(現代白話版)
- 蔡東藩
- 4640字
- 2018-07-17 20:12:15
趙匡胤進入周主寢室,來到床前請了安。周主跟他談到軍事,說道:“朕本來想乘此機會平定遼國,卻不料身體患病,延誤了時機,接下來該如何是好啊!”趙匡胤答道:“陛下,可能是遼國氣數未盡,天意如此吧。要是陛下能順天行事,暫時罷手,上天一定會降臨好運,陛下的病情自然就能康復了。”周主遲疑了好一會兒,才說道:“愛卿說得是,朕暫時回都。愛卿立即調回各處的人馬,明天我們就啟程回京吧!”趙匡胤退出后,馬上傳旨調回李重進、孫行友,準備回京。
第二天,周主下令將瓦橋關改為雄州,命韓令坤留守;益津關改為霸州,命陳思讓留守;然后自己乘車還師,趙匡胤等人也都一起隨駕南歸。
在路上,周主的病情有所好轉,他便取出文書來批閱。忽然看到一塊木頭,長約三尺,上面寫著五個大字,正是那位老僧送給趙匡胤的十六字的一段:“點檢做天子”。周主沉思了一番,越想越覺得不對勁。回到大梁后,周主二話沒說就罷免了都點檢張永德。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周世宗害怕他暗中謀反,所以將他免職,改任趙匡胤為都點檢,兼檢校太傅。從此趙匡胤的威信越來越大。真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啊!
宰相范質考慮到周世宗的病情還沒有痊愈,擔心會出現意外,于是奏請周主先冊立太子,以防不測,周主隨后立四子柴宗訓為梁王。柴宗訓只有七歲,根本不懂什么國家大事,只不過是掛個虛名罷了。周主在宮里住了一段時間,病情忽然又加重了,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急忙召見范質等重臣,囑托道:“宗訓還小,希望你們能盡心輔助他。翰林院學士王著是我的老朋友,要是我真的駕崩了,就召他為宰相,切記!”既然想要任命王著為宰相,為什么不把他召喚進來,真是令人不解。范質等人答應下來,出了宮門,范質和群臣私下里商議:“王著整天醉酒取樂,不過是一個酒鬼而已,怎么能擔當得了重任?肯定是天子病昏了頭,胡亂任命的,我們就當陛下沒有說過這句話,大家也都不要泄露出去了。”大家點頭應允。
這天晚上,周世宗在寢宮駕崩,真是英年早逝啊!范質等人奉梁王柴宗訓登基大位,奉符太后為皇太后,所有的典禮都和以前一樣。
柴宗訓繼位后,改任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兼任檢校太尉,仍擔任殿前都點檢,趙匡胤身兼多個要職,他的莫逆之交慕容延釗也被他舉薦做了副都點檢。兩人總是一起上朝,顯得格外親密。
光陰飛逝,轉眼到了元旦。就在這時,忽然鎮州、定州傳來警報,說北漢主劉鈞勾結遼兵大肆侵犯,聲勢浩大,邊境守將請求發兵支援邊疆!年幼的柴宗訓只知道嬉戲,知道個什么緊急要事?符太后連忙召集范質等人商議。范質說道:“都點檢趙匡胤忠勇絕倫,能征善戰,可以命他為主帥;副都點檢慕容延釗以驍悍著稱,可以命他做先鋒;再命令各鎮將士一同北征,權歸趙匡胤調派,一定能趕走來犯的敵人!”符太后年輕婦人一個,也不懂什么行軍打仗,只要能保住江山社稷,讓她做什么都答應。于是符太后準奏,立即任命趙匡胤為大帥,慕容延釗為先鋒,會師北征。慕容延釗帶著前軍先行一步;趙匡胤調集各鎮將帥,如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張令鐸、張光翰、趙彥徽等人,隨后出發。
趙匡胤率領大軍來到陳橋驛,眼看天色漸漸昏暗,于是令各軍安營扎寨,休息一晚,明早繼續趕路。到了傍晚,大家都休息去了。前隊有一個叫苗訓的指揮使,獨自一人站在營外,仰望著天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這時,他旁邊走過來一個人,問道:“苗先生,你在這里看什么呢?”
原來苗訓精通天文學,凡是遇到風雨雷電,都能未卜先知。就是國家興亡,他也能預測得到,因此軍中人習慣稱他為苗先生。而問苗訓話的人,是趙匡胤的心腹楚昭輔。苗訓指著西方的落日說道:“你沒看見太陽的下面還有一個太陽嗎?”楚昭輔仔細觀察,確實發現日下有日,互相摩擦,融合成了一片黑光。不一會兒,一個太陽沉沒,另一個太陽射出耀眼的光芒,分外明朗。這個太陽的旁邊還有紫云環繞,光彩絢麗,奪人眼眶。這個太陽在空中停留了好久才落入地平線。
楚昭輔看后吃驚不已,連忙問苗訓:“這是個好兆頭嗎?”
苗訓說道:“你是點檢的親信之人,跟你說了也無妨,這就叫作天命所歸!先前隱沒的那個太陽就是周朝,后面出現的那個太陽就是趙點檢!”
楚昭輔追問:“什么時候能夠應驗?”
“天機已經出現,應驗就在眼前了。”苗訓說。
說完,兩人一起回到大營。楚昭輔免不了將這件奇事告訴別人,頓時一傳十,十傳百,軍中上下都傳開了。
都指揮江寧節度使高懷德首先出來倡議:“周主剛剛繼位,年幼無知,我們身臨大敵,即使粉身碎骨誰又知道?不如我們順天應人,擁立點檢為天子,然后北征,不知道諸位將軍覺得怎么樣?”眾將一拍即合。都押衙李處耘補充說道:“這件事必須告知點檢,但是我又擔心點檢不肯答應,好在點檢的親弟弟趙匡義也在營中。不如我們先和他商量一下,讓他和點檢說明,才有可能成功。”
大家都說好,于是邀請趙匡義前來協商。趙匡義說道:“這件事非同小可,等我先和趙普商量之后,再行定奪。”
趙普聽后,說道:“皇上年幼無知,怎么可能服眾?點檢德高望重,恩威浩蕩,一回京城就可繼承大統。今晚我就安排妥當,明早就可依計行事。”趙匡義和趙普部署好一切,等待天亮。
眼看天色將明,眾將一起到趙匡胤的寢室外面,高呼萬歲。寢室外的守衛擺手說道:“點檢還沒有起床,各位將領不要高聲喧嘩!”眾將說道:“今天策立點檢為天子,難道你不知道嗎?”說完,趙匡義從人群中擠入帳內。正好趙匡胤被吵醒,問趙匡義出了什么事,趙匡義將諸將的想法告訴了趙匡胤,趙匡胤大驚道:“這怎么行得通呢?”趙匡義勸道:“曾經聽兄長提起老僧的話,兩日重光,囊木應讖,這話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兄長就順應天意吧。”趙匡胤只是沉默,走出寢室。
眾將見趙匡胤出來,齊聲高呼:“諸軍無主,愿意奉太尉為皇帝。”還沒等趙匡胤答應,高懷德等人就已經把龍袍捧進來,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眾將全部下跪,三呼萬歲。趙匡胤忸怩說道:“事關重大,怎么能如此倉促呢?況且我世代蒙受皇恩,怎么敢妄自尊大,擅自稱帝呢?”趙普勸慰道:“天命所歸,人心所向,明公要是再推讓的話,上違背天命,下失去人心。要是明公覺得有愧于周室,登基之后優待幼主,贍養符太后,也算是不辜負先主的恩澤了。”說完,趙匡胤被眾人連推帶抱扶上了馬,趙匡胤無奈,只好說道:“那我的號令你們還聽不聽?”眾將齊聲說當然聽令。趙匡胤又說道:“回京之后,你們不得冒犯太后和幼主;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你們不得欺凌;朝廷府庫以及百姓,你們不得驚擾!如果聽從命令,我自有重賞,膽敢違抗,軍法處置!”眾將聽后,齊聲喊諾!隨后,趙匡胤整軍還都,派遣楚昭輔和客省使潘美先行一步。
到達京城后,潘美去傳令給大臣們;楚昭輔去安排趙匡胤的家人。這兩人進京后,分頭行動。不久朝廷得到了消息,當時正在早朝,大臣們突然聽說陳橋兵變,都嚇得不知所措。符太后召入范質說道:“你們保舉趙匡胤,怎么會弄出這種禍端?”說完,太后止不住大哭,眼淚嘩啦啦地流了出來。范質只好說:“老臣這就出去商量對策。”符太后也沒多說什么,哭著回到了寢宮。范質退出宮門后,握著右仆射王溥的手后悔道:“倉促調兵遣將,竟然導致兵變,這都是我們的過失啊,該怎么辦?”王溥啞口無言,也不知該說什么好。忽然,王溥痛叫了一聲,范質急忙松手,哪知道手指甲已經陷入了王溥的肉里,差點掐出血來。
范質正準備向他道歉,侍衛軍副都指揮使韓通走了過來,對他們說:“叛軍快到了,你們怎么還那么淡定?”范質回答說:“韓指揮有什么好辦法?”韓通說道:“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京城還有禁軍,趕快請旨調集登城守御,并傳檄文給各鎮將領,他們都是忠義之士,要是能星夜趕來,同心協力,還擔心亂賊不滅嗎?”范質說道:“遠水救得了近火嗎?”韓通說:“你二人快去請旨,我這就召集禁軍。”說完,便匆忙離開了。范質和王溥正猶豫不決的時候,只見范質的家丁跑了過來,說道:“叛軍前隊已經進城了,相爺趕快回家啊!”他們聽到這個急報,還管什么請旨不請旨,都一溜煙地跑回了家中。
這個時候,趙匡胤的前隊都校王彥昇果然帶著鐵騎,馳入城里。湊巧王彥昇和韓通相遇,大聲喊道:“韓侍衛快去接駕!新天子到了。”韓通聽后非常生氣,罵道:“哪里來的新天子?你們這些賣主求榮的狗賊,擅謀叛逆,還敢這么橫行霸道?”說完,韓通就朝著家里趕去。王彥昇生性殘忍,聽完后火冒三丈,肺都要氣炸了,當下策馬追趕,緊隨其后。韓通剛進家門,正準備關門,沒想到王彥昇火急火燎地沖下馬背,手起刀落,一刀劈死了韓通。殺了韓通還不解氣,王彥昇索性又沖進韓通家里,無論男女老少,見了就殺,將韓通一家滿門斬殺。
趙匡胤領著大軍從明德門入城,他命令將士全部回到大營,而自己退居公署。過了一會兒,軍校羅彥瓌將范質、王溥等人帶到署門,趙匡胤見到他們后,痛哭流涕地說:“我蒙受世宗的厚恩,被六軍逼迫到如此地步,有負皇恩,真是慚愧啊!”范質等人正準備回答,羅彥瓌厲聲喊道:“大家一致同意立點檢為天子,哪個還有意見?要是不肯從命,問問我的寶劍答不答應?”說完,竟然拔劍出鞘,指著范質、王溥等人。王溥這個慫蛋被這一嚇,連忙拜跪求饒。范質不得已,只好跟著一起跪拜。
趙匡胤急忙上前扶起兩人,給他們賜座,并一起商量繼位的事情。范質說:“點檢既然已經是天子,那怎么處置年幼的周主呢?”趙普在旁邊說道:“立即請幼主效仿堯舜,禪位給點檢。點檢日后定會優待他們,也算不辜負世宗的厚恩了。”趙匡胤接著說:“我是周室的臣子,早已經下令不準侵犯太后、幼主。”范質說:“既然這樣,點檢應該召集文武百官,準備禪讓儀式。”趙匡胤說道:“請二位大人替我召集百官,我不會虧待舊臣的。”范質、王溥當即退下,入朝宣召百官。
正午時分,百官已經齊集朝門,分列左右。不一會兒,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擁護著身披黃袍的趙匡胤緩緩走來。翰林承旨陶谷從袖中取出禪位詔書,遞給兵部侍郎竇儀,由竇儀宣讀。竇儀宣讀完畢后,趙匡胤登上崇元殿,加上袞冕,即皇帝位,受文武百官朝賀。萬歲萬歲的聲音響徹大殿!禮成后,范質等人進入后宮,脅迫幼主、太后移居西宮。可憐這二十多歲的寡婦、七歲的孤兒,凄凄楚楚,嗚嗚咽咽,哭著向西宮去了。
群臣奏議,取消周主尊號,改稱為鄭王,符太后改稱周太后。趙匡胤因曾在宋州擔任歸德節度使,所以改定國號為宋,大赦天下,并追贈韓通為中書令,厚葬全家。封石守信為歸德節度使,高懷德為義成軍節度使,張令鐸為鎮安節度使,王審琦為泰寧節度使,張光翰為江寧節度使,趙彥徽為武信節度使,并掌管侍衛親軍。趙匡胤還提拔慕容延釗為殿前都點檢,高懷德兼任副職。封皇弟趙匡義為殿前都虞侯,改名光義。趙普為樞密直學士,范質任司徒兼侍中,王溥任司空兼任侍郎,魏仁甫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所有篡奪有功的人都一一加官晉爵。就這樣,方面大耳的趙匡胤便安安穩穩地做了宋朝的第一代皇帝,歷史上稱他為宋太祖。
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史書上都說不是宋太祖的本意。依我看來,趙匡胤對皇位處心積慮,蓄謀已久。史書上有很多可疑的地方。第一:北漢既然已經勾結遼國肆意侵犯,為什么沒有繼續深入?第二:陳橋驛站“點檢做天子”的謠言從何而來?第三:諸將打算擁立新主,而趙匡義、趙普為什么沒有參與?第四:奉點檢做天子,突然之間哪來的龍袍,可見早就準備好了。第五:韓通全家被王彥昇殺害,趙匡胤策立后,為什么沒有追究他濫殺無辜的罪名?第六:登基之后,趙匡胤犒賞參與陳橋兵變的“功臣”,他自己不是說被逼的嗎?種種疑點足以表明,宋太祖早就有了篡位的打算,只是周世宗在世時,威武過人,不敢有變。等到周世宗駕崩,周室只剩下孤兒寡母,趙匡胤取代周朝易如反掌,假借北征的幌子想瞞天過海,真是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