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經濟學的能量學說:都市經濟的?值核算與模擬
- 季曦
- 2027字
- 2019-01-05 00:41:33
第二節 在“滿”的世界,都市經濟何去何從
我們確實處在一個正在變“滿”的世界里。18世紀以來,全球的經濟和人口規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已經從1700年的0.37萬億美元(以1990年美元計量)(Maddison, 2009)擴張到了2014年的78.00萬億現價美元,人口總數則從6億人(Maddison, 2009)迅速上升到2014年的72億人(World Bank, 2015)。2014年全球人均生態足跡達到2.6全球公頃,意味著需要約1.5個地球才能提供人類每年所需(WWF, 2015)。全球的人均能源消耗從1971年的1336.8千克石油當量上升到2012年的1897.9千克石油當量,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也從1960年的93.97億噸上升到2012年的346.39億噸。
我國在過去的幾百年里實現了社會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張。人口總數從1700年的1.3億人(Maddison, 2007)上升到2014年的13.68億人,經濟總量從0.08萬億美元(以1990年美元計量)(Maddison, 2009)上升至2014年的10.35萬億現價美元(World Bank, 2016);人均生態足跡為2.2全球公頃,意味著如果地球上的每個人有著與中國普通居民同樣的生態足跡,則需要大約1.3個地球來支撐人類對大自然的需求(WWF, 2015)。我國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在過去的30年間上升了3倍和5倍,并預計將在未來的30年中翻番(Maddison, 2009)。
與人造資本不斷膨脹的情況相反,全球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正在逐步散失,生態系統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根據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 MA)的報告,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規模的土地利用變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從1750年的280ppm上升到2013年的接近400ppm,升幅超過40%;超過60%的生態系統服務處于退化或者不可持續利用的狀態,森林生態系統的面積在過去的3個世紀消失了50%。
從都市的角度來看,全球最大的都市群東京—川崎—橫濱都市群的GDP達到了3.14萬億美元,占日本全國GDP的50%以上,而如布宜諾斯艾利斯、東京、倫敦、巴黎等都市的經濟規模都占到了國家總經濟規模的10%(World Bank, 2015)。我國都市經濟規模持續擴張的現象也十分顯著。根據2014年度各省份公布的數據,已經有包括廣州、深圳、蘇州等城市在內的9個城市GDP突破1萬億元。
由以上數據可見,人類社會確實面臨著一個人造資本日益豐富而生態資本逐漸稀缺、經濟福利日益增加而生態福利日益減少的狀態。更為甚者,都市經濟高速增長的背后伴隨著高流量的自然資源消耗,人造資本迅速積累的背后伴隨著自然資本的逐漸消失,市民在享受經濟增長所帶來的社會福利時也逐步犧牲了優質的生態系統服務。由于都市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生態系統已經不堪重負。都市經濟規模日益龐大,不斷被消耗和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對于都市經濟擴張的制約日益顯著。
21世紀頭十年,中國經濟的主要目標是促增長,然而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能源、水資源等重要戰略性資源的枯竭、霧霾等都市生活環境惡化等問題凸顯,中國政府開始逐漸意識到盲目追求經濟規模的擴張所帶來的諸多負面效應。2012年兩會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將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調低至7.5%,是2006年以來首次下調至低于8%。2015年以來對于調節經濟增長預期的討論越來越多,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經濟增長預期設定為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也即“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長目標大約為6.8%,說明我國政府開始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而不是單純地追求經濟增長的速度。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于生態經濟學的視角研究都市經濟的演化機理、在生態約束下探索都市經濟的發展質量對于引導都市經濟的發展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對于增長過熱的中國經濟來說,如何使經濟在保持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實現結構的調整并提升社會的整體福利具有更為現實的意義。
作為一個層層嵌套在區域、國家、全球和整個地球生態系統中的開放子系統,都市對其腹地以及外界環境的各種資源有著巨大的“內向式吸引力”。都市經濟規模的擴大以及由此帶來的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口流的大量集聚造成了城市繁榮的表象。都市經濟發展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和文化危機。
都市經濟演化伴隨著各種物質和能量的集聚、轉化與積累。具體而言,都市的人造資本由自然資本轉化而來,即便是形而上的都市文化資本也具有堅實而廣闊的生物物理基礎。都市人造資本在增長的同時,人們擁有的自然資本也在很快流失。同時,物質增長的背后是都市文化的失落。工業生產加速改變了都市與其腹地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的狀態,每座都市自身的文化資本在化石燃料主宰的工業生產中日趨退化,取而代之的是幾乎雷同的現代工業文明,對人類文化的多樣性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易經》中說:“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人文化成”,就是說,文化有“化人”的價值。在都市文化的變遷中,對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的過分追求,導致都市文化的同化與人文價值的迷失,無疑是人類財富的巨大損失。
都市的福利水平不能僅由經濟總量和經濟流量來衡量,資本的豐富程度也應該成為都市福利水平的評價目標。由此,恰當的行為是最大限度地將自然資本轉化為人造資本(Boulding, 1945、1992)。所以,即便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城市經濟也應該存在一個恰當的規模,處在這個規模水平上的城市經濟應該擁有恰當的資本豐度、較低的流量水平和較高的福利水平。
- 非價值量的價值化:經濟、社會、環境綜合評估模型
- 中國債券市場:制度建設與投資人保護
- 國有產權、政府層級與集團內部資本市場運作機制(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團隊成果文庫)
- 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年度報告(2020)
- 中國金融開放的下半場(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重新理解中國經濟:復蘇、進化與增長
- 科學發展導論:基于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性審視
- 觀念大裂變:西部大開發縱橫談
- 中國物流通道的區域空間效應
- 贏得未來:高水平開放的中國與世界
- 中國陽光私募年度報告2012
- 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大背景下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析(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展望報告(2016年))
- 中國經濟短期波動對長期增長趨勢的影響機制研究
- 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質量時空演變與提升路徑:基于“三生空間”融合視角的研究
- 中國消費率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