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經濟學的能量學說:都市經濟的?值核算與模擬
- 季曦
- 718字
- 2019-01-05 00:41:33
第二節 生態經濟學的流派
由于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學科范式,生態經濟學目前呈現出多流派的狀態。Spash(2013)對生態經濟學不同的流派做了非常系統且高度概括的梳理,通過對生態經濟學家認識論(Epistemology)、方法論(Methodology)和意識形態(Ideology)進行歸類,他把生態經濟學分為三個陣營:新環境現實主義派(New Environmental Pragmatists)、新資源經濟學派(New Resource Economists)和社會生態經濟學派(Social Ecological Economists)。其中,新環境現實主義派集中討論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s Services)貨幣估值等技術性問題,對于范式與理念的革新不感興趣;新資源經濟學派沿襲了新古典經濟學的范式,認為將資源環境的價格內化在市場之中是破解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不足的主要途徑;而社會生態經濟學派則致力于對人類行為和資源配置的重新認識,以及對生態倫理的重新思考。
生態經濟學是一門前沿交叉學科,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的關注。基于學科背景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生態經濟學家大致分為兩派:一是經濟學派,二是生態學派。經濟學派以著名經濟學家Georgescu-Roegen和Daly為代表,他們認同新古典經濟學的“效用”這一概念,認為價值應該由消費者的偏好決定,但他們不認同新古典經濟學機械的、靜態的牛頓力學世界觀,認為經濟系統遵循一般熱力學規律,而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就在于人們對經濟活動中熵增定律的忽視,因此呼吁經濟學應該引入熱力學的演化世界觀;生態學派以著名生態學家Odum和Costanza為代表,他們把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看作生態系統演化的產物,是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轉化的結果,認為一般的能量或某種特殊的能量可以作為價值衡量單位。Odum認為我們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根源在于對自然投入的忽視,Costanza則把生態環境問題歸咎于市場價值沒有有效“內部化”這些能量所蘊含的價值。Odum和Costanza發展了生態經濟學能量學說的具體理論和方法框架,是能量學說中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