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內外關于農業合作社的文獻回顧

一 西方農業合作社理論的三個主流研究視角及發展

(1)新古典經濟學對農業合作社研究的三個主要理論視角

20世紀早期最有影響力的農業合作社理論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學派和市場競爭標尺學派。加利福尼亞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薩皮諾(Aaron Sapiro),他主張按照產品類別來組建合作社,并使其成為合法的單一產品壟斷組織,以此來更好地維護市場秩序和糾正不公平貿易條件;市場競爭標尺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埃德溫·諾斯(Edwin G. Nourse),他認為合作社具有充當“市場競爭標尺”的功能,生產者可以依據合作社的這一功能,來衡量其他從事銷售行業企業的競爭程度。

在此之后,對合作社理論研究的重點開始從強調其外部效應逐步轉移到如何構建描述合作社運作的微觀模型,并對其市場績效做出邏輯判斷。新古典經濟學對于農業合作社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和邊際分析,即在某些既定的假設下,研究農業合作社與IOFs在價格和產出決策方面的不同,以及它們對產業競爭均衡所造成的影響。研究農業合作社的正式經濟學模型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以后,在這之后的40年時間里,對農業合作社的爭議一直持續著,其中20世紀40~80年代農業合作社研究包含以下三個主要理論視角:一是認為農業合作社是對“農場的延伸”(縱向一體化模式);二是認為農業合作社是一種獨立的企業(IOFs的變體);三是認為農業合作社是一種生產者聯合行動的聯盟(橫向聯合模式)20世紀40~80年代農業合作社研究的三個主要理論視角如表2 -1所示。

表2-1 20世紀40~80年代農業合作社研究的三個主要理論視角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獨立整理而成。

將農業合作社作為垂直一體化模式正式分析的第一人是Emelianoff(1942),他將合作社視為各個獨立的農場主為從生產的縱向協作中獲利而產生的一種聯合行動。他指出,合作社是按成本價格從事經營的(Business-at-Cost),其自身不會產生利潤或損失,因此,它不是一個利潤最大化的企業。Emelianoff的觀點后來被Phillips進一步發展,他建立了一個正式的合作社產出和價格決策模型,Phillips(1953)主張,合作社僅代表一個由獨立的成員企業共同擁有的工廠,并假設成員企業與合作社之間進行排他性的專門交易。他從成員利益最大化這一假設出發,推導出組織目標函數的最大值,通過使成員與合作社的邊際成本之和等于合作社的邊際收益的研究方法來實現每個成員的利潤最大化。但一些經濟學家也指出,Phillips的這個模型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一些缺陷。

Enke(1945)首次正式提出了合作社作為一種獨立企業的觀點。他認為合作社在決策過程中,需要有一個主要的決策者(類似于IOFs中的CEO或總經理),他要在合作社的銷售總額、投資者惠顧返還以及利潤等眾多“最大化目標”當中做出選擇。Enke理論的缺陷是未能達成一個穩態均衡,同時,這一觀點的提出也標志著之后關于合作社的最大化目標究竟是什么的這一問題的長期討論的開始。與Enke的觀點相同,Helmberger和Hoos(1962)運用IOFs的標準以新古典理論方法來說明,農業合作社可以被視為一個獨立的企業。同時他們對此做出解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理論在被運用到合作社之前需要進行修正,因為合作社試圖使成員的利潤最大化而非組織自身的利潤最大化。

早期將農業合作社視為縱向一體化組織的模型,描述了合作組織內決策制定的一個復雜的過程:合作社無法獨立做出決策,只有組織內的企業成員才能夠制定決策。相比之下,將合作社視為“獨立企業”的大多數模型把合作社內的決策權視為一個完全集中的形式——集中于管理者的手中。上述任何一種模式,都以組織內成員的同質性和組織內目標沖突的淡化為假定條件。因此,這些模型均顯示了合作社的成員或管理者的最大化活動所導致的合作社唯一和最優的(成員福利方面)價格和產出。另外,由于上述兩種模型不切實際的“均衡”假設,一些研究學者[Kaarlehto(1955)、Ohm(1956)、Trifon(1961)]指出,成員異質性Heterogeneity、成員與管理者關于組織目標的意見分歧、信息成本以及集體行動的自身性質都會阻礙一個穩定的結果產生。此時,無論是何種沖突(時間、空間、代際間或委托代理中的)都會導致組織內的“討價還價”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不同的參與者的相對力量強弱,合作的行為由此產生。解決這些沖突和隨之的“議價”行為的方式就是合作理論在文獻中所說的“聯合”方式。這些學者們認為,合作社應被視為一種參與者的聯合(不同的農戶、管理者、投入品供給者、出借人和非成員客戶等),各成員都有各自的目標,只要認為這些目標能夠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參與到組織中來。對于成員間的沖突,他們認為主要存在于合作社的農戶成員之間,以及農戶成員與其他參與者之間,例如管理者之間。農戶間的沖突源于個體成員無法承擔完全的邊際成本或沒能獲得完全的邊際收益,因此他們也失去了考慮合作社的長遠利益或其他成員利益的動力。這主要體現為合作社的現有成員和潛在成員在關于是否拓展組織成員規模問題上的分歧。這一點在Helmberger和Hoos的文章中也有體現。對于農戶成員與合作社其他成員(如管理者)之間的矛盾沖突,歐洲的一些理論學者,如Eschenburg(1971)、Ollila(1983),進行了廣泛的探討。他們大多致力于研究為維護聯盟組織而進行的“議價”過程所可能產生的結果類型,同時,這一工作也預示著接下來將要進行的理論工作的研究內容。

(2)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合作社理論的新拓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西方對合作社理論的研究更加豐富,學者們對20世紀80年代的理論成果重新進行了提煉和拓展,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合作社理論的新拓展如表2-2所示。

表2-2 20世紀90年代后農業合作社理論的新拓展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獨立整理而成。

①把合作社作為一種企業觀點的延伸

在研究合作社的效益問題時,一些學者通過運用新古典理論,將合作社視為一種獨立的企業形式,從而與其他的IOFs相比較。Feinerman &Falkovitz(1991)通過運用新古典理論,研究出生產和消費服務均由合作社提供,且成員的生產與消費決策是同時被確定的一種農業服務合作社情形。在成員效用函數既定的條件下,此種合作社的目標就是成員福利的最大化(如以色列的Moshav合作社),其暗含的假設是:合作社的成員效用和生產函數具有同質性。其結論對于多功能服務型農業合作社的內部運作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該分析表明了合作社可以確定一套運作方式來指導成員的行為,使其向著福利最大化的方向邁進。Tennbakk(1995)在對三種不同的賣方寡頭市場的運行績效進行研究時,采用了產業組織理論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表明了合作社在密集型產業中對競爭的促進作用。其主要貢獻在于,集中探討了在密集型市場上以減少市場失靈為目的的可選擇的公共政策。雖然在方法(雙頭壟斷市場的古諾均衡模型)和結論上沒有什么創新,但Tennbakk所提出的“合作社并不是改善市場失靈的唯一公共政策工具”的問題還是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的。同樣運用產業組織理論,Alback & Schultz(1998)建立了一個合作社與IOFs的競爭模型,其假設前提是,合作社被視為一個將其自身的反應函數向外推動的承諾裝置,由此他們得出了合作社比IOFs更具有市場優勢的結論。研究結果認為,合作社在與IOFs競爭中可能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其成員的盈利也會增加。這一研究結論也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合作社在與利潤最大化的企業競爭中能夠獲得成功的原因,而研究的不足之處是這一研究結果的應用被限制在其假設前提之下。

②把合作社作為一種聯盟觀點的延伸

將合作社看作“效用最大化的亞群體的聯結”這一觀點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對于合作社成員異質性這一假設條件的認識和規范,是該時期研究對集體選擇問題研究的一大貢獻。在此過程中,博弈理論的框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該方法被用來分析這樣一種情形:組織中潛在的成員通過聯合行動來獲取收益,同時成員們也需要對利益分配方面的問題進行協商。

Zusman(1992)運用契約理論構建了一個合作社的集體選擇模型,它解釋了合作社的成員之間在存在差異時,如何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存在的情況下來決定和選擇集體的游戲規則。后來的研究證明了這一方法具有普遍性,其可以被拓展到其他制度選擇問題的研究中去。Fulton & Vercammen(1995)用新古典理論構造了一個非均衡價格系統模型,提出了合作社應在何時采用非均衡定價計劃,以及農業合作社中非均衡定價所帶來的影響,同時認為,合作社的主要目標是建立一種能夠滿足經濟理性、個體理性、激勵兼容性和公正公平性四項基本要求的制度安排,而并非成員和合作社的利潤之和最大化。Hendrikse(1998)以組織形式選擇為主要變量,建立了一個有關投資決策的博弈模型。該模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最終的納什均衡可以通過后向的推導得到。同時作者也得出了IOFs要獨自面對囚徒困境這一競爭結果的條件。Hendrikse這一研究的貢獻是:首先,指出了合作社的獨特性是如何在決策制定方面引出合作社與IOFs共存的產業均衡局面;其次,闡明了應在何種條件下制定出對合作社有利的公共政策,以使其效率得到提高。但模型中的假設條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忽略了組織內決策制定者間的利益沖突,將其最大化的效用函數視為相同。

③把合作社作為一個契約集觀點的延伸

將合作社視為一種契約關系聯合的觀點在20世紀的90年代后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持此種觀點的學者,把合作社成員之間的關系視為一種契約關系。這種“契約集”的思想方法其實是委托-代理理論和交易成本等理論的融合,雖然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一些契約視角下的實證分析開始出現了,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契約集觀點才正式發展起來。

Eilers & Hanf(1999)運用委托-代理理論提出了關于農業合作社中最佳契約選擇的觀點。對于合作社控制和組織設計,他們進行了一場具有啟發性的探討,即在合作社中委托人和代理人分別是誰。同時,他們認為,當組織的管理者與農戶簽訂合同時,管理者就作為委托人,農民作為代理人;反之,當農戶向組織的管理者提供合同時,農民就作為委托人,管理者作為代理人。機會主義行為、利益沖突、不對稱信息和隨機條件等問題得到了詳盡的闡述。研究結論說明,委托-代理理論在分析合作社的激勵問題時還是比較適合的,同時合作社中獨特的組織結構也應當得到重視。Hendrikse & Veerman(2001a)從不完全契約理論中的財產權形式角度,提出了關于哪種合作社的治理結構最能使成員投資受益的問題;另外,Hendrikse & Veerman(2001b)還運用交易成本理論研究了關于合作社中的投資約束和控制約束的關系,并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框架分析了IOFs和合作社之間在投資以及控制決策上的區別;Hendrikse & Bijman(2002)拓展了以上研究,運用不完全契約的分析框架研究了組織的所有權(Ownership)結構對投資的影響,探討了在哪一種市場及組織下,生產者從事后向一體化投資是有利的這一問題,研究結果得到了在既定的投資狀態下最有效率的所有權結構。

二 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國內外農業合作社理論研究的新進展

傳統的經濟學分析把利潤看作市場結構的函數,在此假定條件下,人們往往忽略了組織內部的結構和動機。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交易成本理論、產權理論、委托代理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以及集體行動的邏輯等為內容的新制度經濟學的出現,才使這一局面有所改變。這些新的理論對農業合作社的組織效率、制度安排與變遷等問題均有很強的解釋力。本書以農業合作社的產生動因——資源與組織特征——組織結構——效率評價為邏輯順序,將這一時期的主要理論成果概括如下,農業合作社產生動因、資源與組織特征、組織結構與效率評價的一個分析框架如圖2-1所示。

圖2-1 農業合作社產生動因、資源與組織特征、組織結構與效率評價的一個分析框架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獨立整理而成。

(1)農業合作社產生動因的相關文獻研究

與新古典經濟學家是從如何應對市場失靈的層面來解釋合作社的產生不同,新制度經濟學家則是從交易成本的角度來分析這一問題。Staatz(1984)、Caves & Petersen(1986)、Shaffer(1987)、Hendrikse & Veerman(2001)認為,在農業領域中,農產品投資的專用性一般均較高,因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對季節、氣候等自然條件比較依賴,此時一旦出現交易的機會主義行為,或者是在買賣雙方的相對力量不均時,交易對手很容易利用這些專用性資產來謀利。此時,農業合作社往往更容易出現。Ollila & Nilsson(1997), Sexton & Iskow(1988)認為,相對于獨立的農戶來說,合作社不僅有較強的規模經濟和競爭力,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交易風險,從而能夠使農民獲得較為穩定的收益。Shaffer(1987)和Fulton(1995)認為,對于變幻莫測的氣候和市場狀況,以及其他不可控制的因素,合作社這一組織能夠更為有效地協調。此外,合作社可以有效地降低由地域條件限制、生產者購買資料以及銷售產品所帶來的市場壟斷風險。總之,農業合作社的組建能夠使交易中的有限理性、機會主義、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程度降低,從而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以此來達到穩定交易雙方契約的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合作社的建立可以起到抑制市場壟斷行為、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農民收益穩定性的作用,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業合作社組建動因的一個分析框架如圖2-2所示。

圖2-2 交易成本視角下農業合作社組建動因的一個分析框架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獨立整理而成。

在國內方面,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不少學者采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來解釋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如黃祖輝等(2000)、林堅和王寧(2002)認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一種介于市場與科層之間的制度安排,它能夠有效地降低交易和管理成本;池澤新等(2003)也同樣認為,較之于純粹的市場交易,合作組織因其內部的共同決策和行動,可以降低機會主義、資產專用性和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影響;而較之于純粹的企業科層制度,合作社內部的農戶成員又具有相對獨立的地位,所以它們具有較一般企業更低的管理和監督成本。

(2)農業合作社資源與組織特征的相關文獻研究

文獻研究的結果表明,組織結構和績效與不同的組織特征有關,因此組織特征是決定組織的發展與變革能力的重要內生變量。從以往對合作社組織特征的研究成果來看,它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組織內資源特征、組織內成員特征與組織決策規則,如圖2-3所示。

圖2-3 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特征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獨立整理而成。

①組織內資源特征

盡管農業合作社內部一直在進行著重大的變革和調整,但資金緊張(Financial Stress)和融資約束(Financial Constraints)問題已成為制約合作社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對此,有學者提出了農業合作社的融資約束假說,即農業合作社沒有能力獲得足夠的風險資本來把握和利用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進而發展和維持其合作組織形式。同時,他們對此假說進行了實證檢驗(Chaddad &Cook,2004;Chaddad,2006)。通過檢驗發現,農業合作社的資本支出主要受其內部資金可獲得性的影響,而資金限制多數與合作社內部與產權相關的激勵制度有關。對于資金約束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Chaddad給出了以下解釋:一是合作社剩余索取權限制;二是合作社成員缺乏投資激勵;三是傳統合作社股權資本的獲得與成員惠顧對接(產生對內部資金的依賴);四是合作股本不能持久;五是合作社外部資金來源缺乏。合作社的財務管理問題,尤其是股權資本的收購和補償會直接影響到組織的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傳統的農業合作組織必須能夠解決這些與股權結構和債務資本結構相關的財務困境,這樣才能獲得必要的風險資本來實施相關發展戰略和保持組織競爭能力。

相對于組織的資本持有這種“有形資產”來說,組織內的成員承諾(Member Commitment)等習慣或道德因素可以被看作組織中的另一種“無形資產”,它在本質上是組織吸引特定人群(成員)的一系列特征,是合作社向成員提供的差異化產品和合作社區別于IOFs的競爭優勢(Fulton, 1999)。Fulton通過對合作社的意識體系(Ideology)建立理論模型,來分析成員承諾對合作社行為和績效的影響,從而檢驗成員承諾這一因素在合作組織中的作用。其最后的研究結論是,成員承諾對于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成員承諾也使得合作社產生較高的成本。如成員承諾常常掩蓋了合作社經營的低效率,這對于成員的福利來說是不利的。其同時提出,由于合作社的意識體系正在逐步瓦解,傳統的成員承諾這一“資產”也在無形中流失。因此,合作社需要找到能夠很好地將成員與非成員加以區分的功能和特征。

在國內方面,徐旭初(2005)認為成員承諾是組織內個體同質化的結果,因為這一承諾是建立在達成一致性共識的基礎上的,這種共識通常產生于同質性(Homogeneity)特征較明顯的群體中;周立群等(2001)認為,在一個具有較高信譽度的組織中,主體進行運作的成本較低,且容易產生大的聯合行為。合作社成員與組織在長期內建立起來的信譽,是一種具有較高價值的資產形式,它可以有效降低交易中的不確定性。

②組織內成員特征

早期合作社的理論研究往往是建立在組織內部成員間無利益差別這一假設條件下的。如在采用新古典經濟學方法的文獻研究中,成員的利益和偏好被視為同質性的。然而,隨著農業生產者在經營規模、資本集中度和市場需求等方面的不斷發展,合作社成員偏好異質性問題日益突出,這對早期的文獻研究中所暗含的“成員偏好一致性”的假設條件帶來了挑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部分研究者開始把合作社視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亞群體之間的一種“聯盟”,并借鑒俱樂部理論和博弈理論對成員資格異質性條件下合作社內部的決策過程進行分析(Cook, Chaddad & Iliopoulos, 2004)。識別成員對于合作社的偏好及其異質性對于理解合作社的結構和行為來說是必要的。因為,參與到集體行動中去的成員往往會通過力爭影響組織的結構和決策來反映自身的偏好,這會使組織原本要使全體成員受益的政策歸于失敗(Olson,1965)。成員偏好差異性的增加會導致成員的承諾力下降(Fulton & Giannakas, 2001)、成員提供股本投入的意愿下降(Van Bekkum,2001)、不利的影響活動成本增加(Cook,1995)、決策過程困難(Hansmann,1996)、戰略重點不一致(Hendrikse & Bijman,2002)等。盡管他們已經認識到了異質性問題在集體決策和組織政策制定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其對合作社結構屬性的實際偏好的了解有限,再加上決定成員偏好因素的數據難以獲得,所以大多數研究僅停留在對單一價格和治理屬性的原始異質性偏好方面,而實證方面的研究較少。一些學者用實證的方法研究了成員對內部組織和戰略行為特性的偏好,試圖揭示不同的成員對不同的合作社結構的偏好差異(Kalogeras,2007; Nikos, 2009)。

在國內方面,林堅和黃勝忠(2007)認為,合作社內部的成員之間由于在資源稟賦上存在著差異,這導致他們在生產要素的投入和對組織風險的承擔等方面都不盡相同,從而形成了組織內異質性的成員結構;黃勝忠(2008)認為,在合作社的成員存在異質性的條件下,組織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不可避免。

③組織決策規則

多數有關農業合作社行為的模型都建立在合作社追求單一目標函數最大化的假定條件下,或者是成員通過單純的“多數原則”來保持與目標之間的一致性,因此缺少集體選擇的研究視角。當合作社內部有越來越多的異質性較強的成員參與進來時,我們很難繼續以組織全體成員具有相同目標函數為假設條件,組織的成本與收益怎樣在成員之間進行分配就成為十分重要的問題。Sexton(1986)采用博弈理論的框架來研究主體采取集體行動的行為和動機。他認為,農民除非能夠從參與合作社組織中獲得更高的收入,否則他們不會加入合作社。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尋找博弈的內核,其優點是將被視作外生變量的一些影響因素(如成員的資格、管理者的決策行為等)內生化了。Zusman(1992)通過運用契約理論建立了一個關于合作社的集體選擇模型。該模型解釋了成員資格存在異質性的合作社,怎樣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確定的情況下制定和選擇游戲規則。Reynold(2000)運用農產品的分級和標準化的案例來說明,集體行動困難的問題可以通過執行其行動原則來解決。該原則通過約束和協調主體的行動來促成集體行動的實現,從而達到帕累托改進的目的。

(3)農業合作社組織結構的相關文獻研究

①所有權結構

作為一種團體性的組織,合作社將其成員的資源集中起來,并通過聯合運營的方式為其成員提供各項服務。產權意味著所有權,作為合作社組織內部結構的重要特征之一,合作社的產權結構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由資本貢獻程度決定。即誰出資?以什么方式出資?出資目的是什么?誰擁有所有權?在傳統合作社中,“使用者所有”(User-owner)的原則強調合作社的使用者是其主要的資本貢獻者和風險承擔者;合作社內部的資本主要是由成員的會費、股份投資、交易額留存和未分配利潤等方面構成(Cobia & Brewer,1989);成員對合作社出資,其目的就在于獲取合作社內部的財產使用權。但是,一些合作社為了拓寬自身的資金籌集渠道,已經開始逐漸放棄了這種在“成員所有”原則方面的限制。在現實中,許多合作社已經允許一些非成員使用者在組織內部進行各種投資和管理活動(Van Dijk, Kyriakopoulos&Nilsson,1997)。這些非成員使用者在合作社內采取多種投資形式,如多數非成員使用者以貨幣形式的出資,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營利。

②控制權(Control)結構

合作社的“使用者控制”(Usercontrol)原則主要強調,合作社的使用者掌握著組織的決策權。為了保證成員(而非股東)對組織的控制權,傳統合作社規定只有成員使用者才有投票的權利。在投票權的分配方面,傳統合作社一直堅持著“一人一票”的民主原則。然而,許多學者對這種做法的實用性提出質疑,于是他們提出了合作社在內部分配上的“比例控制原則”(Barton,1989b)。在現實經營中,一些地方的合作社已經開始嘗試采用此種分配原則來取代以往的“一人一票”原則。其主要原因在于,在堅持“一人一票”原則的情況下,規模較小的成員(數量上占優勢)可能會聯合制定一些有利于自身,但不利于其他少數經營規模較大的組織成員的規則(Staazt,1987; Bijman & Hendrikse,2003)。合作社決策任務的分配對其功能的發揮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組織的決策問題變得愈加復雜化,各種管理功能的發揮產生了對組織進行專業化管理的諸多要求(Van Dijk,1997)。為了確保合作社成員的實際控制權,組織內部一般嚴格限制非合作社成員的進入。同時,理事會的功能和角色也與IOFs明顯不同,其在合作社組織的決策過程中所占支配力量的大小,是合作社內部控制權變化的重要內容。

③收益權結構

對于合作社成員而言,除了為取得組織內資源的使用權之外,參與到合作社之中的目的還在于分享組織的剩余利潤。合作社內部的剩余利潤主要是指,扣除了收入中全部固定的合同支付(比如產品的成本、固定的工資和利息等)之后的余額。“成員受益”(User-benefit)原則強調,合作社的惠顧者(顧客)是組織內部剩余利潤分配的主要參與者。合作社的成員使用者是否能夠得到他們應有的收益,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它們分別為:資產的贖回、凈剩余的分配以及初級產品定價。圖2-4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結構。傳統合作社基于度量難度的原因,規定其成員在退出組織時,只能贖回一部分初始投資,對于已經被提取到公共積累中的那部分資產投入,則由組織負責統一管理。這一狀況可在合作社建立起獨立的成員賬戶后得到改善,即成員既可以贖回初始投資,又能夠獲得一部分參與公共積累的份額;對于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問題,由于組織中存在著多種成員要素投入的種類,因此也就存在著多種分配的形式。組織盈余的分配一方面可以以價格調整的方式進行,另一方面也可根據合作社成員的出資情況,以利潤分紅的形式返還給組織成員;另外,與合作社成員所交售的初級農產品、合作社向成員出售的生產投入品,以及合作社向成員提供的服務相對應的價格,也是衡量合作社成員從組織中獲利多少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指標。

圖2-4 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結構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相關文獻資料獨立整理而成。

(4)農業合作社效率評價的相關文獻研究

①與IOFs的效率比較

與新古典學派的合作社能夠改善市場結構、促進市場競爭的觀點不同,新制度經濟學派認為合作社本質上是“反市場”的,合作社內部計劃機制取代了市場機制,因而,他們認為合作社是低效率的,但是這一直缺乏可靠而又權威的實證研究。而與之相反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合作組織的效率要高于IOFs,這一結論得到了國際合作社聯盟研究數據的有力支持(ShilKwan Lee,2008)。針對合作組織的效率究竟是高于還是低于同等競爭的IOFs的問題,Sexton &Iskow(1993)做了對以往關于合作社效率方面的研究,農業合作社效率方面的研究的一個評價性的綜述。

根據他們的研究,理論方面有兩種極端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合作社的效率低于IOFs(如Porter & Scully; Ferrier & Porter)。Porter & Scully(1987)認為,合作組織的低效率表現在:一是由于合作社中存在著委托-代理等問題,這導致組織內部的監督成本相對較高;二是由于合作社成員在“視野問題”上受到限制,對組織長期投資缺乏激勵,這使得合作社內部的資源配置效率較低;三是“控制成本”的存在(會隨著組織成員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以及法律對合作社與非合作社成員之間業務往來的限制,致使合作社在確定適宜的規模時也存在低效率的情況。另一種觀點認為,由于可以通過縱向內部化交易來減少交易成本,所以,合作社的效率高于IOFs(如Klein, Crawford, Alchain -KCA)。持這一觀點的人還認為,一方面,合作社效率源于良好的信息流動性,這使得合作社獲取信息的成本低于IOFs。但另一方面,Cook(1995)認為合作社的交易成本可能較高,而且會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不利因素。

之所以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認識,主要是因為它們各自關注的交易成本類型不同。KCA看到的是事前的交易成本,即農戶們在組建或加入營銷合作社之前所產生的交易成本,為的是減少農產品買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這些交易成本(包括契約的訂立和訴訟費用)可以通過農戶與合作社的縱向整合和利益的一致化來實現。而Cook看到的是事后的交易成本,即現有合作社成員在處理與剩余索取權和決策控制有關的矛盾沖突時產生的交易成本。這些交易成本主要以“搭便車”問題(Free Rider Problem)、視野問題(Horizon Problem)、投資組合問題(Portfolio Problem)、控制問題(Control Problem)和影響成本問題(Influence Cost Problem)等形式出現。Cook認為這些矛盾沖突是由合作社的“產權不明晰”問題造成的,而這些問題又是由合作社的獨特的特性所決定的。

②績效及其影響因素

對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問題,國內外學者做出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大方面。第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度量。一些西方學者傾向于從社會影響角度看待合作社的績效度量問題,認為在評估合作社績效方面,應考慮合作社企業績效和成員從合作社中獲得的利益(Himawan, 2004)。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多是從行為性績效和產出性績效兩方面來考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的(浙江省農業廳課題組,2008;徐旭初等,2010)。第二,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因素。國外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影響合作社績效差異的主要因素集中在內部組織結構和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兩個方面(Ariyaratne, 2000; Ricardo, 2000; Staatz, 1987)。國內有學者通過對地區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因素主要集中于物質資本存量、組織管理能力和人力資本資源等方面(黃祖輝,2010;郭紅東等,2009)。

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已經從單純關注合作社的績效問題,轉向研究合作社的組織特征、制度結構和制度環境對績效的影響。在國外方面,一些學者重點關注了合作社內部的組織結構、適應能力和企業文化等關鍵組織特征,通過實證分析方法證實了這些關鍵變量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Ricardo, 2000; Kyriakopoulos, 2004)。在國內方面,一些學者則側重于探究合作社的產品特性、制度結構、治理機制等對績效的影響(黃祖輝,2010;黃勝忠,2008;徐旭初,2010)。另外,制度環境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影響也逐漸被學者們所重視,有的學者從內生角度和外生角度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形成過程,發現涉農企業、政府部門等利益相關主體也是推動合作社創建的重要力量(劉婷,2011)。

三 簡要評述

前文概括了西方農業合作社理論的發展演變及新古典經濟學關于農業合作理論的三個主流研究視角,并從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角度對合作社的組織特征、結構與制度安排、經濟效率等內容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和總結。伴隨著諸如產權理論、契約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等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發展,人們開始從早期注重新古典經濟學邊際與均衡分析的研究模式(主要用于分析合作社內部的價格-產出均衡及其對所在市場競爭程度的影響),轉而投向關注如何使用新的分析方法來探討合作社的內部制度安排及其效率等問題。在此過程中,成員利益的異質性、投資激勵和決策規則的設計、治理結構的選擇、管理者作為代理人的行為、是否允許或鼓勵集體行動的社會公共政策等問題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并且他們也對此進行分析。

通過對以往合作社理論研究的相關文獻的整理和歸納,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在西方農業合作社理論發展的主流研究視角中,將合作社視為“聯盟”或“契約”觀點的理論近年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中,出現較早的“聯盟”的觀點通常被用來解釋組織內成員日益明顯的異質性集體行動。由于合作社理論研究日益集中于組織內部的議價、談判和共同決策等問題,因此,博弈理論模型成為較適宜的研究方法。在聯盟理論和契約理論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公共政策導向型的企業分析和新古典理論研究的發展速度有所下降。

(2)合作社組織的效率方面的研究,突破了以往的成員偏好同質性的假設,開始關注由于合作社成員差異性的利益關系所帶來的影響,并且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以成員異質性為假設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聯盟理論的出現而得到肯定,這為進一步研究組織成員的決策,以及解決合作社內部的“搭便車”問題提供了適宜的解決方案。

(3)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合作社組織,尤其是合作社治理結構方面的問題中。交易成本理論、不完全契約理論、代理理論和博弈理論等理論,現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組織內成員偏好的異質性、成員的投資動機和組織的決策規則等一些復雜問題的研究中去。但與此同時,研究的規范性程度(如數學嚴密性)和實證性的難度并未減弱。

(4)盡管多數理論研究將合作社判斷為低效的,但作為一個參照物,事實上許多實證研究并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解說或公認的結論。合作社的效率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在國內方面,研究合作社績效問題的相關文獻仍十分有限。在我國已進入需要采取綜合性政策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時期,盡快探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方法、影響合作社績效的基本因素等問題,成為當前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棱县| 德州市| 宁化县| 丹凤县| 遂溪县| 菏泽市| 肥东县| 三穗县| 平武县| 田阳县| 治县。| 外汇| 杭锦旗| 宾川县| 治多县| 吉林市| 泉州市| 彰化市| 安仁县| 鹤山市| 信丰县| 宜宾市| 平顺县| 吉安市| 乐业县| 乌鲁木齐市| 应城市| 宁南县| 犍为县| 巧家县| 灵武市| 博兴县| 龙泉市| 巴南区| 绍兴市| 遵化市| 巨野县| 磐安县| 常宁市| 滨海县| 阿克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