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優化與績效提升
- 劉潔
- 1630字
- 2019-01-05 00:34:59
第五節 可能的創新與不足
一 可能的創新
目前關于合作社理論方面的研究已產生了諸多豐富的、可借鑒的研究成果。因此,要做到真正的理論創新絕非易事。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采用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框架和分析方法,解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書可能的創新之處在于,在進行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從以下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1)提出了一個“契約化”的動態的研究視角,來分析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權結構和組織形式問題。以往的研究多是從企業的視角來研究合作社內部的組織結構、治理結構等問題。本書不僅僅將合作社視為一個特殊的企業,同時將其看成一種交易和契約的聯合,一種組織制度的選擇。一方面,將合作社內部產權結構的形成看成一個“動態的”的制度演變過程,運用制度變遷理論分析了導致其產權結構演變的根本因素;另一方面,將合作社組織形式的形成看成一個“主動的”契約選擇過程,并通過構建模型的方法將契約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從而達到分析演化規律、預測發展方向的目的。
(2)構建了一個新的SSCP范式,來研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安排與運營績效問題。SSCP范式是基于產業組織理論(SCP)和制度影響理論(SSP)的規范研究方法。本書在重新界定合作社內部制度安排研究范疇的基礎上,首次嘗試將這一范式運用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內部契約選擇與運營績效的研究中,試圖深入挖掘其組織結構、行為和績效之間的深層邏輯關系。
(3)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契約模式選擇為研究對象,首次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對合作社內部契約模式的影響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國內在農業組織的契約問題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見,且大部分集中在如何提高契約的穩定性和履約率方面。而在本書中,作者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內部契約選擇問題上,從微觀角度出發,創新性地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契約選擇的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以此來發現組織內部的契約行為規律,為完善不同農業組織模式下的治理機制打開新的思路。
二 不足之處與展望
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和試錯的過程。盡管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出了少許的貢獻,但也難免會出現諸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些缺憾與不足也正是筆者在今后的科研探索中不斷完善自我的動力。
(1)從選題的角度來看,本書選題的角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開創性,但由于初次嘗試該領域的研究以及筆者自身的能力有限,還有很多沒有研究到或考慮到的方面。例如,由于篇幅上的限制,筆者對于合作社的成員、產品特征等組織特性方面的內容沒有展開分析;由于數據上的限制和技術上的原因,筆者沒有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模式選擇與運營績效之間的規律進行深入的實證研究。
(2)由于研究條件的限制,本書僅對江西省某一地區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契約與績效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但由于各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存在差異,所以研究結果尚不能反映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全貌。
(3)本書側重于從微觀角度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安排進行研究,但由于目前大部分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尚未成型,沒有什么實際的運營業務,內部治理結構也稱不上健全;另外,大部分的合作社也沒有清晰的財務數據,有些指標只能反映大概的情況,可能與實際結果有些出入,這些都影響了對實際情況的掌握和分析。
基于此,本書認為,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首先,由于不同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在組織結構和運營績效方面會存在差異,因此,我們可以對不同成員特征、產業(產品)特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結構和制度安排進行比較研究,并對不同類型合作社提出差異化的評價要求和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其次,本書已建立了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可以通過該指標體系對不同組織模式下的合作社績效做出評價,以此來發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模式與運營績效之間的內在聯系;最后,在現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拓展研究對象的范圍,對其他地區的樣本展開類似的實證研究,對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做進一步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