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優化與績效提升
- 劉潔
- 12字
- 2019-01-05 00:34:59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一節 相關理論基礎
一 交易成本理論
所謂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是指在某一社會關系當中,人們在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為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從本質上來講,只要有人與人的交往和互換活動,就會產生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科斯(R. H. Coase, 1937)在其《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該理論的基本思路是:以節約交易成本為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的基本單位,從而區分不同交易之間特征因素的差別,并分析在何種交易下應當用何種組織形式來協調的問題。科斯的觀點是,交易成本是一種為獲取市場信息,或者在談判和經常性合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交易成本實際上是由信息尋找成本、談判成本、監督成本或處理事后可能發生的違約行為所產生的成本構成的。
威廉姆森擴展了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并將交易成本的根源歸結為交易主體的人性因素與外部交易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其中具體包括: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參與者由于身心、智能等方面的限制,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約束效應;機會主義(Opportunism),即指交易的參與方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所采用的欺詐或隱瞞手段,而導致交易雙方的不信任,以及在此過程中監督成本的增加等現象;不確定性與復雜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指為了規避外部交易環境中的可變性和不可預期性,交易者將這種不確定性和復雜性納入合約之中,從而導致交易過程中為訂立合約而產生的議價成本增加(威廉姆森,1975)。由此,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由兩部分組成:一是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簽約、談判和監督等成本;二是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在合約訂立后,交易者為解決合約自身存在的缺陷(如改變條款、退出契約)所支付的成本(威廉姆森,1985)。
交易成本理論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市場和企業是兩種具有替代性的交易機制;企業本身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而產生的,企業之所以取代市場,是因為它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但在企業“內化”市場交易的過程中也會產生額外的管理成本,當此種成本增加的數量與市場上交易成本減少的數量相當時,則企業邊界趨于穩定。
二 契約理論
“契約”(Contract)一詞,俗稱合同、合約或協議。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契約可被視為一組承諾的集合,這些承諾是當事人在簽約時做出的,并且預期在未來某一天(契約到期日)能夠兌現。現代經濟學中的契約概念,不僅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還包括一些默認契約,即將所有的市場交易(無論是長期交易還是短期交易、顯性交易或隱性交易)都視為一種契約關系,并以此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要素。
契約理論的發展經過了古典契約理論、新古典契約理論和現代契約理論三個階段。古典契約理論是受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競爭理論所支配的,它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自由選擇性、個別和不連續性以及即時性。新古典契約理論主要有以下三個特征:抽象性、完全性和不確定性。新古典契約關系是一種長期的契約關系,當事人關心的是契約關系的持續,并初步地認識到契約的不完全性和事后調整的必要性。雙方發生糾紛,當事人首先謀求內部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再付諸法律。它強調一種包括第三方在內的規制結構。現代契約理論區分了完全契約和不完全契約的概念,并從不完全契約這個概念所假設的條件出發,分析其與現實條件不一致的地方,從而使經濟學取得了重大突破。所謂完全契約是指,締約雙方當事人都能完全預見契約期內可能發生的重要事件,并愿意遵守雙方所簽訂的契約條款,當締約雙方當事人對契約條款產生爭議時,第三方(比如法院)能夠強制其執行。不完全契約則正好相反,由于個人的有限理性,外在環境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信息的不對稱與不完全性,契約的當事人或契約的仲裁者無法證實或觀察一切
,就造成了契約條款是不完全的。
關于不完全契約存在的原因,仍是契約理論研究的前沿問題。一般認為,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兩方面原因的存在,是造成契約不完全的原因。而“第三方能否證實”能否成為契約不完全的原因則是最近爭論的焦點。馬斯金和泰勒爾(Maskin & Tirole, 1997)的“不相關定理”認為,雖然有些內容是第三方無法驗證的,但只要締約雙方知道對方的預期成本和收入,就不需要把不可驗證的內容寫入契約。在此情況下,即可設計出一份完全契約。施瓦茲(Schwartz, 1991)將契約的不完全性歸結為四個方面原因:(1)契約語句的模棱兩可或不清晰;(2)由于締約雙方當事人的疏忽,契約的有關事宜被忽略了;(3)契約條款解決某一特定事宜的成本超過收益,造成契約的不完全;(4)由不對稱信息造成的契約不完全。
三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是制度的替代、轉換和交易的過程。制度變遷既可以看作從一種制度到另一種效益更高制度的替代過程,又可以被視為交易活動的制度結構的改善過程。不管如何理解,制度變遷總是意味著“制度創立、變更隨時間變化而打破的方式”。
以科斯、諾斯(Dauglass C. North)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制度變遷的內在動力是行為主體獲取最大限度的“潛在利潤”。其源泉在于因要素價格比率、信息成本和技術的變化而引起的相對價格變化,以及因宗教、觀念及意識形態的變化而引起的偏好變化。正是相對價格的改變和偏好的變化打破了原有制度的均衡,從而導致了制度變遷。并且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外部成本與收益的變化、規模經濟的變化、對風險的厭惡和市場不完善等諸多外部性變化導致了潛在利潤的產生,而這些潛在利潤難以在現有的制度安排下實現,從而誘導經濟主體努力通過制度變遷的過程來獲取潛在利潤。
一個將外部利潤內部化的過程,其本質就是制度創新的過程。林毅夫(1996)在分析制度變遷時,將其劃分為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兩種。其中,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個體在回應由制度不均衡所導致的獲利機會時,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自下而上的制度變遷形式;而強制性制度變遷則是一種以政府為主體、自上而下的、具有激進性質的制度變遷形式。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誘致性制度變遷與強制性制度變遷沒有明確的界限,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著社會的制度變革。
如果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分析經濟組織制度,那么制度變遷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實施制度的各個組織在相對價格或偏好發生改變的情況下,為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進行重新談判,達成更高層次的契約,最終改變舊規則,建立新規則的全部過程。在此過程中,在各個組織的談判力量以及構成經濟交換總體的一系列契約的談判給定時,如果沒有一個組織能夠從重建后的契約資源中獲利,那么此時制度才會穩定下來,即形成制度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