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城市土地管理中的宏觀控制與微觀放活
一
城市土地管理之所以要堅持宏觀控制和微觀放活的原則,是有其深刻的客觀基礎的。
(一)它是解決城市土地的一般特性與城市土地利用矛盾的要求
城市土地的一般特性有哪些呢?從空間上看,其一是用途的廣泛性,城市土地是承擔一切城市活動的載體。其二是耐久性,它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被反復利用。其三是不動性和位置有別性。其四是供給稀缺性。所謂稀缺,從城市興起的條件上看,深山老林、沙漠荒原是不宜建城的,優越的地點是稀缺的;從城市內部結構看,市中心只有一個或幾個,若幾種需要(工業用地、商業用地、辦公用地等)都爭市中心地帶,則市中心的供應就非常稀缺。從時間上看,城市土地又呈收益遞減性和契機轉換性;所謂收益遞減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對土地的飽和投資繼續投放資金,則帶來收益遞減。所謂契機轉換,是指城市土地利用不能長久不變,但隨著城市的發展也應該改變用途。城市土地用途的廣泛性和耐久性,為各個土地用戶敞開了大門。城市土地的不動性、位置有別性和供給稀缺性,又好像在敞開的門口站崗設卡,它們不容忍土地用戶蜂擁而入,而是按事先編好的程序,對土地用戶進行派遣,或商,或工,或住宅,或公園,一一各就其位,不得亂套。而城市土地利用的時間特性,又要求各用戶適可而止,屆時轉換。城市土地的客觀特性和利用的矛盾,要求人們順應其規律,自覺地控制好宏觀,放活微觀。否則,它就要懲罰人們。
(二)它是改變我國城市土地管理和使用現狀的主要途徑
目前,我國城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問題很多。一是土地利用的結構非常不合理,據55個城市調查,人均占有城市用地的現狀是: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約85平方米,中等城市約97平方米,小城市約100平方米。城市越大,人均用地越少。生產用地偏大,生活用地不足。據55個城市調查,生產用地平均占63%,生活用地占37%,而按理說生活用地應占55%左右為宜。在生活用地中,道路廣場用地人均5平方米稍強,公共綠化人均2.5平方米,分別低于城市規劃要求的人均6~10平方米和3~52平方米的要求。人均公共綠化地在2.5平方米以下的城市有41個,占調查總數的3/4。二是隨著城市的擴大,地區的“邊緣潰亂癥”非常嚴重,而舊城區卻有日益老化衰竭的趨勢。三是在管理上,出現了土地一經劃定,就由各單位“畫地為牢”。到處布滿了高墻深院,土地儼然屬單位所有,沒有人去管該單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濫用土地要急剎車,不合理的使用土地要轉換用途,無疑需要對城市土地進行合理的管理。
(三)它是我國經過改革后新經濟體制模式運行的需要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取的是傳統的集中管理模式,城市土地管理自然不能對這個模式有所超脫。現在,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正在進行,新體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政府管宏觀,管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不直接干涉微觀活動,只是用各種手段(經濟手段輔之以行政、法律手段)來間接誘導微觀活動與宏觀要求同向而行,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全面高漲。系統論的觀點告訴我們,在包含有若干個子系統的巨系統中,若各子系統保持穩定狀態,則該巨系統的結構是穩定的,若其中有些子系統發生了變化,且這種變化符合客觀規律,則其他子系統也必然要向上述變化了的子系統方向變化,求得新的和諧和相對穩定,這種新的和諧和相對穩定,當然比舊的層次更高一些。我國的新體制就是比過去更高層次的經濟管理體制,它必然要帶動與其不相適應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