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么說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并無必然聯系
研究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最初應該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論斷。這不僅因為他們對商品經濟有透徹的分析,而且因為他們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商品經濟的產生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分工的存在和發展;二是私有制或不同生產資料所有者的存在。他們在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演變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后,預測未來社會時指出:“在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里,生產者并不交換自己的產品;耗費在產品生產上的勞動,在這里也不表現為這些產品的價值,不表現為它們所具有的某種物的屬性,因為這時和資本主義社會相反,個人的勞動不再經過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
盡管在今天看來,社會主義經濟實踐并未完全納入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設想的具體框架。但是,對于研究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關系來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至少具有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從動態的角度看,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條件成熟時,社會主義經濟的未來有可能出現與商品經濟相分離的形式,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分析中歷史方法與邏輯方法相統一的必然結論。如果我們現在還不能對這一觀點予以否定,那么,我們就沒有權力拿現今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一段去代表整個發展過程,就沒有權力得出社會主義經濟必然是商品經濟(性質在此不論)的結論。而做到這一點,需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第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商品經濟依存條件的論斷,是我們用以分析現階段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區別于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理論基礎。這一點,以后的分析將給予足夠的證明。
從社會主義實踐進程看,它也曾同商品經濟相分離。大家知道,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中,企業的投入產出及其他經濟活動完全從屬于國家,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是以縱向作為中介的。在國家所有制內部,價格、利潤等商品經濟的范疇只留下“外殼”。甚至在國家所有制企業與非國有制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中,價值規律的作用,等價交換的原則也極少通行。幾十年來的歷史中,商品經濟被否定了,社會主義卻在發展。
近年來,理論界有人認為,斯大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關于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中“商品外殼論”的觀點是片面的。對此,筆者認為應當全面分析。筆者的基本看法是,斯大林的論斷是對傳統模式的理論概括,盡管這種概括需要進一步完善,但總的說來,它是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反映。從對傳統體制的考察中,得出公有制內部的“商品外殼論”觀點,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是合乎邏輯的。更進一步分析,作為認識過程中的環節,斯大林關于社會主義經濟關系中商品貨幣問題的論述,不能不是對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關系理論發展的理論貢獻。
在討論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關系時,我們不能不從理論上對其中比較流行的一個論點進行分析。這種觀點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之所以存在著商品經濟,原因有兩條,一是社會分工的存在,二是存在著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關于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條件之一,理論界的觀點是基本一致的,問題在于,用利益差別論能否說明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關系。為了使這一問題討論得更透徹,我們有必要引證馬克思關于商品生產起源的一些論述,因為利益差別論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導源于此。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產品發展成為商品,是由不同共同體之間的交換,而不是由同一共同體各個成員之間的交換引起的。”
有人據此認為,馬克思在這里揭示了公有制之間的商品經濟關系。
此后,進一步推論,即不同經濟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差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經濟原因。對此,筆者亦不敢茍同。首先,從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我們既得不出公有制中存在商品經濟的結論,也得不出利益差別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原因的論斷。為了完整地把握經典作家的原意,我們有必要說明,馬克思關于“共同體之間的交換”是接著這段話來的。馬克思指出:“人們只須默默地彼此當作被讓渡的物的私有者,從而彼此當作獨立的人相對立就行了。”
在這里,馬克思所說的“共同體之間的交換”可以引申為不像私有者之間的交換,至少可以看成是不同所有者之間的交換。斯大林在論及現實中的社會主義經濟時引證和發揮了這一命題。其次,即使撇開以上討論,筆者認為,從利益差別論中,也不能挖掘出商品經濟存在的根源。在最一般的意義上,社會總勞動的分配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直接的計劃分配,一種是間接的市場分配。因而,對勞動的計量、評價,以及對由勞動差別而導致的利益差別,也可以由計劃和市場兩種形式去處理。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表述了這樣的思想,即在未來社會中,通過社會中心分配社會勞動,通過按勞分配的形式處理中心與個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的利益差別關系。其實,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我們不難看出,人們的利益差別古已有之,在處理人們利益差別的方式中,既有血與火的爭斗,也有溫情脈脈面紗掩蓋下的交易。以商品交換的方式來處理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片段。最后,我們必須說明,在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用商品經濟形式來處理社會勞動與局部勞動的矛盾,處理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被證明是必要的,這一點,我們以后詳細論述。但這一論點與把利益差別作為商品經濟存在條件的論點是迥然不同的。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證明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并無必然聯系這一基本命題。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必然不可能發生聯系的結論。商品經濟與社會主義并無必然聯系,商品經濟又有可能為社會主義所容納,這兩個命題都是正確的。只承認后者,我們就不可能從理論上正確說明傳統體制的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用歷史的眼光把握社會主義的未來,就不可能理解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貢獻。反之,只承認前者,則無法說明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有旺盛生命力的經濟體制改革。只有承認兩者并且正確地說明它們,我們才能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能夠展示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 邁向碳中和:能源轉型中國方案
- 企業互補資產與技術商業化:制度的視角
-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研究(2012)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目標構想、實施基礎與對策研究
- 全球戰略觀察報告:國外智庫看“一帶一路”(Ⅲ)
- 新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適配性研究
- 時刻: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韌性與創新
- 打造老區振興發展的新引擎:以井岡山革命老區縣域經濟發展為例
- 跨境數據流動:全球治理趨勢與我國規制策略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讀本
- 中國上市公司治理分類指數報告No.20(2021)
- 數量經濟研究(2019年·第10卷·第1期)
- 與改革同行Ⅴ:中國改革開放和偉大復興
- 城市發展的足跡與回響:從奧林匹克公園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的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