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城市地租在土地所有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分配
我們只限于國有土地企業租用這一范圍討論該問題。眾所周知,通行的經濟規則是租金在租賃契約締結時就確定。租金過高時,企業支付有困難,或者是企業支付租金后,其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利潤得不到保證,企業就不愿意租用該地,它一方面可能導致該地閑置,另一方面可能導致企業生產經營不能正常進行,還可能使企業搜尋其他可租之地,從而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租金過低時,企業租用該地有積極性,只是它們所獲利潤的一部分不反映自己的生產經營水平,而取之于“地利”(商業用地尤為顯著)。這樣,不僅國家利益部分地轉換為企業利益,而且可能使企業與企業之間苦樂不均,減少了收益變動對企業的壓力和企業不斷改善經營的動力。由此可見,確定一個適當的地租量,對于調整土地所有者與土地使用者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
然而,由于地租量的確定是事前的,不管人們的預測手段多么高超,總會難以做到準確估算經濟變化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因而,有必要把事前確定和事后調節結合起來。在租賃契約簽訂后,一般說來不可變更租金,此時,企業收入若因利而過高,可以通過稅收杠桿(例如征收累進的企業所得稅)調節,反過來,也可以作相應的調節。這一過程,持續到租賃期滿時為止,因為此時可通過土地轉租注冊予以監管,只要合理制定企業向國家交納地租的數量和調節措施,就可能在土地管理上更加完善,從而取得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需要說明的是:地租的分配是整個國民收入分配的一部分,在我國,地租如何分配,分配效應如何,還需聯系整個社會的分配關系來討論。限于篇幅和論題,這里不討論這一問題,只是指出,若要合理分配城市地租,必須清理既存的分配理論,調整既存的分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