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分割與代際流動(1978~2010)
- 許慶紅
- 3104字
- 2019-01-04 19:53:58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整個社會開始經歷前所未有的“大轉型”。一方面,中國開始經歷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制度轉型”(Institution Transition)。這一轉型過程改變了原有的社會資源占有和分配機制,導致不同社會位置得到回報的規則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中國也正在經歷從一個初級工業化社會向成熟工業化社會和中等發達國家轉變的“現代化轉型”(鄭杭生等,2004: 37~41)。工業化
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產業結構和職業分布,進一步促進了社會成員向不同社會位置的流動。
中國的轉型有別于蘇聯及東歐原社會主義國家的“激進轉型”,是以國家為主導的、自上而下的“漸進轉型”,其所帶來的社會分層結構的變化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和爭論的問題之一,并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邊燕杰,2002;邊燕杰等,2008;郝大海、李路路,2006;郝大海、王衛東,2009;李春玲,2005a, 2005b;李路路,2002, 2003a, 2003b;李強,2004;梁玉成,2006, 2007a, 2007b;劉精明,2006a, 2006b;許欣欣,2000a, 2000b)。
然而,相關研究的焦點是經濟體制轉型過程中社會分層、精英篩選和職業流動機制的變遷,而這一過程對代際流動的影響卻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了。代際流動模式發生了怎樣的轉變、當前代際流動狀況的結構特征等核心問題并沒有得到系統深入的討論和驗證(李煜,2009)。進一步而言,在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并伴隨其他社會領域改革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從代際流動視角來解讀社會變遷的特征與趨勢的意義何在?
一 社會分層與代際流動
從社會分層和代際流動的關系來看,二者都是對社會結構的分析和描述,是一種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關系。但社會分層是指“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會群體或社會地位不平等的人占有那些在社會中有價值的事物,例如財富、收入、聲望、教育機會等”(李路路,1999: 101)。因此,社會分層視角注重的是探索轉型社會中的個人和群體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資源的占有和分配方面所呈現的不平等狀態,以及這些不平等狀態對我國社會具有什么樣的影響。而代際流動是指在社會分層體系中個體從家庭出身位置到當前位置的流動。代際流動視角更加注重對轉型社會中那些有價值的資源的繼承和傳遞程度及其方式的考察,即認為社會轉型所形成的社會分化和利益差別不僅表現為個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且在一定的作用機制下將可能延伸到下一代,并影響新社會成員的社會經濟地位獲得。
因此,代際流動視角更能反映改革開放至今社會結構整體的、長期性的變化趨勢。對代際流動的基本模式和影響機制的變化過程進行研究,是把握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構成和未來變化趨勢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有助于理解中國社會轉型的基本狀況和未來趨勢,推進對結構變遷、制度轉型與社會流動、社會不平等之間關系的理論解釋。
二 轉型時期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遷與分割特征
要研究轉型時期代際流動的基本模式、影響機制及其變化過程,首先需要準確把握這一時期社會的結構變遷及特征。在代際流動研究中,個體在勞動力市場上所獲得的位置(通常為職業地位)是衡量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的核心變量。在這個意義上,需要先考察轉型時期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遷。
改革以前,中國城市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力市場。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位制度下,勞動力資源的配置完全由計劃決定,政府對城市勞動力實行“統分統配”的制度安排。具體而言,一方面,城市單位組織和企業的招工、用人按照統一的計劃指標方式進行;另一方面,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受到嚴格限制,單位和勞動者雙方都沒有獨立的主體身份(沈士倉,1997: 33)。
在我國實行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以后,城市勞動力市場才逐漸發育起來,并呈現迅速變化的特征。
首先,隨著私有經濟的出現,企業不再是國家行政部門的附屬物,開始享有用工的自主權。城鎮勞動者也隨著勞動合同制度的產生逐漸享有勞動和擇業的自主權,城市勞動力市場隨之發育起來。
其次,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勞動力市場逐步出現了一些重要的變化,使中國城鎮的自由勞動力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些變化包括20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的興起,使小城鎮中涌現出一些局部勞動力市場;90年代初鄧小平南方談話后,數以千萬計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民工”)不斷地涌入城市,為私有部門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充分的、供大于求的低成本勞動力資源;90年代以來連續不斷的國有、集體企業改革,特別是自1994年開始的、以優化組合和企業改制為主要特征的國企改革,基本上瓦解了國有部門對自身所控制的勞動力市場的壟斷。我國政府先后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進行了五次較大幅度的政府機構改革,并推行了一系列與之相配套的干部、人事制度變革,同時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在以事業單位為主的其他公共部門中也基本參照執行。
但是,就目前而言,與其他資本要素市場和產品要素市場的發展相比,我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還處于滯后狀態。滯后的原因主要是經濟改革進程的迅速推進與社會和政治領域中傳統制度變革滯后之間的矛盾,以及勞動力供給和需求變化與傳統的社會控制體制相沖突。這使中國城市的勞動力市場逐步演變出了一種多重分割格局,既有古典意義上的分割,即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之間的分割,也有制度性分割,而后者是導致中國勞動力市場多重分割的主要因素(李建民,2002)。
從長遠來看,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需要逐步消除制度性分割,建立勞動力自由流動的統一勞動力市場,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重要保障。
三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引入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是勞動經濟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理論流派。它突破了傳統經濟學對勞動力市場是統一的、完全競爭性的假設,以及僅關注市場性因素的局限,將制度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納入分析框架,從一個新的視角去考察勞動力市場對市場運行所產生的各種后果。
在經濟學領域,研究者從勞動力市場分割視角對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工資性收入差距以及勞動力流動障礙等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在社會學領域,有些研究者同樣關注在影響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獲得中那些個人特征之外的結構性因素,這一流派被稱為“新結構主義”(New Structuralism)。新結構主義者們并不否認職業地位、教育、收入在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中的意義,并仍然以職業、產業、企業、階級及權力關系等來劃分勞動力市場結構。但他們認為,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很多分割性的結構因素,這些結構性因素對個人社會經濟地位獲得具有更為重要的影響。
在既有的研究中,采用勞動力市場分割視角來研究我國轉型時期勞動者的代內流動的研究較多,但關于代際流動的研究尚不多見。事實上,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特性對個體的職業地位獲得具有重要影響。原因是這種分割特性會對個體的流動形成障礙,使階層之間結構壁壘效應增強,社會趨于封閉而非開放,從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公平和穩定。
四 本書研究的問題
結合以上對社會分層和代際流動的關系、轉型時期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遷與分割特征,以及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的討論,本書研究的問題可表述如下:在經濟體制改革以及勞動體制改革的背景下,考察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分割狀況如何影響個體的職業地位獲得,以反映中國城市代際流動的總體水平、不同時期代際流動的影響因素和可能的影響路徑。
該研究問題可進一步分解為以下三個具體問題。
第一,轉型時期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的結構變遷中是否存在分割現象,以及這些分割現象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如果城市勞動力市場存在部門分割、行業分割和職業分割,那么在不同時期,這些結構性分割因素是否影響了代際流動,包括子代最初部門、行業和職業的進入與目前部門、行業和職業的獲得?
第三,如果這些結構性分割因素的確在不同層面影響了子代的地位獲得,那么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的條件下,它們對子代職業地位獲得影響的路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