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分割與代際流動(1978~2010)
- 許慶紅
- 1710字
- 2019-01-04 19:53:58
前言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中國開始了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下文中的“改革”均指經濟體制改革),并伴隨其他社會領域改革的社會轉型過程。對代際流動的基本模式和影響機制的變化過程進行研究,是把握轉型時期社會的構成和未來趨勢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同時,盡管“新結構主義”(New Structuralism)流派注意到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存在很多分割的結構性因素,這些因素對個體社會經濟地位的獲得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然而,已有研究并沒有就轉型時期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因素影響代際流動的作用機制進行系統研究。
本書基于中國家庭動態跟蹤調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2010年全國性調查數據,引入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從代際的部門流動、行業流動和職業流動三個方面系統考察了轉型時期的三個階段城市勞動力市場分割狀況是如何影響個人的職業地位獲得的,以反映城市代際流動的總體水平、影響因素和可能的影響路徑。研究有以下幾點發現。
第一,在代際部門流動方面,首先,整體上轉型時期城市的代際部門流動模式屬于繼承性效應和結構壁壘效應同時存在,這使子代很難跨越流動到與父代工作部門類別差異較大的工作部門。其次,在改革的不同階段,父代資源對子代進入不同工作部門的作用也在發生變化。在改革初期和改革中期,父代在國有部門工作對子代進入和目前子代國有部門工作獲得都具有顯著影響;但是在改革深化期,這種影響不再顯著。這表明伴隨改革的深入,部門分割對代際部門流動的影響有所減弱。最后,子代受教育程度對進入和目前子代國有部門工作獲得都有顯著的積極影響,人力資本依然是個體進入較好工作部門的重要影響因素。
第二,在代際行業流動方面,與代際部門流動類似,整體上轉型時期城市代際行業流動仍然屬于繼承性效應和結構性流動同時存在。也就是說,一方面,父代的行業與子代的行業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但子代向與自己行業距離相近行業流動的可能性也很大。另一方面,隨著改革的深入,父代從事高收入行業工作對子代進入高收入行業具有積極影響,且影響日趨明顯。而無論在改革的哪個時期,子代受教育程度對子代進入高收入行業都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在改革深化期,父代受教育程度對子代從事高收入行業工作具有顯著影響,這意味著家庭文化資本對子代從事高收入行業工作的作用在增強。
第三,在代際職業流動方面,總體而言,轉型時期城市代際職業流動模式同樣屬于繼承性效應和結構性流動同時存在。也就是說,一方面,父代的職業與子代的職業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但子代可以向不同的職業進行自由流動。另一方面,在考慮了父代工作部門和父代行業因素之后,父代職業對子代獲得中間職業或精英職業沒有影響,這揭示了父代工作部門和父代行業對子代職業地位獲得的重要性。而子代受教育程度對子代獲得中間職業或精英職業一直有積極作用。
第四,本書將部門因素、行業因素和職業因素整合為綜合的職業地位,通過修正以往的地位獲得測量模型,對城市居民的家庭背景和教育對個體社會地位獲得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進行分解。結果表明,決定一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父代受教育程度和父代部門,而非父代行業和父代職業。伴隨改革的深入,家庭背景對子代教育的影響不斷增強,而子代受教育程度對子代的職業,特別是初職具有重要影響。這表明代際地位通過教育進行隱性傳遞的趨勢日益明顯,研究支持了“階層再生產機制”假說。從改革中期開始,子代初職地位對子代現職地位的影響有所下降,但依然十分顯著。這表明盡管在改革中期以后城鎮居民的代內流動日益頻繁,但個體的初職地位依然是決定其現職地位的重要因素。
第五,本書是對1978年以來近40年社會經濟轉型時期代際流動模式和趨勢的總體性研究,研究支持了“階層再生產機制”假說,這預示著未來社會結構可能趨于封閉而非開放,而且代際地位主要通過教育進行隱性傳遞的趨勢日益明顯,需要引起有關政府部門的重視。國家需要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社會政策,干預勞動力市場中存在的各種流動壁壘,特別是要打破行業流動壁壘,并大力促進教育機會和質量公平,從而保障社會流動渠道的通暢,來促進社會結構的開放和穩定發展。本書在最后指出了影響我國今后社會結構轉型和代際流動的一些因素、它們對未來社會流動研究的重要意義,以及可能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