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中的農戶:無錫、保定農戶收支調查(1998~2011)
- 趙學軍 隋福民
- 7342字
- 2019-01-04 19:53:24
四 居民收入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20世紀末以來,保定市積極貫徹“富民優先”戰略,把組織實施“富民工程”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2008年,又提出“強市興縣富民”的奮斗目標,加快建設宜居幸福保定。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2006~2010年,保定市財政用于民生和社會事業的支出達640億元,年均增長22.3%,高于經濟增長速度1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2010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48.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446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1.58倍和1.09倍,年平均增長達到8.22%和6.34%(見圖2-2和圖2-3)。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保定市收入增長相對較快、居民得到實惠相對較多的時期,城鄉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向小康型社會邁進。

圖2-2 1998~2010年保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保定市統計局。

圖2-3 1998~2010年保定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資料來源:保定市統計局。
(一)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2002年以來,保定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改善民生貫穿各項工作的始終,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十項民心工程”,持續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建立勞動者收入增長機制,提升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水平。隨著地區經濟總量和綜合財力遞增,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自我發展能力得到新的提高。
經濟快速增長帶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21世紀以來,保定市的經濟總量每6年左右翻一番,代表人均財富的人均GDP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地區經濟綜合實力邁上新的臺階。經濟的快速發展直接拉動了就業,就業增加又促進了勞動者收入增長。2005年,全市全社會從業人員為564.2萬人,2010年達到592.6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6.72萬人和35.15萬人。就業增加和就業結構優化,直接帶動了勞動者報酬的增加。這期間,保定市相繼提高職工基礎工資和最低工資標準,增發地方崗位津貼等,指導行業工資穩定增長,全市職工工資總額逐年攀升。2005年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78.94億元,2010年達到172.14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63.6%和256.8%。2010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達到28089元。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為居民增收注入動力。21世紀以來,保定穩步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將按生產要素分配與按勞分配結合起來,鼓勵、引導以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不僅使分配原則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銜接,調動不同類型、不同階層勞動者依法經營、積極工作的積極性,拓寬居民收入來源,促進整體經濟效益提高,而且規范分配方式,調節不同人群的分配關系,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隨著改革的推進,企業員工勞動合同制趨于完善,職工工資集體協商制度逐步推廣,勞動者的權益越來越多地得到保護,職工工資性收入穩步遞增。與此同時,工資以外的其他收入渠道不斷拓寬,居民的就業選擇和獲得收入的渠道日益多元化。2000年,保定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95%以上,2010年這一比例下降至66.23%;新的渠道擴大了居民收入來源,其增長速度也高于工資性收入,這對于居民收入的總量和結構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非公有制經濟興起促進居民收入增加。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深化,保定民營經濟和外資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地區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2010年,全市有各類民營企業近25萬家,是2000年的1.6倍;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有1000多家。與此相對應,2000年,全市民營經濟從業人員為205.3萬人,是2000年的1.5倍;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占城鎮職工就業總人數的70%,吸納了全市60%的城市新增勞動力和50%以上的農村富余勞動力。民營經濟平均每年增加近7萬個就業崗位,在吸納國有、集體經濟下崗職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安置城鄉新增勞動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營企業在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增加地方稅收的同時,也為社會創造大量物質財富,一方面增加業主經營性收入,另一方面也為城鄉居民收入增加做出應有貢獻。
財產積累發揮了增收效應。長期的收入增長給居民帶來一定的財產積累,而財產積累和投資又轉過來促進收入的增加。2010年末,保定市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2024.3億元,比1998年末增加1576.39億元,增長3.52倍。與儲蓄存款增長并行的是股票、債券、基金等投資的增加以及其他多種理財產品為居民帶來的財產性收入的增加。這期間,保定城市化進程加快,舊城和城鄉接合部村巷大規模拆遷改造,房地產市場活躍,一方面居民擁有的非自住房產增加,另一方面不同層次的住房需求較快上升,一部分居民投資住宅房產、商業房產,另一部分居民將空閑的自有住房出租,這也為其帶來了可觀的財產性收入。
(二)農民收入穩健增長
保定農村歷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21世紀以來,保定市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點,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積極完善分配機制,持續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推動“富民優先”,探索多渠道增收的路徑和方法,建立富民監測工程和考核機制,逐步形成多方引導激勵、合力促進增收的機制效應。
發展經濟實現強村富民。保定市以發展現代農業為首要任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基本目標,積極推動第一產業發展。以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為核心,重點提高農產品質量,壯大蔬菜產業,提升科技支撐水平,深化農業體制改革,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同時,保定堅持把做大做強農村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第一要務,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不斷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推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農民就業,增加了勞動者工資性收入和經營者投資性收入,而且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和各級可用財力,為各級政府借助經濟杠桿調節社會分配,緩解農民增收不平衡問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深化改革推動合作富民。保定著力推進和重點落實好“一免三改革”工作,即免征農業稅,進行縣鄉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縣鄉財政體制改革,并協調推進糧食流通體制、農村金融體制和供銷社改革;穩定并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根據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流轉土地承包權,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重視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創新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推進以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農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重點的改革,發展農村富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各類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產品運銷合作社蓬勃發展,顯著增強了農民增收的動力和活力。2010年末,全市依法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664家,農民合作組織在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12個縣、市基本完成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任務,建成區域站74個;農村土地流轉面積已達70.3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6.7%;村級集體財富積累機制建設有序推進,建立該機制的村有1420個。
減負補助落實政策富民。根據中央和河北省有關精神,保定制定出臺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全面實施涉農生產服務收費公示制度和檢查制度,使農民從中獲得較多實惠。著力推進和重點落實好免征農業稅政策。同時,保定加大政策傾斜和轉移支付力度,確保相關涉農補助政策落實到位。其中,國家預撥良種補貼資金18957.222萬元,預補貼面積1877.61811萬畝;落實花生良種補貼面積67.5萬畝,補貼資金815萬元;落實中央和河北省農機購置補貼9860.06萬元,已落實農機具6857臺(套),受惠農戶達5562戶。積極搞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政策性支農力度。此外,保定市從2004年開始實施“陽光工程”培訓,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2006~2010年,保定轉移農村勞動力107.7萬人。
公共服務保障公平富民。保定通過改善公共服務,促進城鄉一體發展,確保農村居民共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發展農村服務業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創新農業保險機制,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制,加快建立征地合理補償機制和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創新農村集體土地流轉和使用制度,逐步把失地農民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在新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和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上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為基礎,通過一建(建沼氣池),五改(改廚、改廁、改圈、改院、改街道),整治村容村貌,逐步實現村街道路硬化、造林綠化、環境凈化,徹底改變農村臟、亂、差狀況;搞好農村文化活動室、衛生室、體育健身場所等設施建設,活躍和豐富農民文體生活,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與民主管理制度;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加速推進改水、改廁、農村危舊房改造等,使農村公共交通、自來水全面通達。同時,保定市多方籌集扶貧資金,對貧困地區進行全方位、多途徑、強力度幫扶,通過扶持農戶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等特色產業項目,推進與增收項目相配套的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加強扶貧培訓,提高貧困群眾的生產技術和干部的工作能力,加快脫貧轉化。“十一五”期間,保定市12.5萬人實現脫貧。
(三)城鄉居民收入結構發生顯著變化
富民優先戰略的實施和一系列富民惠民工程的有力推進,讓保定城鄉居民在發展中得到實惠,推動了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較快提升。在收入快速提高的同時,保定收入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從城市居民收入構成看,各收入來源變化情況如下。
工資性收入是主要來源。2010年其達到10836.58元,比2008年增長27.5%;同時,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008年的69%下降到66.23%。
轉移性收入比重加大。各級政府加大了社會保障力度,包括確保養老金足額按時發放,擴大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蓋面,提高最低保障支付標準,較好地體現了轉移支付的社會穩壓器作用,明顯改善了城市低收入階層的生活狀況。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為4838.32元,占人均總收入的29.57%。
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從無到有。收入結構呈現多元化,隨著社會經濟的較快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投資就業機會增加,與此同時,保定市出臺了一系列有利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以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城市居民從事生產經營的門路拓寬,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成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2010年,保定城市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為616.04元,占人均總收入的3.76%;人均財產性收入為71.7元,占人均總收入的0.44%。
從農民收入構成看,各收入來源變化情況如下。
經營性收入是主要來源。保定市是農業大市,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的基礎地位,通過加快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推進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保定不折不扣地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開辟多元增收渠道,家庭經營中第二、第三產業收入也相應增加。2010年,保定農民家庭人均經營性收入為3828元,占人均總收入的55.23%。
工資性收入大幅增長。隨著現代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大量的農民進入城市打工,通過打工增加收入以改變自己的生活。2010年,保定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2645元,占人均總收入的38.17%。但外出打工農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專業知識培訓,靠賣力氣掙錢,這也阻礙了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進一步增長。
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成為新的增長點。隨著各項減輕農民負擔的政策出臺,農業各項生產性補貼增加,各方面對農民轉移支付力度加大,農民家庭存款增加,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這使得保定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快速增長。2010年,人均財產性收入為248元,占人均總收入的3.58%;人均轉移性收入為209元,占人均總收入的3.02%。
(四)居民收入的橫向比較
保定市居民收入在河北省內處于中游偏下水平,在河北省11個市中排名第7,低于河北省平均水平。從收入水平看,2010年,保定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446元,比河北省平均水平低512元,相當于省內最高的唐山市的6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48元,比河北省平均水平低1215元,相當于省內最高的廊坊市的77%。從收入增幅看,近年來,秦皇島、滄州、廊坊明顯加快,保定則明顯遲緩;與京津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從收入結構看,保定居民工資性收入占總收入的50%以上,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比重則較低。
保定與毗鄰的京津相比,差距更為明顯。2010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北京市的51.8%、天津市的61.9%,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北京市的41.1%、天津市的46.1%,這說明保定市城鄉居民的富裕程度還不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依然艱巨。
(五)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
隨著保定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居民收入逐年增加,老百姓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但同時,收入差距也有所擴大,特別是不同收入家庭之間生活狀況和消費結構出現了很大差異。
造成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有:城鄉之間的鴻溝尚未消除,經濟結構調整相對遲緩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壟斷行業的壟斷經營造成不同部門間勞動者收入差異;市場化的資本、技術收益普遍高于一般勞動收益;企業普通職工處于弱勢地位,工資性收入增長滯后,與經濟增長和企業擴張不相適應;原始積累起點不同,使富人更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令貧者更貧。
城鄉收入差距有所加大。保定市是農業大市,2010年,保定城市化率僅為38.9%,城鄉發展不均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擴大的趨勢。2010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48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446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為2.76∶1,而1998年該收入比為2.24∶1,城鄉收入差距有所加大。
行業收入差距顯著拉大。2010年末,保定市從業人員為70.44萬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28089元。2010年,在19個主要行業中,保定在崗職工工資高于平均水平的有5個行業。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59921元),金融業(46123元),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41551元),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38589元),教育業(29992元)。排在后5位的依次為采礦業(10758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4244元),農、林、牧、漁業(16250元),住宿和餐飲業(16470元),批發和零售業(18618元)。2010年,最高收入行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是最低收入行業的5.57倍。其中從業人數最多的5個行業為制造業(16.57萬人),教育業(13.39萬人),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10.18萬人),建筑業(9.81萬人),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3.97萬人),合計53.92萬人,占全部從業人數的76.5%,除教育業外,其余4個行業的工資水平均在平均工資線以下。
不同人群收入差距逐漸拉開。從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組來看,國家統計局保定調查隊對保定市2500戶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2006~2009年,20%高收入家庭與20%低收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已由3.7倍擴大到4.6倍,差距明顯加大。特別是企業普通職工與企業經營管理人員、企業職工與事業單位職工、公共管理人員及社會組織管理人員的收入差距明顯擴大,這種收入差距還延伸到不同類型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上。
城鄉之間、行業之間、不同人群之間收入差距拉大。首先是因為經濟結構偏差,因技術和市場的優勢,新興產業的平均收入水平高于傳統產業的平均收入水平;其次是因為資源配置不合理,一些經濟部門和社會人群擁有較多經濟資源,從事壟斷經營,得以在財富分配中獲得較大份額;再次是因為分配體制分割,單位、人員存在體制內外的區別,即使在體制內也有核心、外圍、邊緣等差別,從而在收入分配、福利待遇方面形成明顯的體制“鴻溝”,戶籍、身份、職級等體制性標志成為收入分配的依據,這導致不同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最后是因為收入分配秩序欠規范,一些單位違規濫發獎金福利,一些個人利用特權侵吞社會財富,獲取“灰色收入”,這也是未來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和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必須著力解決的問題。
(六)生活質量提高,消費結構優化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持續增長,同時,居民的飲食觀念、飲食方式、飲食標準都發生了較大變化,膳食結構向營養、健康方向發展。消費觀念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同時也由追求舒適向追求舒適、快捷、文化內涵發展,從追求物質消費向追求精神消費和提高生活服務質量轉變。2010年,保定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9626元,比1998年增長1.59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064元,比1998年增長1.19倍。
膳食結構明顯改善,食品消費質量提高。在食品支出中,副食和其他食品支出增長速度快于主食支出。城市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7.4%,比1998年下降2.4個百分點。農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3%,比1998年下降6.5個百分點。主副食消費結構的變化,標志著人民的食品消費觀念從吃飽向吃好的方向轉化。從食品消費具體品種分析,糧菜類消費下降,其他如食用油、肉禽蛋類、水產品、奶及奶制品、干鮮瓜果等的消費上升。
衣著實現成衣化、高檔化,衣著消費體現時尚、個性。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穿著越來越注重美觀、舒適、大方,注重服裝與個性魅力的協調,從顏色到款式無不精挑細選,各消費層次的品牌服裝均受到不同消費層次人們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已學會把握時尚,穿出自我,彰顯個人魅力。
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1998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積為9.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23.5平方米。2010年,保定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31.1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22平方米,增長了2.4倍。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為31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了7.5平方米,增長了32%。“十一五”期間,保定市加大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力度,為2.5萬戶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保障。市區集中供熱面積由127萬平方米增加到800萬平方米,解決了100多個小區的供暖問題。
交通通信快捷方便。隨著生活節奏加快,為滿足人們之間信息的溝通和出行方便,家用汽車、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等代表新時代特征的交通、通信工具普及率明顯提高,發展型、享受型商品步入普通百姓家。2010年末,民用轎車保有量為28.2萬輛,其中,私人轎車有26.5萬輛。固定電話及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005.2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數為171.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833.5萬戶。國際互聯網接入用戶數達81.9萬戶。
高檔耐用消費品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洗衣機、彩電、電冰箱、空調、手機、家用計算機等新型家電產品的使用,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生活,減輕了家務勞動的強度,提高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
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顯著。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各種健身娛樂活動成為時尚。假日旅游成為城市居民文化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居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也大幅增長。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達到864元。農村居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精神生活也日益豐富,文化娛樂消費支出越來越多。2010年,農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207.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