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相關理論述評

(一)二元經濟理論

“二元經濟理論”這一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的代表人物威廉·劉易斯(1954)最先提出的。劉易斯認為,在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條件下,發展中國家具有二元經濟結構,即經濟是由城市中的工業和農村中的農業兩個部門組成,其中,一個是以城市為中心,生產技術先進的現代工業部門;一個是以農村為中心,生產方式落后的傳統農業部門。現代工業部門勞動的邊際生產率高,工資水平也遠遠高于農業部門。傳統農業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工資率都很低,農民僅能解決溫飽或生活在溫飽線以下,農村存在大量的勞動力剩余,這些剩余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為零,甚至為負數。在市場沒有障礙時,人們的理性選擇自然是從低效率和低工資報酬的農業部門流向高效率、高工資的城市工業。而且認為勞動力供給永遠是充足的,從而可永恒為現代工業部門提供充沛的、廉價的勞動力。劉易斯把農業勞動力的流動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確定的工資水平下能充分滿足城市工業的勞動力需求,當今的發展中國家就處于此階段;第二階段:隨著工業積累的增加,農業的邊際收益也在提高,勞動力的工資水平也在相應提高。

劉易斯指出農業勞動力具有“完全的彈性”,農村邊際勞動生產率低下的原因在于農村有大量的隱性失業,城市則較少存在失業,城市工資水平在吸收完農村的剩余勞動力之前是不變的。劉易斯模型進一步指出城鄉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的出現,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差距是勞動力從農村流向城市的根本動力和直接原因。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路徑是消除制約勞動力流動的市場壁壘,促使勞動力自由流動。提高城市化率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途徑。

劉易斯的二元理論為我們理解和研究城鄉收入差距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根據,但這些假定不完全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實際。第一,城市不存在失業并不符合我國現狀。我國20世紀80年代進行市場經濟和國企改革,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導致了大量工人下崗。截至2000年,我國有3000萬名下崗職工。此外,20世紀90年代以后,高校擴招、取消國家包分配,實行自謀職業政策,致使相當數量的畢業生沒有在當年就業,城市失業廣泛存在。

第二,模型要求勞動力市場開放、自由流動沒有障礙。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設立的戶籍制度致使城鄉分割嚴重,阻礙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的轉移。被雇用于城市的農民工,大多也是從事技術含量低、工資待遇低、風險高的工作,享受不到城市居民的福利待遇。他們沒有歸屬感,時常奔波于城市與農村之間,多數處于待業和尋找工作的狀態。

第三,劉易斯提出的發展城市工業的政策,主張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忽視了農業自身產業化和非農化的特征,對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平抑城鄉收入差距具有重大作用和意義。例如,鄉鎮企業在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農民盲目、無序進入城市發揮了巨大作用。截至20世紀末,我國約有1億人口被鄉鎮企業吸收。

(二)經濟增長理論

弗朗索瓦·佩魯的“增長極”理論指出,區域經濟發展主要是由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帶動的。國家應把少數區位條件好的地區和少數條件好的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發展。增長極理論認為,政府應集中力量對若干地區和產業進行投資,加快具有相對優勢的區域或產業的發展,以帶動其他地區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資源稟賦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在一個完全競爭、開放的環境中,一國經濟的競爭優勢有可能向所有存在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市場或產業領域滲透。在我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企業和政府理應優先選擇并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工業化發展應遵循先輕工業、后重工業的“霍夫曼”模式。此模式即霍夫曼經驗定理,是指資本資料工業在制造業中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并超過消費資料工業所占比重的工業發展規律。該規律被人們推定為工業化發展到后期階段屬于重工業化階段的結論。然而,我國最初基于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需要,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長期補貼工業的發展道路。而重工業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其創造與吸納就業的能力遠不如輕工業和服務業,最終造成我國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滯留于農業生產部門,結果就是農業勞動效率低,農村和農民貧困積累負荷重,農村和農業發展受阻,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積重難返。這一道路使我們貽誤了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量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時機(林毅夫、劉明興,2004)。

20世紀80年代以來,輕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此時,我們走的依然是工業優先和以投資與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為主的發展道路。當勞動力供過于求、資本極度稀缺時,長期堅持這種發展戰略的結果是政府不得不人為地壓低勞動力的價格。這時,為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企業只能采取兩種措施:一是增加資本投入,進行技術升級,擴大生產規模;二是進行體制改革,如“減員增效”等。其共同點都是減少勞動力、增加資本投入,即“資本深化”。但是,這兩種措施都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有限,延緩了勞動力的流動進程。

另外,根據比較優勢理論,區域間產業結構的差異主要源于區位條件、要素稟賦、自然資源等區域先天條件的不同。先天稟賦的差異,導致了包括資本、勞動力在內的多種要素在區域間流動和重組。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條件下,生產要素可以充分流動。由于區位條件或者產業政策的差異,生產要素在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從相對豐裕地區流向相對稀缺地區,使得要素稟賦的自然優勢與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成本優勢兩者在地區間的分布不一致。在地區差異化發展戰略的指導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由于其優越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外向型經濟得到了先行發展機會,資本得以迅速且大規模地積聚。在經濟動機的促使下,大量勞動力資源被更高的城市收入水平所吸引,勞動力追逐資本,我國中西部地區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開始大規模向東部沿海地區進行轉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逐漸在東部沿海地區集結,最終形成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沿海向中部地區、再到西部地區勞動密集程度逐步遞減的格局,顯然這一格局與相應區域的經濟發達程度是一致的。雖然這一格局分布充分反映了改革開放中生產要素區域間的流動和重組,但是如果產業在發達地區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不能及時向其他外圍區域轉移,產業結構升級帶來的技術和資本對勞動力的排斥,就會降低產業的就業彈性系數。因此,落后地區則會因產業集聚不夠,導致當地的工業化缺乏動力,也會阻礙當地的城市化進程,從而本地區提供的非農產業勞動力不能被有效吸收、就地轉化。另外,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過度集聚,會導致其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日益減弱,工資的增幅也相應放緩,勞動力轉移同時面臨速度趨緩與成本上升的難題,勞動力的流動變得越發復雜和艱難(葉琪,2006)。

(三)城市化演變理論

1.關于城市發生、發展動因的觀點

(1)產業革命論。該派學者主要是根據歐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進程,認為產業革命是大規模工廠化生產的前提,工業藝術的進步促進了規模經濟的發展,生產聚集引致城市化發生。同時,城市化的發展又促進農業與工業的分離和對農產品的需求、推動農業的產業升級,從而使城市工業、產業、服務業的發展得到了食物上的保障。自動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和城市群的形成與集聚。

(2)農業剩余產品論。持此觀點的學者松巴特、芒羅、沃伊廷斯基等認為,一國城市化所能達到的最大限度,是由其自身獲得剩余糧食的能力決定的,而這種剩余糧食的生產是由第一產業生產力所決定的。

(3)勞動分工說。一些學者針對農業剩余產品論的觀點,提出剩余糧食的生產并不一定必然導致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市的本質是第二、三產業的集聚,這種集聚使城市有了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導致大量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綜合而論,城市化的動因因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國度、環境不同而不同。

2.關于城市化發展階段的研究

國外關于城市化發展階段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1)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的城市化發展三階段論。其代表性人物是英國學者范登堡。他在《歐洲城市興衰研究》一書中,以經濟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為依據:①從以農業為主過渡到工業社會;②由工業經濟過渡到第三產業經濟;③第三產業部門繼續發展進入成熟階段,把自英國工業革命至今的世界城市化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城市化;第二階段,市郊化;第三階段,反城市化與內域的分散。

(2)“差異城市化理論”模型。此理論模型由蓋伊爾(H. S. Geyer)和康圖利(T. M. Kontuly)于1993年提出。他們將這個模型作為解釋世界上所有地區人口變化的演化模式的基礎。該模型引入了理查森(H. W.Richardson)在1977年創造的“極化逆轉”概念,用以表示人口增長率從大城市轉變為中等城市的驟變。該模型將城市分成三種類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他們認為大、中、小城市的凈遷移的大小隨時間而變化,并根據這種變化將城市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大城市階段,也叫作“城市化”階段,此階段大城市的凈遷移量最大;第二個階段是過渡階段,即“極化逆轉”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中等城市由遷移引起的人口增長率超過了大城市由遷移引起的人口增長率;第三個階段是“逆城市化”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小城市的遷移增長超過了中等城市的遷移增長。之后,結合當前世界比較流行的發展周期觀點,二人又進一步提出“逆城市化”階段過后又進入新一輪城市化周期,即再次進入“城市化”階段。

(3)“城市發展階段”模型。霍爾(P. Hall)于1971年提出此理論模型,后經克拉森等人于1981年對此模型進行修改而趨于完善。“城市發展階段”模型將生命周期引入城市化理論,認為一個城市從“年輕的”增長階段發展到“年老的”穩定或衰落階段,然后再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周期。該模型將城市發展劃分為城市化、郊區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個階段,然后又根據中心城區和城市外圍在人口增長率的上升和下降之間的轉折點,將這四個大階段中的每一個階段再一分為二,從而劃分出八個小階段。

此外,根據城市化的必然性與近代城市的產生理論,日本學者今野修平認為,產業革命以來,近代城市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城市化;第二階段,特大城市化;第三階段,特大城市群化。

3.關于城市化規律的研究

經濟學家關于城市化規律的研究與認識主要有以下幾種。

(1)城市化速度發展規律(S型曲線規律)。1979年,美國城市地理學家諾瑟姆(Ray M. Northam)在其《城市地理》一書中,把世界城市化發展過程所經歷的運動軌跡形象地概括為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1987年,中國清華大學學者焦秀琦在《城市規劃》雜志上發表的《世界城市化發展的S型曲線》一文中,對諾瑟姆所提出的城市化發展的S形曲線理論進行了數學模型推導,得出了城市化發展的微分方程,并根據推導出的數學模型,描繪出了城市化發展的S形曲線形狀圖。

(2)城市規模等級序列分布規律。城市規模等級序列分布規律主要有首位城市定律和位序規模規律。二者都是建立在對世界城市規模分布模式進行觀察和總結的基礎之上,代表了世界城市規模分布的主要模式。

(3)城市化與工業化相關性規律。1988年霍利斯·錢納里對城市化與工業化水平相關性進行了測度研究,得出在常態發展過程中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一般變動模式: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業化的演進導致產業結構的轉變,帶動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隨著產業結構演進,制造業生產比重的上升與就業比重的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而非農產業就業比重的上升與生產比重的上升則表現出階段性差別:在人均GNP達到500美元(1964年美元)以前,生產比重上升較快;當人均GNP超過500美元之后,就業比重的上升明顯加快。

(4)關于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研究。第一,城市化縮小城鄉收入差距。Lucas專門建立了一個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模型,研究城市化與城鄉收入差距的關系。Henderson和Verner的研究主要針對的是美國或者墨西哥這樣城市結構單一的國家,不具備一般性。為了有效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城鄉二元問題,Lucas在2004年從人力資本角度出發,構建了一個專門針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模型。他認為城市化是城鄉二元結構轉型的主要手段。農村居民向城市轉移,會推動土地密集型技術向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的轉變,這一轉變在推動整個經濟增長的同時,也有效提高了農民的收入,它是發展中國家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工業化的必要路徑。

大部分學者主張城市化水平提高能夠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但是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城市偏向性的政策阻礙了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擴大了城鄉收入差距。蒲明、馮瑛和陳建東在2010年利用住戶調查數據對全國城鄉一體化發展試點城市——成都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全國城鄉收入不斷擴大的主要趨勢,而成都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主要原因則是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動。賀建清(2013)對比研究城市化對東、中、西部三大區域內城鄉差距的影響,西部地區城市化降低收入差距幅度最大,東部地區作用較弱。李江濤、張楊勛、羅連化(2013)等運用空間計量模型,采用SCBB的估計方法,在1997~2007年省級面板數據的基礎上實證分析,表明城市化與市場化進程的推動都有利于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此外,由于空間關系的作用,處于相鄰地理位置的省份之間表現出大致相同的發展趨勢。

第二,城市化發展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在現有的研究之中,大部分學者認為,各項不合理的政策制度所導致的勞動力自由流動障礙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程開明、李金昌(2007)利用1978~2004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城市化、城市偏向的政策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城市化并沒有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反而會造成正向沖擊,城市化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賀建風、劉建平(2010)在分析城市化、對外開放與城鄉收入差距作用機制的基礎上,表明城市化是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蔡海龍(2010)利用1985年和2007年數據在研究中提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對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會造成消極影響,它對推動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以及促進農村和農業生產的要素報酬率的提高效果并不顯著。

第三,城市化過程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變化呈倒“U”形。庫茲涅茨認為,在一定條件下,工業化和城市化導致的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部門和城市遷移,可能會有一個由快速膨脹到逐漸緩慢、最后縮小的發展過程。1976年,Sherman Robinson用數學理論證明了倒“U”形曲線的合理性,認為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鄉收入差距先升后降,并且提出城市化率臨界值在50%左右,一旦城市化率超過50%,就會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另外,在2011年,他將城市化的過程劃分為兩大類:被迫的城市化過程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發生的城市化過程。只有這種由經濟增長內生的自然城市化轉變才能夠徹底改變城鄉二元的現狀,促進城鄉收入差距的縮小。

2013年,我國的城市化率已達到51%, 2015年城市化率為56.1%,已到庫茲涅茨倒“U”形的拐點。我國是否也呈現城鄉收入差距縮小的趨勢和跡象?本文的研究將給出大致線索。

(四)勞動力流動理論

關于勞動力流動理論,配第的《政治算術》、斯密的《國富論》、李斯特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等著作都對其做了一定的闡述。在克拉克三次產業結構演進理論中,他談道: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向第三產業轉移將是必然。還有庫茲涅茨的人口遷移理論、托達羅的城鄉遷移理論等都從不同角度和層面解釋了農業剩余勞動力的流動和轉移。

托達羅的城鄉遷移理論認為,一般情況下的人口遷移是一種基于經濟比較的經濟行為。假設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部門的預期收入(遷移的收益減去成本)大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平均收益,就會發生遷移。這是勞動力對預期收入差異做出的自然反應行為。同時,它也是勞動力在城鄉勞動力市場上的自動配置和調節。托達羅認為,在城市存在失業的條件下,如果城市部門的工資率增長速度快于農村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即便城市存在失業,也阻擋不了農村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向城市涌入。這種現象是因為勞動力會自動趨于高工資回報率的地方和部門。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涌入帶來的效應有:第一,農民工獲得高于農業生產的報酬,有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這部分收入回饋家庭及農村,對農業、農村發展有促進作用;第二,有可能進一步加劇城市中的結構性失業,加重城市治理的負擔,超過城市承載力;第三,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有可能出現農村衰落、農村家庭空巢化、土地荒蕪化、村鎮衰落化、留守兒童撫養與教育問題及老人贍養問題。

托達羅遷移模型對我國城鄉建設有指導意義。他倡導在城市存在失業的前提下,既要發展城市工業,也要兼顧發展農村農業,使城市與農村、工業與農業協調、平衡發展。這一模型較為貼近我國現實。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形成頑固的二元經濟格局,這一對立格局一時難以破解。1949年以后,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長期以農村支持城市、犧牲農業支持工業的“剪刀差”代價難以在短時間內回補。城市化嚴重落后于工業化,戶籍制度嚴重隔離了城市與農村兩大區域陣營,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在生產、生活福利待遇和權利制度上的差別一時難以消除。這也使得農村與城市的勞動力的就業市場和收入差異形成扭曲和不協調。

另外,我國農村勞動力市場也存在顯性和隱性剩余,這與托達羅模型假設條件不太相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仁县| 昭苏县| 尼勒克县| 通许县| 三原县| 边坝县| 响水县| 南雄市| 邵阳县| 辽宁省| 尉氏县| 白水县| 萝北县| 邓州市| 广宗县| 广宁县| 葵青区| 东宁县| 青河县| 双鸭山市| 夏河县| 阜宁县| 连云港市| 嵊州市| 镇平县| 普安县| 城固县| 同德县| 临桂县| 牙克石市| 从化市| 米泉市| 广水市| 澄迈县| 呼伦贝尔市| 分宜县| 寿光市| 永福县| 长汀县| 拜泉县| 介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