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鄉收入差距分析及其治理:以農民進城為背景
- 楊竹莘
- 4946字
- 2019-01-04 19:45:14
三 勞動力流動的效應及政策
(一)勞動力流動的效應分析
1.勞動力流動對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
勞動力流動的原動力是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尋求較高的收入是農民外出務工的根本原因和唯一動力。因此,外出務工的最直接效果是促進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戶籍制度、信息、交通的限制,農民生產經營活動單一、收入來源單一,農業收入中糧食收入占主體,實物收入占很大比重,副業收入占比很少,土地和房屋都是以自用自住為主,大部分農民幾乎沒有財產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甚微(夏莉艷,2010)。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農副產品和糧食價格的下跌,家庭經營性收入占比也在下降,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成了每一個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據統計,從1997年以來,農民外出務工收入一直呈兩位數增長。務工收入占農民純收入增量的82%(1998年)、117%(1999年)、176%(2000年), 2005年突破千元大關,占純收入增量的55%。雖然比重增量下降,但工資性收入已占純收入的1/3以上。農民務工的工資性收入快速增長,推動了農民收入的總體增長,在工資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它幾乎成了每一個家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絕對支柱和依靠。如果加上農民帶回的其他產業經營性收入,如回鄉養殖創業、承包土地等,則勞動力流動對農民收入的提高效應更大。所以外出務工、勞動力流動對提高農民收入、緩解貧困的效應是明顯和直接的。
2.勞動力流動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1)調節社會勞動力結構,拓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市場。隨著開放性勞動力市場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人口流動促進了社會勞動力結構的合理配置。這使更多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有渠道、有方向、有路徑、有政策保障,從而找到更合適的崗位,提高社會整體就業率和勞動力有效配置。
(2)提高農民的素質和技能,引進資金、促進城鄉技術和信息交流。通過進城,讓農民脫離原生態世代相連的家族,走出農耕環境,離開傳統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通過進城,讓其接受城市先進的生活方式和理念的熏陶和沖擊,將有利于提高農民自身文化素質、文明程度。技術革新和產業升級造成勞動力就業門檻的提高,促使農民參與城市就業的競爭,進而提高其自身技能和競爭力。另外,由于農民工的大部分社會關系依然在農村,務工收入的大部分資金會流向農村,如撫養家庭成員、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環境、擴大或投資經營,養殖、添置農用機械、運輸設備、廠房,這些投入也為農村農副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市場的信息溝通搭起橋梁。
(3)為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型提供了條件。大批的勞動力長期外出務工,不少家庭放棄或用低廉價格轉包土地,有條件的地方單個種植的局面將有可能改觀。未來農業種植、生產和發展將向專職農戶或合作社或企業承包的現代農業模式轉型。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實施,土地市場交易的活躍,農業生產和土地利用將向更加集約化、高效化、市場化和現代化邁進。
(4)農業生態環境得以保護。由于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對農村資源的消耗減少,以前森林砍伐、河道捕撈是農村治理的難點,現在不少改革開放后幾十年的邊遠的農村,生活條件逐漸改善,山上恢復了綠色,河里也能見魚蝦,自然生態環境得以大大改善。
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農村勞動力的流失也會給農業發展和農村帶來負面效應。
(5)勞動力減少,荒蕪化農地增加,農業基礎受到挑戰。華東師大社會調查課題組《農村社會調查2010》顯示,有32.98%的熟練農業耕作技術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25%的勞動力從事副業。真正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婦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所謂的農村“三八” “六一”“九九”現象,即婦女、兒童、老人留守農村,農村農地荒蕪化現象呈現。由于長期留守農村的都是老弱病殘、婦女兒童,農業新技術、新工具也難以在農村施展,嚴重制約農業生產的升級和轉型。由于務農與打工收入懸殊,以及我國農業生產還處于傳統的低層次發展階段,低效益、高投入、低產出、高風險等因素制約,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農村勞動力銳減。更嚴重的是,新生的“農二代”很多一直跟隨父母在城市打工,已經不會也不愿意種田務農,他們已經回不去農村。農村未來的勞動力將面臨嚴重短缺現象。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生產能力不足、結構不合理,農戶勞動積極性嚴重不足。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直接影響各行各業,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長此以往,農業發展將受到制約,農業基礎受到挑戰,會威脅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影響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和社會穩定。
同時,由于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也帶來不少農村社會問題。有些地方荒蕪農地增加,村莊也開始荒涼化,不少村莊由于人員急劇減少,很多房屋長久無人居住,破敗不堪,村莊逐漸蕭條。還有如留守兒童教育與親情缺失問題,農村家庭穩定受到嚴重的挑戰,這也考驗著當今農村村級治理。
3.勞動力流動對城市管理、就業的沖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蒙·庫茲涅茨的“長周期理論”認為,19世紀末美國受益于人口大爆炸帶來的巨大繁榮。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通過城市層級體系模型的精確推演,也證實人口遷徙能造成城市的興衰。可見,人口是經濟長周期中的決定性力量,人口是一個國家的命運。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2001~2010年來上海的外來人口總數增長了40.3%,遠遠高于5.8%的全國水平,來滬常住的外省市人口也已達到897.7萬人。15~39歲的外省份來滬人口比重為65.7%(589.56萬人),即上海的勞動力人口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外省份的新上海人。雖然人口增多會帶來諸多“城市病”問題,但限制人口來滬,絕對不是明智之舉。如果保持現有人口,不再引進新增勞動力,到2040年,上海的人口總量將減少到約1900萬人,60歲以上老人的數量將從347萬人增加到800萬人,老年人口比重將從15%增加到41%。參照東京、倫敦、紐約的情況,其勞動人口比例應常年保持在70%左右,這是一座特大型城市想要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紅線。
雖然目前上海15~59歲的勞動力人口為1756.38萬人,占總人口的76.3%。但是如果沒有外地人口的導入,這一比例將迅速下滑。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 2015年上海第一次出現15萬人外流現象。如果勞動力人口低于人口總數的一半,卻又要負擔起整個社會運轉,這樣的高老齡化城市是缺乏生命力的。所以源源不斷的新生勞動力及外來人口的補給為城市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活力。同時,這也考驗著城市的整體管理,交通、就業、住房醫療等成為亟須解決的難題。
目前,我國農村有1億~1.2億人的剩余勞動力待轉移,這些勞動力僅靠當地鄉鎮企業或其他方式已經無法完全消化。當初,我國農業為工業化發展原始資本積累做出很大貢獻,現在又承擔著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壓力。農業過剩的勞動力產生了嚴重的隱性失業問題,其中大部分將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已成為必然選擇。
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對流入城市產生正、負兩方面的效應。一方面,為流入地的經濟發展和地區生產總值提升做出巨大貢獻。有關研究表明,1979~1999年,農業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15%以上,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30%。另一方面,勞動力流入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城市化率,推進了城市化進程。我國打工潮已延續了30多年,盡管戶籍制度改革最近兩年才有所松動,但依然阻擋不了浩浩蕩蕩的進城大軍。通過多年的城市打拼和磨煉,其中不乏素質好、優秀的農民工在城市中立住腳、扎下根,在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置業買房、創業,逐漸具有穩定的職業和收入,成為城市里具有競爭力的一員。同時,大量年輕的農民工進城,也為城市帶來了活力,活躍了勞動力市場,降低了勞動力成本,可以更好發揮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空間。此外,大量新生人口流入,形成龐大的消費群體,對城市的消費、商業、服務、旅游、房地產市場都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可以讓城市高效、便捷的集聚效應發揮到極致。
當然,勞動力的快速流入也考驗著一個城市的承載力和政府的管理能力。近年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入一、二線城市,其中大多數勞動力素質不高,技能欠缺,而雇傭者因產業升級、壓低成本而提高門檻,使得供求市場產生“就業危機”或“結構性失業”。大部分農民工只能選擇建筑、家政、飲食等低端、低收入的服務業。由此可見,我國人口基數大,生產資料不足,當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以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資本技術提高,低素質勞動力無法適應工作要求,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減少使得出現大面積結構性失業,進而引起負的外部效應以及連鎖反應,有可能使我國陷入嚴峻失業的“囚徒困境”之中。
同時人口的激增,也給交通、治安、環境衛生、教育、醫療等帶來了壓力。總之,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流動是一次人們主動、自然選擇的結果,是市場調節的結果。而對于流入城市,我們應該以怎樣的姿態面對新增農民工人口,如何進行制度創新,如何規劃我們的城市發展,如何加強基礎設施和公共領域的建設,都將考驗著政府管理理念和治理城市的能力。
(二)勞動力流動的相關政策
適應新形勢下勞動力流動的趨勢,我們各級政府出臺了相應政策,初步歸納如下:①《關于加強勞動合同管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的通知》(勞部發〔1997〕 106號); ②2003年9月9日農業部等共同出臺的《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通知》(國辦發〔2003〕 79號);③《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0〕 11號); ④《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 5號); ⑤《關于在全省統一實行外來人員就業證制度的通知》(粵勞服〔1994〕 57號); ⑥《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的指導意見》(浙政發〔2006〕 46號); ⑦《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對農村進城務工人員服務和管理的若干意見》(浙委〔2006〕 10號); ⑧《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實施意見》(浙政發〔2006〕 47號)。
2015年江蘇省就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6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扶持成功自主創業60萬人,帶動就業300萬人以上;創建以“互聯網+”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空間為一體的全新創業載體,遴選認定省級創業示范基地230個;技能人才和高級技能人才資源總量分別達1200萬人和380萬人;推進統一規范和靈活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建設,公共就業創業政策和服務實現普惠均等,就業環境更加寬松和公平。
江蘇省政府對勞動者創辦社會組織、從事網絡創業符合條件的,給予相應創業扶持。對已進行工商登記注冊并辦理《就業創業證》的網絡商戶從業人員,同等享受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對未進行工商登記注冊但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享受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政策;其從業人員可認定為靈活就業人員,享受相應的扶持政策。這也反映出,政府的就業政策緊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帶動了政府就業政策的相應變化。
一系列促進勞動力流動和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政策出臺,對推進勞動力有效流動,緩解我國“結構性失業”產生了積極效應。但我們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力度。
第一,繼續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特別是農村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
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對舉家外遷造成廢棄荒蕪的土地,可采取收回耕種權,轉租承包給個體農業大戶或農合組織或農業經營的企業,進行集團化、現代化規劃和管理;對家庭勞動力不足的土地,可通過村集體季節性互助。總之,發展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壯大集體經濟的實力,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提高農業的收益率。此外,還加速農業生產資料銷價及農產品收購。
加強農業生產資料銷價及農產品收購價格和流通體制改革。對部分農業生產資料進行價格補貼,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收入,提高和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使農民在其土地上勞有所獲,在外務工的農民能安心務工。要兼顧農業發展,分享流轉后土地的收益,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實惠和收益。只有占人口一半左右的大多數農民脫貧富裕了,我們國家才能實現真正的富裕。
第二,建立健全統一規范的勞動力市場,合理引導農村勞動力流動。
農民工個體流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由于受到自身素質、知識、交通、信息等約束,就業的信息大多都是老鄉口耳相傳的。如何根據市場要求引導勞動力的合理流向,社會各有關部門應建立與勞務市場相適應的信息監測平臺和機制。有組織、有目的和有針對性地分流勞動力,緩解盲目流動造成的社會壓力,促使整個社會勞動力得以合理、有效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