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現狀

城鎮化(urbanization)一般指以農業為主的鄉村社會向以非農產業為主的城鎮社會轉變的歷史過程,城鎮化水平能夠直接反映區域內城鎮發展狀況,一般也可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衡量標準。西方中國研究學界較早將這一概念用于傳統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研究,中國史學界也多有應用,在江南市鎮研究中體現得較為明顯。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奇跡”的出現,學者們試圖從歷史上尋找解釋這種經濟奇跡的鑰匙,城鎮化水平又重新作為了解傳統經濟狀況的切入點,江南地區仍然是學者關注的重點區域。

江南研究向為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熱點所在,其研究成果蔚為大觀,有成為一門專門學問的趨勢,近年來有“江南學”的提法,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下即專設“江南學研究中心”,由王家范及胡曉明兩位先生擔任主任,并招收“江南學”專業研究生。幾乎每一專題均有大量的研究論著,歷史學領域亦不例外,研究深度也已經深入到各種具體的、微觀的問題上,要對其總體上進行學術史綜述顯然不是筆者能力所及。具體到歷史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研究,主要涉及城市史與市鎮史兩個專題,但這兩方面的研究均已十分成熟,成果豐富自不必言,相關的學術綜述、述評等亦不在少數。國內城市史的研究自改革開放以來異軍突起,成果頗豐,綜述、述評類的文章亦頗多,有一般性綜述的文章,如何一民《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述評》(《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第1期,第62~70頁)、熊月之、張生《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1986~2006)》(《史林》2008年第1期,第21~35頁);有從不同角度進行專門總結的,如蔡云輝《近十年來關于“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綜述》(《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2期,第130~137頁);有從理論高度進行總結探索的,如毛曦《城市史學與中國古代城市研究》(《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第71~81頁)、梁元生《城市史研究的三條進路——以上海、香港、新加坡為例》(《史林》2007年第2期,第132~136頁)。近年來國際學術交流日益頻繁,以中文發表的海外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亦不少,如水羽信男《日本的中國近代城市史研究》(《歷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166~171頁)、盧漢超《美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第115~126頁]。此外,王笛的《大眾文化研究與近代中國社會——對近年美國有關研究的述評》(《歷史研究》1999年第5期,第174~186頁)和《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26~140頁)兩篇文章,雖然不是城市史研究綜述,但其中亦涉及不少城市史論著。在上海史研究方面,更是出版了《海外上海學》(熊月之、周武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該書對海外上海史研究的現狀進行了綜述,并分析了其發展趨勢,對上海史研究方面的專家及名著進行評介,將涉及上海史研究的論著整理成目錄。而相反的情況亦存在,如劉海巖在以英文發表的1980年以來中國城市史研究綜述中,向美國學術界介紹了中國國內的中國城市史研究狀況,并對中美城市史研究現狀進行對比 [見Liu Haiyan and Kristin Stapleton,“Chinese Urban History: State of the Field”,China Information 20(2006):391-427]。在數量上,市鎮史的研究綜述并不算多,但所見幾篇均相當獨到精彩,如劉石吉《明清市鎮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綜合討論與相關著作之評介》,《社會科學家》1988年第4期,第35~43頁;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第87~134頁;任放《二十世紀明清市鎮經濟研究》,《歷史研究》2001年第5期,第168~182頁;吳滔《明清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史研究概說》,《中國農史》2005年第2期,第78~88頁。由于相關綜述性文章很多,尤其是城市史方面,上述列舉難免掛一漏萬。總體而言,城市史的研究以國內及歐美學界的研究較為豐富,并且均有從“上”到“下”、從物質到文化的研究視角轉向;市鎮史的研究則以國內及日本學界的研究為主,歐美學界除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主要為施堅雅的兩本著作,一本為由施氏三篇論文組成的《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史建云、徐秀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三篇論文分別于1964~1965年以“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為題發表于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另一本為施氏主編的論文集《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中華書局,2000),英文版于1977年由斯坦福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其一系列以后被稱為“施堅雅模式”的研究中對市鎮有所涉及外,之后的研究涉及市鎮的僅饒濟凡(Gilbert Rozman)將“施堅雅模式”運用到清代中國與德川時期日本的城市網絡比較中,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專門就市鎮本身所做的研究則基本沒有,盡管如此,施氏所創的“施堅雅模式”卻對國內及日本學界隨后的市鎮史研究影響巨大。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第104頁。在此筆者不再贅述,僅對與本書直接相關的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做一番述評。

在城鎮化的研究中,可以有人口、經濟、土地等諸多視角,然而若要落實到城鎮化水平上,則基本上是以人口指標來衡量,因而歷史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研究首先是城鎮人口的研究,由于江南發達的市鎮經濟備受矚目,這一研究往往又首先從市鎮人口的研究著手,而后在此基礎上計算城鎮化水平。由于資料的限制,這些研究不得不采取種種變通方法來估算市鎮人口。較早涉及此項研究的臺灣學者劉石吉曾指出:“在近世中國歷史上,市鎮的形成既與商業的機能息息相關,今日我們所具備的知識與史料又不允許我們去估計每個市鎮的貿易數值,是以如何從有限的資料中旁敲側擊,以估計市鎮人口的大略,再配合文字的描述,則似乎是惟一可用以衡量市鎮興衰消長的辦法。”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第128頁。此后關于明清江南市鎮及城鎮化水平的研究,基本上都遵循劉氏的這一路徑。近代以來,涉及廣泛的各種社會調查資料紛紛涌現,相對于明清方志等資料模糊、簡略的記載,這批調查資料可謂彌足珍貴。但由于當時的調查、統計制度以及調查目的等不盡相同,這些調查數據與當代學者研究預期的標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要經過必要的轉換或者估算。

在市鎮人口估算基礎上的江南地區城鎮化水平研究中,饒濟凡將中國分為六大區域,并估計19世紀中葉各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在5.6%至7.1%之間,江南所處中東部(East-central China)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為6%,其中浙江省和江蘇省分別為6%和7%。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 pp.219, 272.施堅雅估計19世紀40年代和90年代中國九大區域的城鎮化水平分別在4%至7.4%之間與4.5%至10.6%之間,長江下游地區城鎮化水平是各區域中最高的,1843年為7.4%,1893年為10.6%。施堅雅:《十九世紀中國的地區城鎮化》,載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第264頁。劉石吉則認為以上兩位學者大大低估了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他估計清初吳江縣的城鎮化水平達到35%,而常熟和昭文兩縣的城鎮化水平,在清末有19.6%,在民初也有11.6%,均高于饒氏和施氏的估計。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第136~137頁。吳建華以太湖流域府州縣志中的市民、鄉民記載研究杭州、湖州兩府各縣的城鎮化水平,指出各縣極不平衡的發展狀況,乾隆年間湖州府城鎮化水平平均為6.7%,雍正年間杭州府平均為10.4%。見吳建華《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鎮密度及其人口結構變動》,《城市史研究》1996年Z1期。吳氏于文中并未歸納總結,以上城鎮化水平數字為王衛平在《明清江南地區的城市化及其局限》(《學術月刊》1999年第12期,第72~73頁)一文中的引用總結。曹樹基在其明清兩卷的人口史研究著作中,均辟有專門章節對城市人口進行研究,在清代卷中,其認為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江蘇省的城市化水平為13.6%,浙江省為10%,其關于江蘇省的城市人口討論尤為細致,以分府形式進行,據此,江南地區的蘇、松、常、鎮、寧五府及太倉州的城市化水平為16.3%,最高為江寧府,達26.1%,至清末,由于經歷了太平天國戰事,江、浙兩省的總人口均有所減少,城市人口則無太大變化,故城市化水平較清代中期稍高,分別為14.2%與13.7%。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第757、762、808、811頁。五府一州的數字為筆者據該書所估算的乾隆四十一年相應府州城市人口及總人口整理計算。李伯重在綜合辨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清代中期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應該在10% ~35%,具體則應以許新吾所估計的1860年松江府非農業人口比例15%為除蘇州、杭州、南京三大城市外的江南地區城鎮化水平,而其估計三大城市的人口占1850年江南人口的7%左右,故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應該在20%左右。明代后期這一數字則為15%。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391~417頁。隨后李氏又有兩篇長文對明清江南的蘇州地區與華、婁地區的城鎮化水平進行討論:在關于蘇州地區的研究中,他以除去蘇州、杭州、南京三個大城市后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為下限,以吳江縣城鎮化水平為上限來估計蘇州地區吳縣、長洲、元和三個縣的城鎮化水平,其認為,蘇州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在明代后期是9% ~11%,在清代中期是15% ~35%; 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三聯書店,2003,第411~413頁。而在關于華、婁地區的研究中,其進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均低估了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在其關注的華、婁地區,19世紀初的城鎮化水平曾達到40%,而后自19世紀中期開始有所下降,至20世紀中期,此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也有20%,他據此認為以往研究均低估了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31頁。

晚清民國時期涌現出許多調查資料,其中也存在可用于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的調查數據,然而到目前為止,關注者僅有陳曉燕與游歡孫兩位學者:陳曉燕利用民國的調查資料,把江南地區分為中心地帶的嘉興型和邊緣地帶的鄞縣型,這兩個類型的地區在20世紀30年代的城鎮化水平分別為24.4%和7.8%,平均下來,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在15%左右。陳曉燕:《近代江南市鎮人口與城鎮化水平變遷》,《浙江學刊》1996年第3期,第114~115頁。游歡孫和曹樹莖在關于吳江縣的研究中,利用藏于吳江市檔案館和蘇州市檔案館的民國吳江縣改劃鄉鎮區域調查資料及1953年人口普查時吳江縣的集鎮戶口統計資料,認為吳江縣1934年的城鎮化水平為16.5%,1953年為15.69%。游歡孫、曹樹基:《清中葉以來的江南市鎮人口——以吳江縣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6、129頁。而游歡孫在以吳興縣為例的關于近代江南市鎮人口的研究中,認為1950年代初期,清代湖州、嘉興、蘇州三府區域內的城鎮化水平分別為11.2%、14.3%、24.2%,并認為這個城鎮化水平是明中葉以來江南蠶桑區歷經明清鼎革、太平天國戰爭與抗日戰爭后的一個最終發展結果。游歡孫:《近代江南的市鎮人口——以吳興縣為例》,《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第123頁。

二 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的困境所在

從以上敘述中可以看到,以往研究呈現出三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其一,研究時段基本集中于明清時期,民國及其后時期的研究十分少見;其二,研究區域基本上是以某一縣域的個案研究為主,更大區域的“整體性”研究十分欠缺,個案研究的縣域分布也極不平衡,吳江、吳縣、常熟、吳興等縣域受到較多的關注,其他縣域則少有研究者問津;其三,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研究結論從6%至40%不等,分歧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料開發不足

這一研究現狀由可資利用的資料狀況所決定,尤其是明清時期,研究者往往不得不“從有限的資料中旁敲側擊,以估計市鎮人口的大略”,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第128頁。近代以來,雖然涌現出許多調查資料,然而其與研究所要求的標準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往往需要經過學者必要的轉換或估算。如李伯重以食鹽銷售量來估算清代松江府城的人口,以戶均口數和市鎮等級估算市鎮人口;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30頁。此外,陳國棟以清中葉江寧府城平時的存糧數量來估算府城人口的做法與此類似(見陳國棟《清中葉民食札記二條》,(臺北)《食貨月刊》第13卷第3、4期合刊,1983年7月,第138~141頁)。施堅雅、饒濟凡和曹樹基以構建城市體系的方式來估算城鎮人口;施堅雅:《十九世紀中國的地區城市化》,載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第242~297頁,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5卷。陳曉燕以市鎮人口與商業店鋪26∶1的“人店比”來估算嘉興市鎮人口等。陳曉燕:《近代江南市鎮人口與城鎮化水平變遷》,《浙江學刊》1996年第3期,第113~118頁。

施堅雅與饒濟凡的研究均以地方志資料為主,施氏所構建的城市等級尚依賴于其他或系統(如清末郵政資料)或零星(如近代西方人的中國游記)的資料,劉石吉、曹樹基等學者所依據的亦是地方志資料,但比施氏和饒氏所用的更為豐富,李伯重的研究則是以方志、文集等文獻資料結合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辨析。陳曉燕、游歡孫則開始利用近代調查資料,游氏同時還利用了檔案資料,然而此類研究極少,調查與檔案資料的挖掘都還不夠深入。

由于涉及數量問題,城鎮化水平研究對資料精度的要求近乎苛刻,而以方志為代表的傳統文獻資料雖然較為系統,但大多數方志對于市鎮人口等方面的記載并不具體,甚至是語焉不詳,難以完全支持這一研究,故而以方志資料為基礎的研究如果不滿足于像施堅雅那樣以先驗性的理論來構建城市等級體系,并進而大略估算各等級城市的人口,從而獲得一個很粗略的城鎮化水平,就只能采取個案式的實證研究了。民國以后的調查資料雖然數量眾多,專門針對縣以下的市鎮調查卻不多見,僅有的同樣也只能支持少數個案研究。1953年的人口普查檔案系統性較好,而且已有研究者開始接觸,但是發掘程度尚遠遠不夠。

因此,在沒有較為系統的新資料被發掘的情況下,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研究將不太可能獲得較大的突破,此為一大困境。

(二)與城鎮概念相關的誤區

相關研究的研究結論分歧巨大,一方面由于早期施堅雅、饒濟凡等的研究以“巨區”(長江下游地區)或省(浙江省、江蘇省)為單位,而自劉石吉開始的研究多以個案為主,個案間結論的差異本屬正常,然而大多研究結論有“泛化”的傾向,以個案代表江南,分歧巨大也就不難理解;如劉石吉用吳江縣與常熟、昭文兩縣的結論來反駁饒濟凡江浙兩省的結論及施堅雅長江下游地區的結論;李伯重以松江縣城鎮化水平的變化趨勢來代替整個江南地區城鎮化水平的變化趨勢;陳曉燕以嘉興縣和鄞縣所得結論直接代表整個江南地區(陳氏界定的“江南”區域更為廣闊)。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不同的研究對“城鎮”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

1.政區因素影響下的市鎮內涵

以往研究關于“城鎮”的界定基本源自官方統計中的“人口規模”和“居民職業”兩項指標,具體操作時則默認市鎮滿足非農業人口居多的“居民職業”標準,而僅以人口規模作為城鎮標準,但又有500人、1500人、2000人以及模糊人口規模等分歧。正如下文將要指出的,從本質上看,各研究雖然在“人口規模”這一指標的具體標準使用上各不相同,然而在處理方式上卻具有極高的一致性,即均采用“人口規模”和“居民職業”兩個指標來界定“城鎮”,并在“居民職業”這一指標上達成共識,以之作為市鎮符合城鎮標準的默認前提,但是在“人口規模”這個指標上卻陷入無休止的具體數字糾纏。

事實上,傳統文獻中的“市”或“鎮”與“鄉”、“村”等稱謂在本質上并無太大的區別,可能僅僅是不同區域范圍的指代性稱呼,在使用上較為隨意。如果市鎮僅僅是作為研究的空間范圍并不會存在問題,而如果要將市鎮作為一種指標來衡量市鎮經濟、城鎮化水平等,如臺灣學者范毅軍所言,必須充分考慮市鎮的規模及其空間范圍,這樣,史料中“所環”“所聚”數千家或數萬家就極有可能指的是鎮區及其鄰近村落的居民總數。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新史學》第9卷第3期,1998年9月,第111頁。這實際上就提出了史料中所言某某鎮具有多少人口,是指其鎮區本身具有這些人口,抑或是指現代行政單位意義上此鎮所包含區域的人口這樣一個問題。吳滔關于明清江南基層區劃演變與市鎮變遷的研究也指出,在明清時期,市鎮并沒有固定的標準,僅指一般意義的商業聚落,也沒有明確的區域界限,文獻中的相關記載往往包括一些周邊農村地區的信息,即所謂的“鎮區”,但是這個“鎮區”也是模糊的,吳滔:《明清江南基層區劃的傳統與市鎮變遷——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考察》,《歷史研究》2006年第5期,第61~65頁。也許某份資料包含了甲、乙、丙、丁四村的信息,而在另一份資料中可能就不完全是了。游歡孫基于此點,以吳興縣為例,具體論證了傳統史料中“煙火萬家”的說法只是一種一般性的文字描述,或者是指市鎮與周邊鄉村的人口總數,進而指出清末民國地方自治時期的“市鎮”,實際上是自治意義上的行政區劃單位,這樣的“市鎮”人口,只是一種自治人口,而不是真正的市鎮人口。游歡孫:《近代江南的市鎮人口——以吳興縣為例》,《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第124頁。隨后他對江南的商業市鎮與行政區劃的關系進行了專門研究,在梳理清末至抗戰前江南縣以下行政區劃演變歷史過程的基礎上,指出在這一過程中,江南的商業市鎮完成了政區實體化的過程。游歡孫:《地方自治與近代江南縣以下行政區劃的演變——兼論商業市鎮的政區實體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2期,第52頁。

按照游氏的研究,近代以來江南縣以下鄉鎮區劃演變的歷史過程可歸納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清末宣統年間至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其時按照宣統時頒布的《廳州縣自治章程》,府廳州縣治城廂為“城”,其余地方則以區域人口是否滿五萬為標準劃分鄉鎮;第二階段為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至1934年改劃自治區域前,其時按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縣組織法》,以百戶為標準劃分鄉鎮;第三階段為1934年改劃自治區域至1939年新縣制的施行,這一時期,由于之前百戶標準過低,影響到各縣的行政效率,到1934年江南地區各縣的鄉鎮格局發生了一次擴、并調整。也就是說,到了民國時期,“鎮”不但有了人口的最低界限,區域界限也相對明確起來,其除了仍保有商業的功能外,還具有政區的功能,已經成為正式的行政區劃。與明清時期的市鎮相比,其內涵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個“鎮”,在明清時,也許只是一個單位,但到清末民國時期,卻被分成兩三個甚至是更多的單位,當然,相反的情況也同樣存在。而這給市鎮的界定帶來極大的困難。這一點是以往研究沒有注意到的,可以預見,若城鎮的標準仍然僅聚焦于人口規模上,民國以來鄉鎮區劃中的“鎮”幾乎可以全部滿足城鎮的標準,正是基于此點認識,已有研究者含蓄地指出以往研究可能過于高估江南的城鎮化水平。范毅軍:《傳統市鎮與區域發展——明清太湖以東地區為例,1551~186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第208頁;吳滔:《清代江南市鎮與農村關系的空間透視——以蘇州地區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第271頁。

2.饒濟凡與施堅雅的城鎮界定

要理解如此一以貫之的“城鎮”界定標準,必須回到施堅雅與饒濟凡最初的研究。施堅雅發表于1960年代的三篇奠定“施堅雅模式”的論文僅針對農村市場,尚未直接涉及城鎮化水平,直到1977年出版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英文版),施堅雅才正式對1840年代和1890年代中國九大區域的城鎮化水平進行專門討論。然而早在1973年,饒濟凡在其關于中日城市網絡的比較研究中即已借鑒施氏對中心地的處理方式,將清末中國與德川末期日本的所有中心地分為七個等級,第六和第七兩級就是施堅雅所說的中間市場(市鎮)和標準市場(市鎮),人口均在3000人以下。在估計兩國各區域城鎮化水平時,饒氏深知并非所有中心地均為城鎮,其指出,聚落間的城鎮化程度(degree of urbanism)各不相同,因此,在對城市(city)進行界定時,必須將那些與其他所謂的“城鎮”(urban)在連續性(continuum)上差距不大的地方排除,這些地方顯而易見地指向兩個人口均在3000人以下的最低等級中心地。在具體處理時,雖然其認為最低的第七級中心地很難確定其城鎮或農村屬性,但無論是從人口規模(1000人以下)上看,還是從商店數量(較少)上看,這些中心地都更接近于農村,所以第七級中心地全部剔除在城鎮化水平的計算之外,需要注意的是,第六級中心地雖然作為饒氏界定的最低等級城鎮,但在城鎮化水平的計算中,他仍謹慎地僅將一半的人口計入,以防止對城鎮化水平的過高估計。參見Gilbert Rozman, Urban Networks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 pp.99-100。此處需要說明的是,以往研究對饒濟凡所采用的城鎮標準多有誤解,李伯重認為其標準為500人(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385頁),趙岡認為其所使用標準太低,應剔除第七等級中心地(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新星出版社,2006,第156~159頁),而實際上,饒氏在計算城鎮化水平時并未計入第七等級中心地,第六等級中心地的人口在500~3000人,但其僅將一半的人口計入城鎮人口中,故而嚴格來說,其標準不能算500人。

對此,施堅雅在1977年的研究中也很清楚,在估算1893年九大區域的城鎮化水平時,其認為城鎮中心地的定義有包羅萬象的味道,故而按照人口和職能形成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廣泛性的5種城鎮中心地劃分標準,分別計算每種標準下的城鎮化水平:(1)人口超過4000人的中心地;(2)所有高級治所、中心市鎮或城市低級治所、城市非行政中心;(3)人口超過2000人的中心地;(4)高級治所、人口1000人以上且是中心市鎮的低級治所、人口2000人以上且是中間市鎮或標準市鎮的低級治所、人口2000人以上且是中心市鎮的非行政中心、人口4000人以上且是中間市鎮或標準市鎮的非行政中心;(5)除開人口2000人以下的那些非行政中間市鎮和標準市鎮外的所有中心地。其認為第三和第四種標準比較合適,而在估算1843年的城鎮化水平時實際是按照第三種標準“2000人以上的中心地”。施堅雅:《十九世紀中國的地區城市化》,載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第256~260、263~264頁。其中城鎮中心地的5種標準見原文第260頁表3的說明。

在之后的研究中,曹樹基認為清代大批人口只有100~300戶的市、鎮,由于其居民主要是農民,因此不能算是城鎮,其也認為可以以1955年國務院所規定的2000人的標準來劃分清代的城鎮。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第586~588頁。趙岡所采用的標準與曹氏相同,亦是以2000人為標準。趙岡:《中國城市發展史論集》,第156~159頁。劉石吉雖然沒有給出城鎮的人口標準,但其認為饒濟凡和施堅雅大大低估了中國的城鎮化水平,而在其列舉的市鎮戶數表中,包含了許多100~300戶的市、鎮,顯然他認為2000人的標準過高。劉石吉:《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第136、138~139頁。李伯重則從對城市最普遍的理解出發,在具體的人口規模上不主張采用明確的指標,而是提出了城市人口只要比農村多就可以的模糊指標。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387~391頁。

在對晚清以后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研究中,陳曉燕遵循施堅雅關于中心地的劃分思路,以1500人為標準將嘉興縣與鄞縣的市鎮分為中間市鎮與基層市鎮(即標準市鎮),并將中間市鎮作為城鎮處理進行該兩縣的城鎮化水平計算。陳曉燕:《近代江南市鎮人口與城鎮化水平變遷》,《浙江學刊》1996年第3期,第113~114頁。游歡孫和曹樹基在對吳江縣市鎮人口的研究中認為陳曉燕所使用的1500人標準并不適用于吳江縣,游歡孫、曹樹基:《清中葉以來的江南市鎮人口——以吳江縣為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3期,第126頁。但并未給出一個具體標準,在游歡孫對1950年代初期嘉興專區的城鎮化水平研究中,因是按照當時的統計資料,實際所采用的是當時國務院所規定的2000人標準。游歡孫:《近代江南的市鎮人口——以吳興縣為例》,《中國農史》2007年第4期,第121頁。

可以看到,施氏與饒氏在其自身研究中均對城鎮的界定標準有較為清醒的認識,但在資料的限制下不得不進行一些折中處理,他們采取的補救措施是在計算城鎮化水平時盡量以較為嚴格的標準來界定城鎮(或剔除中心地),加之兩人所劃的區域范圍均較大(饒氏于六大區域下還以省為單位進行估計,施氏則直接以大區域如長江下游地區等進行總體估計),城鎮化水平計算結果偏低也就在所難免。作為最初的研究,施氏與饒氏對“城鎮”界定的處理方法對隨后的研究者多有啟發,然而眾多研究在借鑒時均只注意到他們在計算城鎮化水平時所采用的具體人口規模(結果),大多并未留意到他們關于城鎮界定標準的認識和討論(過程),將“城鎮”的界定這一相對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從而走向無休止的具體人口規模數字的糾纏。

三 走出困境的可能性

在近來頗受矚目的江南經濟史研究中,城鎮化水平往往被研究者作為衡量傳統時期江南地區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然而由于上述研究困境的存在使得這一問題一直未能得到較為完滿的解決,因而在試圖對傳統時期江南的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的研究中,涉及此問題時,或流于泛泛的描述性敘述(謹慎),或直接以上述問題叢生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作為傳統時期江南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證據(樂觀)。一般性描述的謹慎處理方法除了無法得到確切答案之外或尚可接受,而言之鑿鑿的樂觀處理方法,其結論是否可信則需要暫時先打上一個問號。

如羅威廉(William T. Rowe)認為清代中期的江南在城市化水平方面與同時期意大利北部及歐洲低地地區十分類似,然而其論述卻是:“在清中期,我們應該意識到江南不僅僅只是在廣大的鄉村腹地中存在著兩個或三個主要城市,而可以認為這一地區已經是一個‘城市區域’,是一個城市化很廣泛的地區。”羅威廉:《導言:長江下游的城市與區域》,載林達·約翰遜(Linda Cooke Johnson)主編《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農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第15頁。其作為一種一般性敘述也未嘗不可,但是若作為一個結論,就讓人無法接受了。而且,同時期(即18世紀中期)意大利北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為14.2%,而歐洲低地地區為24.7%,低地地區的主體尼德蘭(荷蘭與比利時)的城鎮化水平達30.5%,Jan de Vries, European Urbanization, 1500-1800(London: Routledge, 2007),p.39.雖然當時整個意大利的城鎮化水平在歐洲屬于比較高的行列(實際上意大利北部、中部、南部的城鎮化水平差不多),但與低地地區的尼德蘭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兩者并不在同一水平上,羅氏此處如此類比,顯然是無法確定清代中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所以直接與歐洲兩個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地區進行比較。

再如李伯重在其關于1820年代華、婁地區的GDP研究中,直接將19世紀初期華、婁地區的城鎮化水平與同時期的尼德蘭進行比較,得出當時華、婁地區已經不是一個農業社會,而與尼德蘭一樣,均屬于城市區域的結論。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中華書局,2010,第271~272頁。如果說用整個江南地區與尼德蘭進行比較尚具合理性的話,那么直接用一個縣(民初華亭縣與婁縣即合并成松江縣)的城鎮化水平與兩個國家(1830年前的尼德蘭包括荷蘭和比利時)的城鎮化水平進行比較,無論如何都難以讓人完全接受;另外,李氏所比較的尼德蘭35%的城鎮化水平,是就2500人以上的城鎮人口而言,Jan de Vries,“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y of the Preindustrial Netherlands,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Vol.15, No.4(Spring 1985),p.662.而李氏所統計的是100戶(其按戶均4.5口計,即450人)以上的市鎮。這些技術性問題是比較的前提,也是城鎮化水平研究的前提,在未解決這些問題前,其所得結論尚待驗證,此外,其具體的估算還需要進一步考察,如關于松江府城的人口估算,關于市鎮居民以外的人口及其家屬的估算,等等。如果貿然進行全球視野下的比較,所涉問題同時存在于比較的雙方,其初衷雖好,但在一方的基礎尚不是特別牢靠的情況下,比較結論是否可信尚存疑問。

因而,歷史時期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亟待走出困境,以獲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結論,這樣才有可能獲得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正確評價,在全球視野下的比較研究中,也才有可能獲得江南以及中國的實際位置。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或許能成為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一)城鎮概念的重新界定

一般而言,城鎮包括城和鎮,但具體的、統一的、明確的定義至今沒有形成。在官方的統計中,一般是以人口規模和居民職業來界定城鎮的,居民職業具體指非農業人口居多,但具體比例并不固定,如我國1955年時規定非農業人口占50%以上,但到了1963年又規定必須占到70%以上。張善余:《人口地理學概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330~331頁。人口規模則從最小的500人到數萬人不等,對此聯合國推薦以2000人作為國際性的標準。我國1955年所采用的標準正是聯合國推薦的2000人。各國不但采用各自不同的標準,而且在一國之內,其所采用的標準也是前后不同的,中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侯楊方:《中國人口史》第6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第474頁。

官方統計所采用的這兩個指標,具有明確、易操作的特點,因此也多被學者用于界定中國歷史時期的城鎮,尤其是被用來判斷明清時期的市鎮是否屬于城鎮。這無疑是正確的,但對于居民職業這一標準來說,由于文獻資料中都是模糊、不確定的描述,如“商業繁榮”或“民多以經商為生”等,因此研究者對于明清時期江南市鎮人口中非農業人口是否居多,基本采取默認態度,并未做詳細的討論。針對劉石吉實際以500人為城鎮標準而計算出吳江、常熟、昭文的城鎮化水平,吳建華敏銳地指出:“居住在市鎮上的人并不都屬于不從事農業的戶口。”因而其在討論這一問題時,是依靠賦稅資料中的全縣市民丁口比例,以求得研究區域大致的城鎮化程度,而未給出具體的城鎮化水平數字。參見吳建華《明清太湖流域的市鎮密度及其人口結構變動》,《城市史研究》1996年Z1期,第16~24頁。而對于人口規模這一標準,如前文所述,學者們有很大的分歧。綜觀這些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首先默認居民職業一項為無須證明的事實,即市鎮中居民職業以非農業為主(50%以上),然后設定一個自己認為合理的人口數字作為標準,人口在這一數字以上的市鎮就是城鎮,以下則為非城鎮。

李伯重是最早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學者,他根據對城鎮的最普遍理解,以農村作為參照,在人口規模這一指標上提出了極具啟發性的寬泛的人口標準,即以“模糊性”的人口規模標準來代替“明確”的人口規模標準,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387~391頁;《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然而對于江南所有市、鎮均滿足非農業人口居多這一以往研究的默認前提,李氏選擇的是繼續沿用而非質疑,因此對于這個問題,他并未進行太多的論述。如果這個默認前提成立的話,那么以往對城鎮的界定標準在邏輯上并沒問題,但問題是是否所有市鎮的居民職業都是以非農業為主。這是我們極有必要討論的。因為就這兩個指標而言,城鎮的本質應該首先是以非農業為主,其次才是人口規模。那么市鎮人口是否以非農業為主才是城鎮化水平研究的重點,是需要加以慎重考慮以及詳細討論的。路偉東在關于清末民初西北地區城市化水平的研究中表示,討論1955年以前的非農業人口比例困難太大,基本沒有可行性,故對其研究對象,即城市的界定為所有縣級以上治所及所有人口規模在1000人以上的聚落(路偉東:《清末民初西北地區的城市與城市化水平——一項基于6920個聚落戶口數據的研究》,載《歷史地理》第32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第155頁)。路氏此論過于絕對,對非農業人口的討論困難巨大沒錯,然而并非全無可行性。問題的關鍵在于,若僅僅討論人口規模與行政等級,而不討論非農業人口,所得城市化水平的結論與實際情況將會出現較大偏差。對此的詳細分析請參見本書第二章。而如果看到城市是相對農村而言,從而采用寬泛的人口規模標準的話,那么市鎮可以默認滿足的應該是人口規模標準。

因此就人口規模這一標準而言,筆者以為不能只從城鎮的層面進行考察。城鎮本來就是相對于農村而言的,城鎮之區別于農村,主要有兩點:其一,其居民的職業以非農業為主,而農村居民則以農業為主;其二,城鎮聚集了較農村多的人口。至于到底要多多少,筆者以為不必太過于糾纏具體的數字,大可采取較為寬泛的標準,即李伯重所說的對城鎮最普遍的理解。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387~391頁。那么城鎮人口規模標準的確定,就應該以同一時期、同一地區的農村為參照坐標。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民國時期農村的人口規模:1930年李景漢在定縣453個村的調查顯示,平均每村847人;1933年,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在江蘇、浙江、河南、陜西的調查顯示,四省平均每村250人,其中江蘇調查4縣28村,平均每村173人,浙江調查4縣31村,平均每村201人,河南調查3縣15村,平均每村441人,陜西調查3縣13村,平均每村312人;1934年陳翰笙在廣東的調查顯示,152村,平均每村903人;1935年喬啟明在江寧縣秣陵鎮的調查顯示,4鄉96村,平均每村208人。以上4份調查均轉引自喬啟明《中國農村社會經濟學》,《民國叢書》第四編(13),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影印本,第16~18頁。按,秣陵鎮在部分文獻資料中也記為“秣陵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江浙地區每個村的人口規模較小,也就200人左右。如果以江浙地區農村的人口規模為參照的話,那么江南地區大批人口100~300戶的市鎮就不應該被排除在城市之外,當然,這些市鎮還必須滿足非農業人口居多這一標準。

這樣,問題的重心就轉向了如何確定一個地區的人口是以非農業為主。在對現當代城市化的研究中,如若采用以城鎮人口所占比例來衡量城鎮化水平的方法,我們暫且不論這種做法在現當代研究中是否可取,至少在研究歷史時期的城鎮化水平時,這仍是最可取的方法。那么其所使用資料的最直接來源無疑就是民政部門的戶籍資料。現代的戶籍制度,使得研究者可以很容易獲得某一地區全體居民所從事的職業情況,農與非農一目了然。很顯然,現當代研究的學者們所要考慮的問題并不是資料的獲取,而是如何界定大批離開了原戶籍地,來到城市里打工的流動人口,以及諸如此類的新問題。對于歷史時期城鎮化水平的研究者而言,我們所面臨的顯然更多的是資料問題。

綜上,本書對城鎮的界定為:以非農業為主(50%以上)的聚落即為城鎮。在進行城鎮界定時,筆者并不強調具體的人口規模,因為本書所要處理的更多是有一定人口規模標準的、作為“政區”的鎮。但必須指出的是,筆者認同城鎮應該具有一個人口規模標準,然而鑒于學界在此問題的爭論中尚難達成一致意見,為避免陷入無休止的數字糾纏,在計算城鎮化水平時,筆者將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同時對幾種人口規模標準下的城鎮進行計算,得出若干種人口規模標準下的城鎮化水平。

(二)城鎮化水平等概念的適用性問題

近年來對歷史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研究用力最深的學者當為李伯重。2000年在其關于江南早期工業化的研究中即已對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有初步估計,認為明代后期與清代后期整個江南地區的城鎮化水平分別為15%與20%左右。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第391~417頁。2001~2002年,李氏更是在《清史研究》上分三期連載其關于蘇州地區城鎮化水平的研究,開創性地提出了界定“城鎮”的模糊性寬泛人口規模標準,并認為在這一標準下,蘇州地區的所有市鎮均為城鎮,其城鎮化水平區間在明代后期為9% ~11%,清代中期為15% ~35%。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411~413頁。2008年其在關于松江地區的研究中進一步指出以往研究對江南的城鎮化水平均有所低估,19世紀初期華、婁地區的城鎮化水平一度達到40%,而后雖然受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有所下降,但是在20世紀中期仍有20%。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第31頁。李氏的這些研究,是在語焉不詳的傳統文獻記載中進行計量化處理的有益嘗試,然而其關于城鎮的界定標準,雖然采用寬泛的人口規模標準能夠擺脫在這項標準上的具體數字糾纏,但由于仍然默認市鎮的居民職業均以非農業為主這一前提,使得其城鎮標準大大降低,江南所有市鎮在實質上均被其界定為城鎮,所得城鎮化水平遠遠高于以往研究結論,從而引發了一些學者的質疑。

2006年王家范在對當時的明清江南研究進行回顧與展望時指出,明清地方志對鄉市集鎮的記載往往缺乏嚴格界定,除個別規模較大的市鎮外,“市”與“鎮”的稱呼在江南地區十分隨意,普遍存在“市”“鎮”不分的現象,本地人見怪不怪,如果對此實際情況沒有清醒的認識,貿然使用源自西方的城鎮化等相關概念進行所謂的城鎮化水平研究,一不小心就有對江南歷史真實進行“整容”與“變性”的嫌疑。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與檢討》,《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第149~152頁。針對李氏事實上將江南的所有市鎮均作為城鎮的處理方式,馮賢亮根據傳統文獻仔細梳理了明清時人關于市鎮、城郭、鄉村的認知,指出在時人眼里,市鎮與城郭的界限十分明確,即使是像烏青、南潯這樣在經濟上超越縣城甚至府城的商業巨鎮,也未被當作與府城、縣城地位相同的城市,大量的中小市鎮更是被視為與普通村落無異的鄉村地區,將這些市鎮界定為城鎮并不符合歷史實際,任何缺乏對原始資料深入解讀的宏大敘事都無法得出正確的理論認識。馮賢亮:《史料與史學:明清江南研究的幾個面向》,《學術月刊》2008年第1期,第137~138頁。

以上討論,從宏觀層面看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即源自西方的理論概念在中國研究中的適用性問題,許多學者都曾撰文發表看法。相關論著甚多,黃宗智、李伯重等學者都有相關討論,具體不一一列舉。近年來,致力于反歐洲中心主義的眾多研究對此也多有討論。對此,近來夏明方有系列文章從學術史與理論的高度對相關研究進行了總結:《老問題與新方法:與時俱進的明清江南經濟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第116~123頁)、《十八世紀中國的“現代性建構”——“中國中心觀”主導下的清史研究反思》(《史林》2006年第6期,第116~142頁)、《一部沒有“近代”的中國近代史——從“柯文三論”看“中國中心觀”的內在邏輯及其困境》(《近代史研究》2007年第1期,第1~20頁)、《真假亞當·斯密——從“沒有分工的市場”看近世中國鄉村經濟的變遷》(《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5期,第77~98頁)。筆者認同理論概念只是一種“參考”,同時“要讓中國的經驗有一個申訴的權利”的觀點,曹錦清:《如何研究中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第6、14頁。即對源自西方的理論概念無論是生搬硬套還是全盤否定均不可取。從微觀層面看,實際上涉及江南市鎮史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即市鎮的城市或鄉村屬性問題。誠如馮氏所言,在明清時人眼中,市鎮很明確的是屬于鄉村地區,然而也不能否認,確實有一些市鎮的居民是以從事工商等非農職業為主,且其人口規模遠大于鄉村。李氏將所有江南市鎮不加分辨地界定為城鎮固然存在偏頗之處,但若以此完全否定市鎮的城市屬性,是否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傾向?

這里實際上揭示的本質問題是以往研究在界定城鎮時以市鎮居民的非農職業為默認前提,再剔除人口規模較小市鎮的做法存在很大缺陷。結合上文關于政區因素影響市鎮內涵的敘述,在界定城鎮時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具體考察市鎮居民是否以非農職業為主,人口規模反倒是其次。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對傳統文獻資料記載的批判式使用,避免照搬城鎮化相關理論概念所帶來的“整容”與“變性”之嫌。

(三)資料與視角

在涉及數字的史學研究中,由于中國傳統史料一般不重視數字的記載,更由于這些研究對史料精度的要求太高,研究者往往需要借助后代的記載來推敲前代的情況,如何炳棣關于中國人口和土地數字的研究,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葛劍雄譯,三聯書店,2000。曹樹基關于明清人口史的研究,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4、5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2001。李伯重關于1820年代華、婁地區GDP的研究,等等。李伯重:《中國的早期近代經濟——1820年代華亭-婁縣地區GDP研究》。在城鎮化水平的研究中亦是如此,如施堅雅參考清末民初的郵政及交通資料、1953年人口普查資料來構建1893年的城市體系,并在1893年的基礎上估算1843年的城鎮化水平。施堅雅:《十九世紀中國的地區城市化》,載施堅雅主編《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第242~297頁。這種研究路徑自有其可取之處,然而其問題亦顯而易見:由于研究者的重心放在前代,對于后代的資料并未花太大的精力去辨析,而且既然后代的資料能夠支持前代的研究,那么先研究清楚后代的具體情況在步驟上是否更加可取?正如王家范所呼吁的,在史料已經制約江南研究進一步深化的情況下,將目光放至明清之外的民國甚至是共和國初期,只有在資料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打開江南研究的新局面。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與檢討》,《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第148~152頁。

1.直接數據的獲得:調查與檔案資料

在將政區因素納入考量范圍并厘清城鎮的基本概念后,利用人口調查資料進行城鎮化水平研究的困境也就迎刃而解。民國時期的資料十分豐富,近年來各種資料集、資料匯編陸續整理出版,各種電子資源、數據庫相繼推出,都極大地便利了研究者對資料的獲取及利用,因而這些民國資料也就成為本書獲取新資料的突破口。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城鎮化水平研究對資料近乎苛刻的要求,即使是在這些海量的資料中也難以找到可以系統利用的調查資料,僅有少數資料能夠支持個案研究。具體而言,本書首先需要的資料為民國時期以縣為單位的涉及人口的調查資料,當然,如果有直接針對縣域內所有市鎮的調查資料,那就完美了,退而求其次,只要其統計口徑為調查前后的鄉鎮區劃,調查內容具體涉及人口數量與居民職業。這是本書所能直接使用資料的最低要求,到目前為止,筆者僅找到符合此條件的5份調查資料,即江寧、句容、吳江、平湖、桐鄉等5縣出自不同目的于1930年代(桐鄉除外)進行的與人口相關的調查所留下來的資料。這5份資料也就成為本書推進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的突破口。

其次為檔案資料。本書所利用的檔案資料為1953年人口普查時江南各縣的“鄉鎮”級資料以及1951~1952年各縣的“建區設鎮”調查資料。1953年的人口普查資料并不稀見,以往學者已多有利用,像何炳棣、曹樹基在其人口史的研究中均有大量利用,然而其所利用的為通常所見到的省縣級資料,為國家統計局根據各省上報的數據匯編整理而成的資料,并不能滿足本書的要求。本書所使用的乃是藏于江蘇省檔案館、上海市檔案館、湖州市檔案館的各縣最原始的普查資料,按照1953年時的鄉鎮區劃進行統計。當然,由于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普查項目很簡單,并未涉及居民職業情況,如果僅僅只是一份鄉鎮級的普查資料,同樣無法使用。因此,與之配套使用的檔案,在蘇南為“建區設鎮”時各縣對本縣市鎮的調查資料,在浙北為浙江省據人口普查資料所整理成的各縣城鎮人口資料。利用這些檔案資料,經過一定的辨析之后,可以對1950年代初期江南的城鎮進行界定,進而對其城鎮化水平進行研究。這可以說是本書所依據的最為系統與最為集中的直接數據,據此所得出的1950年代初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亦是目前為止最為確切的。

2.走出困境的關鍵:兩種地圖資料的利用

最后則為民國時期的地圖資料。以往關于地圖的研究均集中于地圖本身,即所謂的“地圖學史”,關注點更多是在地圖的知識來源及其所反映的知識傳播等制度、文化層面以及制圖、測繪、精確性等技術層面,且所涉以古地圖居多,相關研究有陳正祥《中國地圖學史》,香港:商務印書館,1979;余定國《中國地圖學史》,姜道章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中國測繪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測繪史》(3卷),測繪出版社,2002;廖克、喻滄《中國近現代地圖學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喻滄、廖克編著《中國地圖學史》,測繪出版社,2010。前兩種著作側重地圖本身及文化層面,后三種著作側重于制度與技術層面。將地圖作為一種研究資料進行相關問題的研究尚不多見。近年來隨著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學界(主要是歷史地理學界)對地圖資料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相關地圖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在進行。具體而言,本書所使用到的民國地圖主要有兩種,其一為地籍圖,其二為地形圖。以下著重闡述這兩種資料在城鎮化水平研究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本書的設想。

如上所述,句容等5個縣的調查資料對本書尤為可貴,然而資料的覆蓋面畢竟有限,其僅僅只能支撐若干個案研究,對于“民國江南地區城鎮化水平”這樣一個議題,其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杯水車薪。因此,要解決這樣一個中觀區域的問題,只能另尋途徑。

審視既有的研究思路,所謂的城鎮化水平就是城鎮人口與總人口之比,最為直接的數據當為各個城鎮的人口數據與各種尺度的總人口數據(具體到本書主要指縣的總人口以及整個江南地區的總人口),其中的難點在于城鎮的界定,要判斷某一聚落是否為城鎮,這一聚落的人口總數和從事非農職業的人口數量兩者缺一不可。將行政區劃的因素考慮進來,則問題轉換為如何判斷某一鄉鎮是否為城鎮,以及伴隨而來的,由于縣以下行政區劃調整所造成的影響,對此,本書有專門章節討論。

在這一思路的基礎上,稍微轉換一下視角:如果能夠依據一批系統性的資料整理出一份江南地區系統的城鎮名錄,在對這批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幾種資料來源的相同城鎮進行比對分析,以確定這個城鎮名錄的可靠性,那么也許能夠繞開城鎮的界定這一關鍵步驟,直接獲得民國時期江南地區的所有城鎮,然后以已有的城鎮人口資料為基礎,通過某種方法,也許可以估算出那些沒有人口資料的城鎮的人口數量,然后以這種估算的方式來研究民國時期江南城鎮化水平。同時由于有1953年人口普查資料作為參照,亦可就此判斷估算結果的可靠性。

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夠整理出系統的城鎮名錄資料。據此,或許可以將目光聚焦于目前在學界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的民國時期實測地形圖資料。在地圖中,聚落居住地為重要的人文地物,其與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物一起構成地圖所要呈現的主要內容,居住地又分城鎮聚落與農村聚落,其界定標準在同一系列的地圖中是統一的,可以據此提取出其中的城鎮聚落信息。地圖的比例尺有大小之分,一般而言在同樣大小的圖廓內,比例尺越大,其所能表示的地理范圍越小,但信息承載量越大。符合此項研究實際需要的地圖,其比例尺應該足夠大,太小會因為承載的信息不夠詳細而遺漏某些城鎮聚落,但也不是越大越好,太大則表示同一區域的圖幅需要成倍增加,從而使得工作量倍增,同時因資料丟失所造成的資料不完整的風險也會加大。因此民國實測地形圖資料無疑是最佳選擇。地形圖屬較大比例尺地圖,具有統一性(如統一的比例尺、符號標注系統、投影等)、詳盡性(大比例尺緣故)、精確性(包括點位、長度、面積、輪廓形狀精確等)等特點。向傳璧主編《地形圖應用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第12~13頁。現今保存較多且較為系統的民國地形圖主要有十萬分之一和五萬分之一兩種比例尺,均能符合以上要求。具體而言,本書所使用的是十萬分之一地形圖,至于具體選用這批圖的原因及對其的研究評估,將在第三章展開。

另外一種地圖資料為比例尺更大的城市地籍圖。由于其比例尺達1∶500,加之該資料的完整性并不是特別好,在資料的獲取上也比較困難,因而本書無法大規模使用,僅使用句容縣城完整的34幅地籍圖,以下簡述該資料在本書中所能解決的問題。

在討論城鎮化水平等概念的適用性時,王家范與馮賢亮關于江南市鎮農村屬性的論述提醒筆者:既然明清時期的市鎮與西方所謂的城市有如此大的不同,那么那些以往確定無疑地認為是城市的府州縣城,其情況又將如何?其與西方的城市是否完全一樣?換言之,這些府州縣城亦是本書所確定的城鎮,這一點即使是王氏與馮氏也未否認;但同時本書所確定的城鎮也包括一部分符合“城鎮標準”的市鎮,由于有嚴格界定,故其數量明顯少于李伯重的界定,同時由于將其納入城鎮的考察范圍,故又與王氏及馮氏的界定相悖。在這種情況下,本書最終所得到的城鎮化水平,其“城鎮”會是以一種怎樣的形態存在?我們應該以一種什么形式來審視這一結論呢?

這實際上就觸及江南傳統城市的性質,即西方概念中所謂的江南城鎮、城鎮化以及城鎮化水平,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實態情況。在此意義上的審視才符合筆者所謂的正確對待西方理論概念的做法。晚清民國時期以上海為代表的大城市的性質似已無須多言,近來有學者以“第二次城市革命”來形容,吳松弟:《二十世紀之初的中國城市革命及其性質》,(澳門)《南國學術》2014年第3期。該文從市制的興起、產業轉向、地方自治等方面進行論述。然而廣大中小城市(以縣城為主)的性質如何則還需要討論。由于地籍圖詳細至以地塊的形式來表現城市的土地利用狀況,使得我們有條件對傳統中小城市的城市形態進行最詳細的解讀,從這一視角出發或可揭示傳統中小城市的某些性質,既可作為對本書城鎮化水平結論的審視,又可充分理解“城鎮”這一本書最基礎的概念。正是基于此點考慮,本書開篇即對此展開討論。

以上調查、檔案及地圖三種資料構成了本書的基本核心資料,關于這三種資料的研究評估將在相應章節中展開。此外在各章節中還零星使用到許多其他資料,如明清方志,其他民國調查統計資料本書對于民國的調查統計資料多有涉及,但并未全部體現在參考文獻中,如由南京圖書館整理出版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國情調查報告》(鳳凰出版社,2012)即未出現在本書的參考文獻中,該套資料為1930年代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各專業學生(地政專業除外)的實習或考察報告 [另本書使用到的蕭錚主編《民國二十年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7)為該校地政學院學生的實習報告與學位論文],對了解1930年代的中國國情很有幫助,但由于多為敘述性文字報告,并不符合本書對資料的苛刻要求。及相關的規章制度,當代江浙兩省新修的省志、縣志、鄉鎮志及地名錄、人口志、測繪志等新方志資料,其中新方志資料亦為本書大量參考的資料,此不一一列舉,具體于各章節及參考文獻中列出。

(四)區域范圍、方法及其他

1.“江南”區域范圍界定

作為一項區域研究,照例應對所研究的區域進行一番界定。江南向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區域,然而至今卻未有一個為各方認可的明確范圍界定,不同的江南研究有不同的區域范圍界定,也有學者對歷史上“江南”的地域范圍進行了梳理,主要有周振鶴《釋江南》,載氏著《隨無涯之旅》,三聯書店,1996,第324~334頁;徐茂明《江南的歷史內涵與區域變遷》,《史林》2002年第3期;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隨后李氏在《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及《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中有所修訂。相對而言,李伯重從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角度出發所做的“八府一州”(即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八府及太倉一州)的界定影響較大,不少學者在研究中直接采用李氏的這一區域界定。謝湜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中,基于其研究時段為11~16世紀的考慮,認為無論是從概念演變本身,還是從人們對其范圍的認識角度,歷史上的“江南”都是多變的,因而任何對江南地區的范圍界定主要取決于具體的研究專題,并進而指出將“江南”視為一個變動的區域,視為一個時空連續體,從而也就放棄了對江南地區進行具體的區域界定。謝湜:《高鄉與低鄉:11~16世紀太湖以東的區域結構變遷》,博士學位論文,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2009,第9、15頁。這一處理方法對于較長時段的歷時性分析而言無疑具有參考價值,然而考慮到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說屬于一種相對靜態式的研究,“江南”的區域變動并不需要筆者多慮,因而本書對江南的區域范圍界定基本參照李伯重的“八府一州”,然而在具體操作上又稍有區別,即按照研究資料的情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蘇南行政公署所轄的鎮江、蘇州、松江三個專區所轄范圍,浙江省的嘉興專區所轄范圍以及省轄杭州市、杭縣、新登縣、富陽縣,上海市轄區范圍為江南的區域范圍,具體則是原屬江寧府的六合縣、江浦縣,常州府的靖江縣以及松江府的崇明縣不在本書的“江南”區域內,借用范毅軍的說法,這一界定姑且稱之為工作性界定(working definition)吧。范毅軍:《明中葉以來江南市鎮的成長趨勢與擴張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冊,2002年9月,第444頁。

2.方法

本書將地圖作為走出江南城鎮化水平研究困境的關鍵資料,如此一來,如何解讀地圖資料就成為關鍵,GIS技術無疑是最佳的讀圖工具。近年來,在人文社科領域,這一技術的運用日趨普遍,歷史地理學界是較早將其引入相關研究的學科,2000年滿志敏的《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滿志敏:《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一文即已將GIS技術與歷史文獻相結合,其“文獻爬梳→數據提取→空間模型建立→分析”的工作方法,為其后研究中使用GIS方法提供了一整套思路。利用GIS軟件來處理民國的地形圖資料,將其校正定位、提取居住地信息、獲取城鎮居住地面積,這一工作雖然繁復無味,然而一旦完成,利用所得到的城鎮名錄及每個城鎮的面積數據,結合其他調查資料,就可以較為直接地來估算每個城鎮的人口。這樣,在引入GIS技術和地形圖資料后,轉換視角的思路也就具有了很強的可操作性。

另外,雖然本書已經極大地擴展了資料的使用范圍,而且也獲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不可避免的是,在某些時候仍不得不進行必要的城市人口估算,對歷史時期人口的估計并無定法,研究者只能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情況,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估算。例如,施堅雅和曹樹基通過構建全國或區域的城市等級模式來估算城市人口;李伯重以食鹽銷售量來估算松江府城的人口規模,以市鎮等級和戶均人口來估算松江縣市鎮人口。李伯重:《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必須承認,無論采用何種方法,估算均存在巨大的風險,研究者必須對此存在清醒的認識,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對施氏和曹氏而言,其風險在于傳統社會的城市行政等級是否一定與人口規模具有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程度如何,是否具有區域差異;而李氏的風險在于,嚴格說來,其應該使用每年食鹽實際消費量,而不是每年銷售量,以及如何確定這些消費量中有多少是日常生活消費,有多少是生產性消費。這些問題若無法解決,估算的基礎就不那么牢靠,從而也就可能對最終的估算造成災難性后果。

針對這種情況,筆者采用一種統計學里獲取間接統計資料的方法,即統計估算,力圖做到以下幾點以最大化地確保估算的合理性:首先是估算的資料基礎,力求每一步的估算都必須有堅實的依據,不做任何沒有依據的“毛估估”,堅決不使用二次估算;其次是估算的前提,對于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須充分認識到其風險所在,并通過一定的措施進行風險防范,盡最大努力降低估算的誤差,將估算的過程完全呈現給讀者;最后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對所估算的結果進行檢驗,以評估其誤差程度,當然這一點并不是每處估算都能做到。

四 本書的框架結構

簡言之,本書將目光從明清轉移至資料豐富的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擺脫資料限制的情況下,對以往研究所使用的“城鎮”標準進行重新界定,對以往默認的前提進行重點討論,而以往糾纏不清的具體人口規模則暫時成為默認前提,在此基礎上分別對1930年代與1950年代初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進行探討。同時,為正確認識本書所謂的城鎮化水平的實質,對于傳統時期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性質的研究必不可少,因而這也成為本書的重點討論問題之一,對此,筆者的切入點為城市形態。在此思路下,本書的篇章結構安排除緒論、結論外,擬分四章展開,每一章將圍繞一種核心資料集中探討一個問題,同時由于大多數資料目前學界尚較少關注,故每一章均專辟一節對所使用資料從制度與技術層面進行研究與評估,第四章除外,所使用的檔案資料將在各節中分別介紹。以下對這四章的思路分別進行闡述。

李伯重將江南的所有市鎮均界定為城鎮,李伯重:《工業發展與城市變化:明中葉至清中葉的蘇州》,載氏著《多視角看江南經濟史(1250~1850)》,第377~446頁;《19世紀初期華亭-婁縣地區的城市化水平》,《中國經濟史研究》2008年第2期。王家范與馮賢亮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明清時期的市鎮與城市有著本質區別,在時人眼里,市鎮與鄉村并無太大區別。王家范:《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與檢討》,《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馮賢亮:《史料與史學:明清江南研究的幾個面向》,《學術月刊》2008年第1期。在此基礎上,本書第一章從土地利用的角度(地理學)對江南一座普通縣城進行城市形態的具體考察,以此窺探傳統時期中小城市的某些性質,在王氏與馮氏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即使是明清時人所認同的城市,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其形態特征與今天普遍認為的城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在這一點上,筆者比王氏和馮氏走得更遠,然而筆者并不認為因此就必須放棄城鎮化水平及其相關概念的使用,問題的關鍵在于在使用這些概念的過程中,必須對所研究對象的真實情況以及所得出的結論有清醒的認識。基于此點,本書開篇即對此展開討論,以此確定后續研究的基調,同時也提醒讀者對此問題進行關注,從而不至對本書的最終結論產生誤解。

游歡孫指出,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江南商業市鎮有一個“政區實體化”的過程,游歡孫:《地方自治與近代江南縣以下行政區劃的演變——兼論商業市鎮的政區實體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1年第2期。這一研究結論提醒筆者在使用民國調查資料時必須考慮行政區劃的因素。本書第二章立足于此,將行政區劃納入城鎮化水平研究的范疇,指出直接根據江南縣域人口調查資料進行城鎮化水平研究,所得結論為一種“政區化”的城鎮化水平,而筆者的任務就是“去政區化”。由于各縣的調查發生于不同時間,而期間各縣的鄉鎮區劃又發生了調整,因而在這一章的“去政區化”嘗試中,筆者分兩步進行,一為直接剔除“政區化”影響,即根據調查資料即本書所確定的“城鎮”標準直接進行;在這一步的基礎上,對那些發生過鄉鎮區劃調整的縣進行第二步的“去政區化”。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將剔除“政區化”影響后的城鎮化水平與未剔除前進行比較,向讀者展示“政區化”城鎮化水平的偏差程度。

由于調查資料的不完整性,對于民國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筆者不得不另辟蹊徑,繞過“城鎮”的界定這一難點,直接以民國十萬分之一地形圖中實態標注的居住地為城鎮,在此基礎上對民國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進行研究,此即第三章的內容。本章的難點在于確定每個城鎮的人口數量,具體而言,筆者將從十萬分之一地形圖中提取的城鎮按能否找到人口資料分為兩類,在能找到人口資料的城鎮中,將上海等10個大城市提取出來進行單獨分析,而未能找到任何人口資料的城鎮人口數量只能依賴于估算,筆者是以人口密度和該城鎮的面積進行估算。毋庸諱言,此種估算必存在巨大風險,估算的結果必不十分準確,研究者必須對此有清醒的認識,而單單給出一個估算結果并無太大的意義,關鍵是將整個估算過程展現出來。基于這個認識,筆者采取完全透明的處理方法,將估算的方法、該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筆者防范這些風險所采取的措施、這些措施有何不足、數據的處理過程、最終估算結果的評估等完全展現給讀者。

在討論完民國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后,第四章將目光轉向1950年代初期,利用1953年人口普查時所留下的最原始的檔案資料,分別對當時分屬于三個政區的江南各市縣的城鎮化水平進行研究,即上海市所轄區域,蘇南的鎮江、蘇州、松江三個專區,浙北的嘉興專區及浙江省直轄的杭州、杭縣、新登、富陽等市縣。如果說關于民國時期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結論尚是建立在某些估算的基礎上,其結論不夠堅實的話,那么關于1953年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結論則是建立在最為堅實的資料基礎之上的,因而其結論的可信度大大提高,兩相比較,關于結論似乎已不需要筆者多說什么。當然,這是本書最后所要進行的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酉阳| 文成县| 乌拉特后旗| 房山区| 竹山县| 淮滨县| 广东省| 永胜县| 天水市| 靖远县| 濮阳市| 开原市| 桐城市| 宣武区| 顺义区| 都匀市| 壤塘县| 郎溪县| 枣强县| 台东县| 彭州市| 鄂温| 青浦区| 城固县| 台安县| 峨眉山市| 大丰市| 景洪市| 拉萨市| 金门县| 区。| 岳西县| 河源市| 桃园市| 交城县| 溧水县| 黑河市| 巢湖市| 宁波市| 响水县| 牙克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