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江南城鎮化水平新探:史料、方法與視角
- 江偉濤
- 1217字
- 2019-01-05 00:16:21
序二
江南研究向為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的研究熱點所在,具體到歷史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研究上,主要涉及城市史與市鎮史兩個專題,但這兩方面的研究均已十分成熟,成果豐富自不必言,相關的學術綜述、述評等亦不在少數。總體而言,城市史的研究以國內及歐美學界的研究較為豐富,并且均有從“上”到“下”、從物質到文化的研究視角轉向。在城鎮化的研究中,涉及人口、經濟、土地等諸多方面,然而若要落實到城鎮化水平上,則基本上是以人口指標來衡量,因而歷史時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研究首先是城鎮人口的研究,由于資料的限制,這些研究不得不采取種種變通方法來估算市鎮人口。近代以來,涉及廣泛的各種社會調查資料紛紛涌現,相對于明清方志等資料模糊、簡略的記載,這批調查資料可謂彌足珍貴。但是由于當時的調查、統計制度以及調查目的等不盡相同,這些調查數據與當代學者研究預期的標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往往要經過必要的轉換或者估算。總體而言,以往研究呈現出三個十分鮮明的特點:其一,研究時段基本集中于明清時期,民國及其后時期的研究十分少見;其二,研究區域基本上是以某一縣域的個案研究為主,更大區域的“整體性”研究十分欠缺,個案研究的縣域分布也極不平衡,吳江、吳縣、常熟、吳興等縣域受到較多的關注,其他縣域則少有研究者問津;其三,關于江南城鎮化水平的研究結論從6%到40%不等,分歧明顯。究其原因,主要存在資料開發、概念認識等困境。
針對這種情況,作者將目光從明清轉移至資料豐富的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在擺脫資料限制的情況下,對以往研究所使用的“城鎮”標準進行重新界定,在此基礎上分別對1930年代與1950年代初期江南的城鎮化水平進行探討。同時,為正確認識所謂城鎮化水平的實質,對于傳統時期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性質的研究必不可少,因而這也成為作者的重點討論問題之一,對此,作者的切入點為城市形態。在此思路下,全書除緒論、結論外,分四章展開,每一章將圍繞一種核心資料集中探討一個問題:從句容地籍圖開始,擴展到江南5縣的人口調查,再到以十萬分之一地形圖為基礎的研究,最后是用1953年統計資料所概括的人口數據。
本書中,地籍圖和地形圖資料的分析工作,都是全新的研究,這對填補以往的研究空缺有很重要的作用。地籍圖整理和計算的工作量很大,需要非常細的計算,才能得到結果。而地形圖資料也是前人研究中不具備的。在大比例尺地形圖中,通常會對城鎮符號做不同的分類,這個分類的基礎就是城鎮本身的大小,也就是說這類地形圖利用聚落符號對城鎮大小做了分類,它的基礎就是地形圖調查時的真實記錄,盡管分類比較粗,但仍是比較獨到的記錄。其他兩章是基于人口數據的估算,雖然前人已有一些研究,但本書在發掘角度和資料來源方面都有新的見解和看法,這也是作者的用力之處。
總之,本書的研究中處處體現著創新的意識。讀完整部書稿后,由衷地為作者的進步感到高興,因為一個能夠進行獨立研究的年輕學者已經出現,希望他以后更進一步,取得更大的成績。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