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
- 夏光 李麗平 高穎楠
- 4445字
- 2019-01-05 00:15:54
第三節 歐洲國家
一 環境污染狀況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60年代,歐洲各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進步迅速,但也為這種發展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即環境的迅速惡化。二戰后歐洲城市工業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工業發展越快,機器使用的規模越大,對環境破壞的程度也越嚴重。歐洲許多城市市內工廠較多,加上居民家庭燃煤取暖,國家煤炭的產量和消耗量逐年上升,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在無風季節,煙塵與大霧混合在一起,籠罩在城市上空,形成了烏黑的、渾黃的嗆人的煙霧。這一時期歐洲大氣環境污染公害事件頻發,例如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見專欄1-6)和英國倫敦煙霧事件(見專欄1-7)。隨著汽車工業及石油與有機化工工業的發展,資源和原料的需求量和消耗量大幅增加,工業生產和城市生活的大量廢棄物被排入土壤和河流之中,最終造成環境污染的大爆發。
專欄1-6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馬斯河谷工業區處于狹窄的河谷中,即馬斯峽谷的列日鎮和于伊鎮之間,兩側山高約90米。許多重型工廠分布在那里,包括煉焦、煉鋼、電力、玻璃、煉鋅、硫酸、化肥等工廠。1930年12月1~15日,整個比利時大霧籠罩,氣候反常。由于該工業區位于狹長的河谷地帶,發生氣溫逆轉,大霧像一層厚厚的棉被覆蓋在整個工業區的上空,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在近地層積累,無法擴散,SO2的濃度也高得驚人。
在這種逆溫層和大霧的作用下,馬斯河谷工業區內13個工廠排放的有害氣體在大氣層中越積越厚,其積存量接近危害健康的極限。從第三天開始,在SO2和其他幾種有害氣體以及粉塵污染的綜合作用下,河谷工業區有上千人發生呼吸道疾病,癥狀表現為胸疼、咳嗽、流淚、咽痛、聲嘶、惡心、嘔吐、呼吸困難等。一個星期內就有60多人死亡,是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十多倍。其中以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家畜也未能幸免于難,紛紛死去。
專欄1-7 倫敦煙霧事件
從1952年12月5日開始,逆溫層籠罩倫敦,城市處于高氣壓中心位置,垂直和水平的空氣流動均停止,連續數日空氣寂靜無風。當時倫敦冬季多使用燃煤采暖,市區內還分布有許多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火力發電站。由于逆溫層的作用,煤炭燃燒產生的CO2、CO、SO2、粉塵等污染物在城市上空蓄積,引發了連續數日的大霧天氣。其間由于毒霧的影響,不僅大批航班被取消,甚至白天在公路上行駛汽車都必須打開大燈。
行人走路都極為困難,只能沿著人行道摸索前行。由于大氣中的污染物不斷積蓄,不能擴散,許多人都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流淚不止。倫敦醫院由于呼吸道疾病患者劇增而一時爆滿,倫敦城內到處都可以聽到咳嗽聲。
當時正在倫敦舉辦一場牛展覽會,參展的牛首先對煙霧產生了反應,350頭牛有52頭嚴重中毒,14頭奄奄一息,1頭當場死亡。不久倫敦市民也對毒霧產生了反應,許多人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癥狀的病人明顯增多,進而死亡率陡增,據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根據事后統計,在發生煙霧事件的一周中,48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人群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在這一周內,倫敦市因支氣管炎死亡704人,冠心病死亡281人,心臟衰竭死亡244人,結核病死亡77人,分別為前一周的9.5倍、2.4倍、2.8倍和5.5倍,此外肺炎、肺癌、流行性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也顯著提高。
1952年12月9日之后,由于天氣變化,毒霧逐漸消散,但在此之后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統疾病。事件發生之后倫敦市政當局開始著手調查事件原因,但未果。此后的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又連續發生了多達十二起嚴重的煙霧事件。
(一)英國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英國國內的耗煤量顯著增加,各種工業領域的污染物排放也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水泥工業中,粉塵排放直線上升。20世紀30年代,英國的水泥產量是700萬噸,1951年達到1000萬噸,1973年達到產量的最高峰2000萬噸。在鋼鐵工業中,熔煉礦石前的焙燒礦粉這種新技術的使用也帶來了類似的問題,1958年英國鋼產量為800萬噸,共泄漏出13萬噸焙燒礦粉;1958年,英國的發電站燃燒了4300萬噸的媒,仍然有100萬噸左右的粉塵進入大氣,造成了嚴重的大氣污染。1952年12月5日,倫敦數千居民患上了支氣管炎、氣喘和其他影響肺部的疾病,從空氣中飄落大量超出平時10倍的煤煙煙霧,將泰晤士河谷完全籠罩住。煙霧直到12月10日才散去,造成了4000人死亡,隨后的兩個月內又有8000多人死去。1956年,倫敦再次發生了嚴重的煙霧事件。此后,盡管英國政府對工業加強管理,煤炭在工業燃料中所占的比例逐漸下降,煤煙型污染也有所減輕,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汽車數量持續增加,汽車尾氣逐漸取代煤炭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
英國的煉鋼企業、化學工業、石油提煉和發電業紛紛到河口和沿海地區選址,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直接排向河流或者大海中,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以泰晤士河為例,20世紀30年代,僅污水處理廠就有190家每天向泰晤士河及其支流排放污水。據統計,1950年,倫敦最大的兩個排污口貝肯和克羅斯尼斯排放的廢水量比戰后初期增長了10%。二戰期間,大批地下水道和污水處理廠在空襲中被炸毀或遭到破壞,河流污染問題變得更加嚴重。河流污染還造成各種水生生物減少甚至絕跡,例如對英國特倫特河及其支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長達550英里的河流上,有將近1/4的河段對動植物的生存是有致命威脅的,另有50英里的河段只能允許低級植物存活,魚類和昆蟲則不能生存。
(二)聯邦德國
二戰以后,德國幾乎成為一片廢墟,發展經濟一度成為德國壓倒一切的中心,因而環境保護被忽視。但過度的工業化招致了大自然的報復,環境惡化在70年代達到了頂點。德國發生了一連串環境污染的災難,SO2等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增加,水域中的生物急劇減少,垃圾堆放場周圍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民眾深受其害。
德國是工業化程度很高的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經歷了嚴重的大氣污染,尤其是魯爾工業區。德國的工業核心區域魯爾工業區成為當時德國的污染典型地區,20世紀50~60年代,魯爾工業區“空氣污染嚴重到汽車無法通行、呼吸感覺肺疼的程度,整個魯爾地區晝同黑夜,樹木都被煤灰粉塵染成黑色”。1962年12月更是爆發了156人死亡的魯爾工業區霧霾事件。1985年,霧霾再次襲擊德國魯爾工業區,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煙煤味,能見度極低,這次霧霾致使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
德國水污染也十分嚴重。以萊茵河為例,大量未經處理的城市和工業污水、輪船廢油等被直接排入河中,致使河流污染嚴重,對河流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據統計,1972年污染最為嚴重,萊法州梅茵茲市河段COD為30~130mg/L, BOD為5~15mg/L,達到了峰值,河流水體幾乎完全喪失自凈能力;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氨氮也出現了兩次污染高峰,超過了3.3mg/L。隨著水污染加劇、水利工程的修建及地下水位的下降,萊茵河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水生生物種類減少。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早期,大型底棲動物從165種減至27種。
二 改善狀況
(一)歐盟層面污染改善狀況
1.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常規大氣污染物基本得到控制。20世紀80年代開始,歐盟SO2的濃度不斷下降,從1990年到2013年共下降了80%。NOx和NH3(氨氣)從90年代起也在持續下降,NOx從1990年到2013年濃度下降了15%,NH3從1990年到2013年濃度下降了15%,臭氧的重要前體物VOCs也在持續下降,從1990年到2013年下降了57%。NOx和VOCs也逐漸取代SO2成為歐盟主要的污染物(見圖1-10)。
2.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從1980年開始,歐盟的取水量明顯減少,在大部分歐盟國家,由于耗水產業的轉移、回收再用技術的發展和服務行業的發展,工業用水一直在緩慢下降,但是城市用水短缺問題嚴重,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嚴重。

圖1-10 1990~2013年歐盟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資料來源:歐盟環保署,http://www.eea.europa.eu/data-and-maps/indicators/main-anthropogenic-air-pollutant-emissions/assessment-3。
由于污水處理技術的發展,部分國家地表水中磷的排放量下降了40%~60%,但是歐盟1/4的監測站點監測的磷含量仍然比水質良好情況下的磷含量高出近10倍。地表水中的氮主要來源于農業,為此從1985年到1995年,歐盟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但是地表水中氮的含量并沒有明顯下降。此外,重金屬、碳氫化合物和氯化烴的污染問題也較為嚴峻。21世紀以來,歐盟地下水、河流、湖泊的氮氧化物以及磷濃度并未發生顯著變化。
3.化學品及固廢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隨著西歐國家化學品工業的發展,歐盟非常關注化學品的污染問題,采取清單等一系列措施予以管制,并取得一定成效。從70年代中后期開始,鉛、鋅等重金屬對大氣的影響逐漸降低。1990年歐盟承諾,1995年達到36種化學物質由河流或河口向海洋的輸送量減少50%的目標。
從80年代開始,歐盟固體廢棄物的產生量不斷增加,從1990年到1995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就增加了10%,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歐盟出臺了固體廢棄物管理的多項措施,包括從源頭預防、廢棄物回收和再用、處理不可回收廢棄物等。管理的范圍涉及舊輪胎、報廢汽車、醫療垃圾、建筑垃圾、電子廢棄物等。通過上述措施,歐盟固體廢棄物的處理量顯著增加。
(二)國家層面污染物排放控制成效
1.英國
由于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英國的大氣污染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已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1970~2014年,SO2和NOx排放量呈現顯著下降趨勢(見圖1-11)。以污染較為嚴重的倫敦為例,據統計,1952年,倫敦大氣中每立方米含有高達2700~3800毫克的酸氣,1962年大霧發生時更是達到了5600mg/m3。而1975年的時候,污染程度明顯降低了,降至1200mg/m3。經過多年的治理,20世紀70年代中期,倫敦基本摘掉了“霧都”的帽子,重現藍天白云,成為環境治理成功的典型。此后,倫敦煙霧含量進一步減少,到80年代后期,煙霧含量已降至大煙霧時期的20%。
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治理,英國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以泰晤士河為例,截至1988年,全流域正在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有476座,地下污水管道總長45000公里。從1955年到1980年,泰晤士河流域總污染負荷降低了90 %,許多絕跡多年的珍貴魚類也重返泰晤士河。過去污染最為嚴重的泰晤士河得到了恢復,水質得到了改善。

圖1-11 1970~2014年主要年份英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
資料來源:英國環保署,https://www.gov.uk/government/statistical/-data-sets/envol-emissions-of-air-pollutants。
2.聯邦德國
長期有效的治理工作使德國受益頗多,飽受霧霾影響的魯爾工業區的空氣質量得到了改善。據魯爾工業區所在的北威州環境部門統計,1964年,萊茵和魯爾地區空氣中SO2的濃度約為每立方米206微克,2007年則下降到每立方米8微克,降幅達96%。同時,空氣中懸浮顆粒物濃度從1968年至2002年也出現明顯下降。至2012年,魯爾工業區的所有空氣質量測量站中PM2.5年均含量最多只有每立方米21微克。
由于水環境立法的實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減少,水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以德國流域污染控制為例,易北河流域從1990年至1999年,新建、改建、擴建了181座市政污水處理廠,處理了相當于1.29億德國人的生活污水。易北河和北海的BOD排放量年均減少8.377萬噸,相當于1990年峰值時期全部負荷的27%;總磷減少3320噸,相比1990年的峰值削減了36%;氨氮削減了14250噸,相比1990年的峰值削減了62%。萊茵河的污染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重金屬污染程度下降,河水含氧量、水生生物種類增加。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萊茵河BOD開始穩步下降,80年代減少至3mg/L以下,90年代后維持在2mg/L以下。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氨氮也開始逐步減少,2000年以后一直維持在0.1mg/L以下。總磷也從1973年的1.1mg/L減少至2000年的0.6mg/L,削減率更是達到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