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
- 夏光 李麗平 高穎楠
- 1329字
- 2019-01-05 00:15:54
第四節 國外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影響關系是雙向的。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會對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反過來環境作為一種資源也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進行研究,可以明顯看出在工業化初期環境污染問題比較嚴重,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并給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災難性的影響;隨后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通過采取嚴格的環境保護措施與產業轉型,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歷程。大量研究也表明,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環境質量的軌跡基本上都出現了明顯的倒“U”形的特征,在環境經濟學中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美國、英國、德國以及日本等發達國家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環境污染嚴重。二戰后,發達國家紛紛把戰后經濟恢復作為第一要務,隨著工業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煤炭、石油等大量的地下能源被轉移至地表得到利用,以推動日益擴張的經濟活動。這些化石能源的快速和大量使用除了帶來人均GDP的快速增長外,也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空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發展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在這期間也出現了許多典型的生態環境災難性事件。
第二階段——經濟與環境污染同步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國政府開始重視環境保護,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和措施改善環境質量。在此階段各國的經濟也進入了穩定增長時期,各國也開始大力發展一次能源使用率較低而產業附加值更高的電器、機械制造業等。
第三階段——環境污染影響經濟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這些國家經濟發展進入后工業化時期,資源能源消費增速放緩,環境污染治理的法規和政策不斷完善和嚴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出現拐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現快速增長后而穩步下降的趨勢,環境質量逐步改善。各國進一步加大環境保護的力度,加上能源消費增速持續減緩,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降低,環境質量趨于好轉。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的SO2排放量達到“庫茲涅茨”拐點,美國、日本、英國和德國的人均GDP變化趨勢見圖1-12和圖1-13。美國1963~1972年的年均GDP增長率為5.2%;日本1961~1967年的年均GDP增長率為9.8%,1968~1977年的年均GDP增長率為5.6%,這也說明環境惡化后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阻礙作用。

圖1-12 1960~2015年主要年份四國人均GDP

圖1-13 1961~2012年主要年份四國GDP的增長率
第四階段——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20世紀80年代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后,各國經濟的發展也逐漸重新步入正軌,經濟發展趨勢又開始好轉,這也就進一步印證環境的改善有助于經濟的發展這一觀點,而經濟的發展則能為環境保護提供資金和技術,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相互依托、互相推動的。以美國制造業為例,1990~2008年,美國制造業產值增加了1/3,而排放的大氣污染物卻降低了60%。美國制造業污染物排放量的降低主要來自單位產品污染物排放強度的下降,而非工業產品結構以及產量變化導致。美國的制造業產值在增長,而大氣污染排放量持續下降,這也證明了適當的環境規制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更多的創新活動,而這些創新將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從而抵消由環境保護帶來的成本增加并且提升企業在市場上的盈利能力,提高產品質量,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