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生態環境保護經驗與啟示
- 夏光 李麗平 高穎楠
- 1267字
- 2019-01-05 00:15:55
第二節 生態環境保護原則
生態環境保護理論是對保護過程中各種關系及特點的揭示,有助于認識生態環境保護的規律,避免陷入管理誤區、提高管理效率,這些理論在實踐管理中體現為需遵守的原則。結合前文中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系統理論、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及風險社會理論,本章從污染者責任、管理部門責任、代內代際公平、管理整體性、保護工作經濟性角度,將生態環境保護所應遵循的原則總結為污染者付費原則、共同責任原則、整體保護原則和協調發展原則。
一 污染者付費原則
狹義的污染者付費原則要求所有的污染者都必須為其造成的污染直接或者間接地支付費用,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污染者付費原則就是要求排污者自證其行為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若不能提供足夠的證據,則應對這種行為加以約束和控制,對可能影響生態環境的生產、排污行為負責。針對排污行為,不論其是否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污染者在客觀上利用了生態環境資源,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不良影響,并從中受益,按照權利與義務相適應的原則,污染者在排污過程中,應采取污染防治措施,承擔防治費用,繳納排污稅費,如果排污行為產生了實際的不利影響,還需承擔相應的恢復治理和賠償責任。
二 共同責任原則
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必須由政府、企業、公眾共同承擔,其中生態環境的外部性要求政府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重要作用。政府作為區域生態環境資源的授權管理者,應承擔對生態環境的管理責任,負責協調政府資源,制定相關法律、標準,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處罰,并輔以規劃、指南和環境經濟政策等,對發展和保護行為予以引導和激勵,并通過各職能部門和各級政府進行落實。
同時,政府應牽頭發揮好市場和社會的作用。引導市場在生態環境資源配置中起到優化作用,促進社會力量和資本進入環保領域,鼓勵環保產業健康發展。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引導公眾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轉變,推進環境信息數據庫、信息查詢和舉報平臺的建立。
三 整體保護原則
在生態環境保護中,應認識和尊重生態環境系統自身的規律,從環境要素、管理措施、管理體制方面加強環境保護的整體性、系統性。根據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統籌開展水、大氣和土壤等環境介質的綜合保護,實現總體環境質量的提升,而非局部、暫時性的改善;在規劃、布局、污染防治措施設計、建設、運行的整個過程中,實現污染預防和治理全過程控制;對于跨區域、流域的環境問題,要從區域、流域整體層面制定規劃并實施、協調利益相關者關系,綜合環保部門及其他具有環境保護職能的部門力量,從不同領域對生態環境的資源價值、環境價值進行保護。
四 協調發展原則
在處理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關系時,應綜合考慮經濟和環境成本的平衡,權衡污染控制成本和環境成本,追求整體價值的最大化。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新建項目、選擇污染防治措施時進行環境成本評估,在經濟、技術可行的基礎上,采用最先進的污染防治措施;在進行環境保護相關決策時需進行成本效益評估,避免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過重的負擔,因成本過高而難以推行。以環境成本和經濟成本的平衡,推動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