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生態環境保護理論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既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需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的,協調好人類社會內部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學科的復合性,借助已有基礎學科的理論和方法,結合生態環境保護的自身特點,形成了生態環境學、環境經濟學、環境社會學、環境法學、環境政治學、環境哲學、環境工程學等多個學科,以認識生態環境的自身規律,利用經濟和技術手段調節人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通過社會學方法揭示生態環境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系。

在梳理各生態環境保護理論的基礎上,本章將可持續發展理論作為國際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理論,其為國際社會達成生態環境保護共識、廣泛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原則和目標,同時本章遵循普適性、重要性、代表性的原則,從自然科學、經濟學、社會學角度選取了生態系統理論、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論及風險社會理論,以此構成本章生態環境保護的理論框架。

一 可持續發展理論

(一)定義

1980年3月,《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初步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強調“人類通過對生物圈的管理,使得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最大需求,又能保持其滿足后代人的需求能力”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認知——紀念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20周年》,《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年第5期,第19~20頁。。1987年2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布《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使用了可持續發展概念,并將其定義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992年6月,在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102個國家首腦共同簽署了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21世紀議程》,發表“里約宣言”,標志著可持續發展被廣泛接受,并在之后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共識和方向。

(二)主要內容

可持續發展強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的協調統一,以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在經濟方面,以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優化、物質供需平衡等為基本內容,其目標是將“科技進步貢獻率抵消或克服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率”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手段;在社會方面,以社會發展、社會分配、社會公平、利益均衡等為基本內容,其目標是將“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和基本訴求;在生態方面,以生態平衡、自然保護、資源的永續利用等為基本內容,其目標是將“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原則。牛文元:《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年第3期。

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正式通過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新議程涉及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個層面,包含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其將是未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和行動清單,具體目標包括: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消除饑餓,實現糧食安全,改善營養狀況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各年齡段人群的福祉;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實現性別平等,增強所有婦女和女童的權能;為所有人提供水和環境衛生并對其進行可持續管理;確保人人獲得負擔得起的、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促進持久、包容和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促進充分的生產性就業和人人獲得體面工作;建造具備抵御災害能力的基礎設施,促進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續工業化,推動創新;減少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住區;采用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海洋和海洋資源以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森林,防治荒漠化,制止和扭轉土地退化,遏制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創建和平、包容的社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能訴諸司法,在各級建立有效、負責和包容的機構;加強執行手段,重建可持續發展的全球伙伴關系。

(三)實踐原則

可持續發展在實踐中遵循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劉芃巖:《環境保護概論》,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李克國主編《環境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公平性原則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兩個方面,任何國家、任何地區的發展都不能以損害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為代價,當代人的發展不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各代人之間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人都不能處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應有同樣選擇的機會空間。

持續性原則包括生態可持續、經濟可持續和社會可持續三個方面,要求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維持生態系統受到某種干擾時能保持其生產力的能力,保證經濟系統運行狀態良好并且持續長久,逐步提高全民生活質量,在人口、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方面取得全面進步。

共同性原則要求爭取全球共同的配合行動,全人類共同促進自身之間、自身與自然之間的協調,既尊重各方的利益,又保護全球環境與發展體系的國際協定,既注重發展系統中各子系統和各要素的協調,又注重各區域之間的協調。

二 生態系統理論

(一)定義

生態系統概念由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是由大氣、水、土壤、各種生物及人類構成的,進行著能量、物質和信息交換,并維持相對穩定的開放系統。各組成要素間借助物種流動、能量流動、物質流動、信息傳遞和價值流動,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并形成具有自調節功能的復合體。

(二)主要內容

生態系統概念模型是科學家觀察自然世界的基本方法,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及無機環境組成的整體,具有復雜、有序的層級系統,明確的功能,對外界變化具有一定的承載力,并能自動維持、自動調控,維持自身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但受環境的影響較大。

生態系統理論的提出深化了對環境管理的理解。環境保護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研究》,內部資料,2014。第一,深化對環境問題復雜性和整體性的理解,突破了單純從技術角度認識和治理污染的局限,使人們認識到污染不僅是一個化學過程,還是一個生態過程,其危害和影響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得以累積和放大,還通過生物作用、環境要素的循環運動進行遷移、轉化和擴散,帶來更為深遠和廣泛的影響;第二,生態系統管理在環境管理上是一種綜合、系統的方法,需要重視生態系統各組成部分功能上的密切聯系,尋求多種目標之間的平衡及整體利益最大化;第三,深化對生態系統多重服務價值的認識,生態系統的自然資源觀已不再是傳統經濟理論中的商品價值,而是生態系統的內在價值或自然價值;第四,生態系統理論提出任何生態系統對其所能支持的生命物質總量都有一個自然極限,表現為自然資源供給量的有限性和環境承載力的有限性。

(三)主要措施

生態系統可通過自身的調節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態,其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并為之提供生產資料,而一旦外界影響超過了生態系統維持自身動態平衡的能力,則可能導致生態功能退化和環境質量惡化。區域空間對污染物的容納量與空間大小、污染物性質、污染物排放濃度和總量有關,而區域環境質量的好壞由污染物排放量及環境容量決定。具體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需結合空間大小和區域環境現狀確定環境容量,根據所要達到的目標,結合污染物性質制定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并分配到各個污染源進行逐個控制,以確保排污總量不超過環境容量、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超過區域環境承載力。

同時,生態系統本身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時時刻刻在與外界進行著能量傳遞和物質交換,各生態環境要素之間相互關聯,并與其他生物相互影響,在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時需要尊重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規律,樹立“山水林田湖”式的系統保護思維,對各環境要素進行統籌管理,對污染的產生、遷移、轉化進行全過程控制。

三 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論

(一)定義

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是現代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外部性由庇古在其創立的福利經濟學中提出,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產生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當活動涉及環境保護時,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的差值就是外部費用,通常表現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其他環境問題等。若某種物品滿足消費的同時具備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個條件,則此類物品被稱為純公共物品,但當物品消費具有較大的外部影響時,這類物品被稱為準公共物品,環境質量和服務可被劃入準公共物品范疇。王金南:《環境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二)主要內容

根據外部性的來源和影響結果,外部性可分為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生產的外部經濟性、消費的外部不經濟性和消費的外部經濟性四類,而環境問題主要與生產的外部不經濟性、消費的外部經濟性相關,表現為私人應該承擔的環境污染成本社會化,而受影響者得不到決策者主體的補償,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費用被強加給沒有參與這一決策的人。為減少環境問題的外部性,使該部分成本內部化為私人成本,可通過直接控制污染物排放、要求對財產或權益損失進行賠償、對排放行為征稅、明確環境介質產權四種方式進行。李克國等主編《環境經濟學》,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

供給公共物品時,由于消費不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會產生“搭便車”現象,即參與者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卻可以享受到與支付者完全等值的效用,而且,在個人利益最大化動機的驅使下,消費者會傾向于消費更多的公共物品,同時總是希望政府擴大公共物品供給的范圍和數量以滿足消費需求。

(三)主要措施

如果將生態環境視為一種有限的資源,則可將其視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當消費需求不斷增加時,其使用成本迅速上升,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資源的使用成本被轉嫁給了社會,并未由使用者承擔,從而造成共有資源的過度使用,產生“公地悲劇”。生態環境的外部性決定了必須由社會的管理者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有效管理,采取強制管制手段和經濟手段等,如對污染環境的行為進行禁止或限制、要求責任人承擔污染防治責任、按比例繳納排污稅費等,讓外部成本內部化,由資源的使用者承擔成本。

同時,出于公平與效率的考慮,可由社會管理者對生態環境資源的產權進行劃分,由所有人或使用人具體負責管理,他們在獲得生態環境資源使用權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并通過排污交易、生態補償等形式將資源價值體現到價格上,克服政府定價帶來的不經濟性,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和使用。

四 風險社會理論

(一)定義

“風險社會”概念由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在1986年的《風險社會》一書中首先提出,指在全球化發展背景下,在人類實踐所導致的全球性風險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階段,各種全球性風險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羅大文、張洪波:《風險社會與社會公共安全》,《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年第8期,第15~18頁。風險和人類的發展共存,近代以前自然風險占主導,近代之后人類成為風險的主要來源,工業化所產生的威脅開始占主導地位,產生了現代意義上的“風險”和“風險社會”雛形。楊雪冬:《風險社會理論述評》,《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第88~90頁。

(二)主要內容

不同于以自然災害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風險,現代風險主要來源于與人相關的因素,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科學技術、組織制度和社會經濟結構等基本風險源,具體表現為:人口的持續增加帶來環境資源空前緊張、高密度的居住方式、人口老齡化、影響社會保障體系政策運作等問題;資源環境承受極大壓力,表現為氣候變化、生態環境危機、資源緊缺等;科技進步帶來不確定性,科技系統間相互依賴、相互作用,人們對科技高度依賴,科學研究日益突破限制、禁區和先試驗后投產的邏輯順序;組織化的行為加劇了風險的形成,甚至導致“有組織地不負責任”,面對某些社會風險時難以承擔起事前預防和事后解決的責任,而制度本身也成為風險的重要來源;市場經濟、競爭壓力和追求效率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規模化、規律化,過于關注短期效應,市場和市民社會自主性的提升帶來失序、利益主體分化和沖突的加劇。張成福、謝一帆:《風險社會及其有效治理的戰略》,《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第25~32頁。以上因素在全球化、城市化、貧富兩極分化、社會治理能力弱化、大眾風險感知強化等的單獨或交織作用下,引起了風險的爆發、放大和失控。

這種風險是現代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產物,并呈現出以下特點: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越快、越成功,風險就越多、越明顯,呈現出潛在、無法感知的特點;針對人類整體,涉及每個群體和個體;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危害性難以通過現代科學把握;風險核心在于未來預期出現的風險;風險的擴展具有平等性,不以個體財富分配的不平等為轉移;具有全球化趨勢。趙延東:《解讀“風險社會”理論》,《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年第6期,第80~83頁。

為應對風險,需在風險社會中進行“再造政治”,設計并創造出有創造力的政治,破除知識壟斷、開放管轄權與決策結構、公開對話、自我約束和明確責任張云昊:《轉型風險社會的特點及風險控制》,《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3期,第6~10頁。,推動民主政治模式的根本轉型,使之更好地適應風險治理的根本要求,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唐皇鳳:《風險社會視野下的民主政治再造》,《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第96~102頁。:破除專門知識的壟斷,認識到行政機構和專家有時并不能準確地了解每個人的需求;實現管轄權的開放,對于團體參與的范圍必須根據社會的相關標準開放;實現決策結構的開放,決策的參與者必須認識到決策需從外部做出;專家和決策者之間的閉門協商必須傳達到或轉化為多種能動者之間的公開對話;整個過程的規范必須達成一致,實現自我立法和自我約束。

(三)主要措施

要實現對風險社會的有效管理,必須保持決策的開放和參與的廣泛,避免政府決策和管理的片面性,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社會問題,在相關法律、標準制定、項目審批、權力運行中提供充分的公眾參與途徑,對企業排污情況、環境質量狀況進行充分的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的生態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同時,為有效控制社會風險,需樹立綜合保護意識,明確生態環境保護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的責任,構建政府、社會和市場多方參與、相互監督、良性互動的管理體制。在政府內部,由各級政府、各部門在各自權限內承擔生態環境管理責任,讓各項管理職能服務于環境質量管理目標;由社會中的個人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踐行綠色生活,對不環保的行為進行監督;由市場中的企業承擔污染防治責任,對資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進行自我控制,并主動參與保護工作,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平市| 荆门市| 贡嘎县| 海安县| 晋江市| 永安市| 修武县| 黄梅县| 陆川县| 惠东县| 自贡市| 宣汉县| 平原县| 门头沟区| 满洲里市| 略阳县| 灯塔市| 密云县| 栾川县| 长宁区| 镇宁| 连州市| 伊金霍洛旗| 沙田区| 阳谷县| 酒泉市| 胶南市| 监利县| 堆龙德庆县| 梨树县| 桐庐县| 高清| 辽阳市| 卢龙县| 临海市| 泉州市| 曲沃县| 电白县| 筠连县| 增城市|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