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我國區域工業產業的集聚化趨勢

一 關于我國工業產業集聚趨勢的文獻回顧秦敬云、王敏、文禮朋:《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與工業產業集聚演變趨勢的比較研究——2000~2011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12月5日。

對我國工業產業集聚趨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產業集聚化演變趨勢的研究。吳學花和楊蕙馨(2004)利用集中度CRn、基尼系數、HHI指數對20個二位數制造業門類的集聚性研究表明,部分行業呈良好的集聚性,但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工業等布局分散。潘文卿和劉慶(2012)在分析2001~2007年中國(省級)地區產業集聚HHI指數后表明,經濟相對發達的省區制造業產業進一步集聚的趨勢減緩,經濟相對欠發達的省區產業集聚趨勢在增強。李楊(2009)選用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和行業集中度指數分別測度西部地區2004~2006年的產業集聚度,發現西部多數產業集聚程度在增加。李太平等(2007)則構建了我國制造業區域集聚程度θi指數,并計算了1993年、1997年、2002年和2003年θi指數值,結果顯示,除煙草加工業、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集聚下降外,其他行業均呈上升狀態。王子龍等(2006)利用產業空間集聚指數和行業集中度CRn指標對部分制造產業集聚水平進行了測度。結果表明,1994~2003年,除醫藥制造行業下降外,總體集聚程度不斷提高。劉艷(2013)依托行業準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的三位數產業),測算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度HHI指數,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集聚度水平在2003~2010年呈現總體下降的態勢。趙玉林和王芳(2008)應用商指數和集中度指標(CRn)對1995~2006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究表明,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集聚度越來越高。汪煒等(2001)對杭州市GDP平均增長率與1978~1997年集聚趨勢的分析得出結論:改革開放后杭州市市區的集聚效應總體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朱英明和楊連盛等(2012)重點分析了水土資源短缺、水體環境損害、需求規模、交易成本、地方政府競爭和累積循環效應對我國產業集聚的影響。

二是對產業集聚與我國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陳建軍和胡晨光(2008)對長江三角洲次區域的研究表明,產業集聚帶動了上海市、浙江和江蘇省的經濟增長。陳建軍、黃潔、陳國亮(2009)通過對長江三角洲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認為企業跨區域發展促進次級產業分工、要素和產品的流動提升專業化水平、深化產業集聚、集聚呼喚集聚的“累積循環效應”是提高長三角區域競爭力的三個步驟。周兵和蒲勇鍵在研究我國一些地區的產業集群發展時發現,產業集群通過發揮集聚經濟和競爭優勢降低了產業集群的平均成本和產業集群中單個企業的平均成本,對其他地區的企業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集群地區,從而促進區域的經濟增長。此外,雷鵬(2011)的研究也表明,產業集聚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相關性;江激宇(2005)認為,制造業集聚通過加快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促進了勞動力和資本的集聚,使得區域勞動力數量提高和外商投資的增加,并因此推動了區域經濟增長;于銘(2007)的研究同樣表明,產業集聚是通過加快勞動力和資本的集聚而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張卉(2007)的研究則表明,在我國,對經濟增長起主要作用的是產業間集聚和產業內集聚。

從上述對我國產業集聚演變趨勢及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影響的主要文獻來看,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針對產業集聚問題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考察產業在地區之間的集聚,比如改革開放以來產業向東部沿海地區的集聚,而不是對各地區自身產業集聚性的考察。二是在總體上,研究所采用的數據集中于2007年之前,甚至更早,并沒有充分體現我國地區經濟增長過程中產業集聚的最新演變趨勢。三是對我國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的研究,主要針對東部沿海地區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集聚結果和成因,缺乏針對全國尤其是針對地級市層面經濟增長進程中的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的研究。

二 數據處理與模型秦敬云、王敏、文禮朋:《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與工業產業集聚演變趨勢的比較研究——2000~2011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12月5日。

1.數據來源及其處理

本部分內容為對我國區域工業產業集聚性趨勢的探討,選取了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西藏)1990~2011年及79個地級市2000~2011年的工業行業大類的數據,分別計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地級市歷年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各地級市歷年的人均GDP。所有數據均來自各地區歷年的統計年鑒。其中部分地區因為缺乏部分年份的統計年鑒,因而只截取了具備完整數據的各年數據用于本部分內容的分析。所采集的樣本數據中,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為1990~2011年的數據,地級市樣本地區及其數據年份如表2-3所示。

表2-3 地級市樣本地區及其數據年份

注:①東營市缺2005年的數據。②濰坊市缺2004年的數據。③萊蕪市缺2004年的數據。④長春市缺2008年的數據。⑤牡丹江市缺2007年的數據。⑥長沙市缺2008年、2009年的數據。⑦焦作市缺2005年的數據。⑧樂山市缺2004年、2005年的數據。

對于所采集地級市數據的分析,考慮到人均GDP的橫截面可對比性,因而在測算各地區以2000年為基準的人均GDP數據時,均采用了以全國在2000~2011年的人均GDP數值、以上年為100%的人均GDP指數測算得到的人均GDP平減指數來計算得到各地區在2000~2011年以2000年為基準的人均GDP數據。并且由于所采集的數據中,并非全部地區均具備2000~2011年的完整數據,因此后文關于地級市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中均為非平衡的面板數據。本著作中數據處理量大。限于篇幅原因,本書各章節或附錄中將不列出數據計算結果。讀者如需查閱,請直接與作者聯系索取。下同。

2.模型

課題研究對于各省工業產業集聚度隨時間和人均GDP演變趨勢的分析采用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別為(2-1)和(2-2):

其中i代表各省,Y為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標,t為時間變量,PGDP為人均GDP。

而對于地級市人均GDP演變趨勢的分析采用面板數據模型(2-3):

各變量及其含義分別為:Y為產業集聚度指標(HHI)指數,PGDP為人均GDP(元,以2000年為基準),i為我國地級市,t為時間。

三 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

1.集聚度(HHI)指數隨時間的演變趨勢

在計算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后,對時間t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4所示。

表2-4 我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業結構集聚度(HHI)指數的趨勢性檢驗

注:(1)?為10%顯著性水平,??為5%顯著性水平,???為1%顯著性水平。(2)表中各省份回歸模型中,第一個為2001年及之前數據對時間t的回歸系數,第二個為2002年及之后數據對時間t的平方的回歸系數,γ為對啞變量D的回歸系數(2001年及之前D賦值0, 2002年及之后D賦值1)。(3)山東省只采用了1993~2011年的數據。

(1)東部地區。東部地區中,將北京、天津、福建和廣東的數據區分為2001年及之前和2002年及之后兩個階段的分段回歸,結果顯示兩個階段的回歸系數α均至少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并且兩個階段回歸系數α的符號正好相反。2001年及之前的符號為正,表明這幾個省份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2001年之前均呈上升趨勢,而2002年及之后的符號為負,表明在2002年之后這幾個省份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呈下降趨勢。此外,江蘇和浙江兩省1990~2011年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對時間變量t的回歸系數符號為負表明這兩個省在此期間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呈持續下降趨勢。

盡管同為東部地區的河北、山東、上海和海南4個省市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1990~2011年對時間變量t的回歸系數α符號為正且至少在10%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即這4個省市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此期間呈上升趨勢,但在如圖2-3所示這4個省份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演變趨勢中可見,河北和上海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事實上在2005年之后有一定的下降趨勢,而山東在1993~2011年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基本保持不變且在2009年之后有一定的下降趨勢(從2009年的514.23下降到2010年的512.12、2011年的505.12)。至于海南省,由于工業產業規模很小,其工業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并不會對東部地區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整體上可以認為,東部地區在1990~2011年,工業產業集聚度在早期上升趨勢比較明顯(2001年之前,2005年之后)則下降趨勢較明顯。

圖2-3 河北、山東、上海和海南4省1990~2011年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2)西部地區。西部地區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含西藏)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對時間變量t的回歸分析中,除新疆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外,其他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歸系數均至少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回歸系數顯著的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只有四川和云南的回歸系數α符號為負,即在此期間這兩個省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呈下降趨勢,而其余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回歸系數α符號均為正,表明這8個省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呈上升趨勢。但從圖2-4中可以發現,這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廣西、重慶、陜西、甘肅和青海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2004~2011年也呈一定的下降趨勢,比如廣西從2004年的864.25下降到2011年的675.08,重慶從2007年的1567.57下降到2011年797.68,陜西從2006年的787.54下降到2011年的679.59,而甘肅則從2007的1393.28下降到2011年的1076.69,青海從2004年的1759.51下降到2011年的1271.95。但內蒙古、寧夏和貴州的下降趨勢則不甚明顯。因此,整體上可以認為,西部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1990~2011年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在2007年部分省份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開始下降,但比東部地區(2001~2006年)要略晚一些。

圖2-4 廣西、重慶、陜西、甘肅、青海5省區市1990~2011年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3)中部地區。表2-4中,中部地區除湖南省的回歸系數α不顯著外,其他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且,安徽、河南和湖北三省的回歸系數α符號為負,表明該三省在1990~2011年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呈下降趨勢,而江西和山西省的符號為正,即這兩個省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在1990~2011年呈上升趨勢。而從如圖2-5和2-6所示的中部各省工業產業集聚度分布趨勢圖來看,江西和山西省的工業產業集聚度上升趨勢比較明顯;湖南省則基本保持在500左右而沒有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而安徽、湖北和河南省則均呈現出兩個階段的下降趨勢,并在兩個階段之間有短暫的升高趨勢,從而導致對以2001年為分界的兩個階段虛擬變量回歸結果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據此,可以認為,中部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并不一致,既有湖北、河南和安徽3個省呈下降趨勢,也有江西和山西兩省呈上升趨勢,還有湖南省并無明顯的演變趨勢。

圖2-5 湖南、江西和山西省1990~2011年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圖2-6 河南、江西和山西省1990~2011年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4)東北地區。如表2-4所示,東北三省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對時間變量t的回歸除遼寧省在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外,其他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且,遼寧省的回歸系數α為負,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在1990~2001年的回歸系數符號為正、2002~2011年的回歸系數符號為負。由此可以判斷,遼寧省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在1990~2011年呈下降趨勢,而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則在1990~2001年呈上升趨勢,而在2002~2011年呈下降趨勢。整體上,東北地區在2002年及之后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均呈下降趨勢。

2.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隨人均GDP演變趨勢

如表2-5所示,1990~2011年,我國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均值在1997年前大致保持不變,之后呈升高趨勢,并到2004年達到最高值989.88,而后逐漸下降到2011年的882.06。與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這種變化趨勢相對應的是,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的方差也呈先升,而后下降的演變趨勢,表明了我國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的分布由發散到集中化的演變趨勢。

表2-5 1990~2011年我國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的描述統計分析

以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為因變量,以人均GDP為自變量,對1990~2011年我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數據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6所示。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常數項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而回歸系數β盡管有符號的變化但均不顯著。由此表明,我國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隨人均GDP的升高而上升或下降的趨勢。

表2-6 1990~2011年我國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對人均GDP的回歸結果

資料來源:?為10%顯著性水平,??為5%顯著性水平,???為1%顯著性水平。

四 地級城市工業產業集聚度演變趨勢秦敬云、王敏、文禮朋:《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與工業產業集聚演變趨勢的比較研究——2000~2011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12月5日。

1.整體數據的分析結果

(1)散點圖

如圖2-7所示,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散點圖顯示,當人均GDP較低(低于2萬元)時,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相對分散,HHI指標值在500~7000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500~2000。隨著人均GDP的提升,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數值的分散化趨勢逐漸減弱。但從中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的分布趨勢看,并沒有明顯地體現出隨人均GDP升高或下降的趨勢。

圖2-7 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散點分布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2)分段均值演變趨勢

以所采集樣本地區人均GDP最低值(3322.88元)為基礎,以千元為區間值分段,分別計算3001~4000元的HHI均值作為人均GDP為4000元所對應的工業產業集聚度,4001~5000元的HHI均值為人均GDP為5000元所對應的工業產業集聚度,以此類推,得到如圖2-8所示樣本地區人均GDP分段HHI均值的演變趨勢圖。在求取分段HHI均值的過程中,當人均GDP超過43000元后,考慮到樣本量的原因,人均GDP的區間擴大為2000元,并在61000元之后求取了全部人均GDP超過61000元的樣本數據的HHI均值。

圖2-8 樣本地區人均GDP分段HHI均值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根據筆者對相關數據的計算繪制。

從圖2-8中樣本地區人均GDP對HHI的分段均值演變趨勢看,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均值整體上隨人均GDP的升高趨于下降。這意味著,隨著各地區的經濟持續發展,即使從我國地級城市經濟區域角度看,對單一或少數工業產業的依賴程度也在降低。

(3)整體數據的面板數據分析

表2-7為對樣本地區整體數據采用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結果。從Hausman檢驗結果看,應采用隨機效應模型,且反映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隨人均GDP變化趨勢的回歸系數α均為負且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從樣本地區的整體數據看,我國地級市的工業產業集聚度隨人均GDP的提高而呈下降趨勢。

表2-7 樣本地區整體數據采用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結果

注:?為10%顯著性水平,??為5%顯著性水平,???為1%顯著性水平。

(4)隨時間演變的橫向分析

表2-8為分別針對2000~2011年各年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演變的回歸分析結果。如表所示,盡管常數項C均高度顯著,但2000~2011年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α卻均不顯著。這表明,從分年度的橫截面數據看,我國地級城市經濟區域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并沒有表現出隨人均GDP的增長而升高或降低的趨勢。

表2-8 歷年樣本地區工業產業集中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一元回歸分析結果

注:?為10%顯著性水平,??為5%顯著性水平,???為1%顯著性水平。

對比表2-7中對樣本經濟地區整體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結果與表2-8中分別對2000~2011年各年的一元回歸分析的結果,可以認為,我國地級市工業產業集聚度隨人均GDP的增長而下降的趨勢主要是時間趨勢性的,而非截面數據性的。這表明,整體上,我國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地級市間并未體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地級市均呈現出工業產業集聚度逐漸降低的趨勢。

2.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均值演變趨勢的分組分析

(1)按經濟區域分組

如表2-9所示,2000~2011年,各地級市的產業集聚度均值體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轉折點為2003~2005年。其中,環渤海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產業集聚度均值演變趨勢比較一致,均體現為在2003~2004年達到極值后呈持續下降的狀態。與上述四個地區相比,東北地區的產業集聚度指標在2005年后快速下降,而長三角地區的產業集聚度則在2011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從各區域之間產業集聚度均值的對比看,整體上,2000~2011年,長三角地區產業集聚度均值均低于900,在所有經濟區域中最低;而東北地區產業集聚度在2007年之前均超過2000,是所有經濟區域中最高的,但隨后急劇下降,到2011年低于1000。同樣從表中的數據可以發現,環渤海地區、中部地區的產業集聚度指標大致相似,而西部地區的產業集聚度則相對較低。此外,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和海南三省的地級市產業集聚度在2007年之后則基本保持不變,介于1400~1500,到2011年,該地區的產業集聚度為所有經濟區域中最高。

表2-9 2000~2011年各經濟區域產業集聚度均值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相關數據計算得到。

(2)按城市類別分組

如表2-10所示,從2000~2011年各城市分組產業集聚度(HHI指標)均值演變趨勢看,同樣體現為以2003~2005年為轉折點,且在之前不斷升高而之后趨于下降的演變趨勢。從不同城市分組看,省會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要明顯地小于非省會城市組,工業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要遠大于非工業城市組,而經濟中心城市組則遠小于非經濟中心城市組。

表2-10 2000~2011年各城市分組產業集聚度均值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相關數據計算。

(3)按經濟發展水平分組

如表2-11所示,2000~2011年,按經濟發展水平分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等三組地級市的產業集聚度比較接近,并且都體現出先升高后下降的演變趨勢,轉折點同樣出現在2003~2005年。相對而言,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在2010年是三組中最高的,但到2011年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組的產業集聚度降低到1252.03,略高于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組的1189.76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組的1075.43。

表2-11 2000~2011年各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分組產業集聚度均值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筆者依據相關數據計算。

3.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分組分析

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分組分析結果如表2-12所示。

表2-12 按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結果

注:?為10%顯著性水平,??為5%顯著性水平,???為1%顯著性水平。

(1)按經濟區域的分組分析

按照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的版塊經濟劃分方式,以及東部地區內環渤海灣、長三角和東南沿海(包括廣東、福建和海南)三個經濟區域在經濟發展進程中產業重心的差異,分別對樣本數據中屬于東部地區-環渤海灣地區、東部地區-長三角、東部地區-東南沿海、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地級市進行面板數據模型分析,結果如表2-12所示。

如表2-12所示,首先從工業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來看,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均分別在1%或5%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上述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體現出隨人均GDP增長而降低的趨勢,而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則不顯著,表明這兩個經濟區域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沒有體現出隨人均GDP增長而呈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其次,從分析結果的常數項來看,所有地區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但常數項絕對值由高到低的地區依次為東北地區、環渤海、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南沿海、長三角,表明我國的主要經濟區域中,東北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最高,而長三角最小。

(2)按城市類別分組的分析

本部分內容將對樣本地級市按省會與非省會、工業城市與非工業城市對于區域經濟中心,根據國內一些研究對區域經濟中心城市的劃分,本文選擇北京、天津、濟南、青島、上海、沈陽、大連、南京、杭州、蘇州、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深圳、武漢、長沙、成都、重慶、西安等20個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居于經濟中心的城市所轄區域劃入區域經濟中心組,其他的則劃入非區域經濟中心組。而對于在區域經濟中以發展工業為主要特征的城市所轄區域,則結合國內對工業城市的劃分(參見:http://www.cncs520.com/city%20fenlei/gongye.htm.)以及筆者在本文研究中選擇的第二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超過60%的地區,并以此確定天津、唐山、石家莊、重慶、大連、沈陽、大慶、鞍山、鄭州、十堰、洛陽、柳州、哈爾濱、長春、溫州、無錫、濰坊、青島、佛山、東莞、中山、合肥、蘭州、包頭、邯鄲、東營、萊蕪、盤錦、宜昌、平頂山、焦作、晉城、樂山、宜賓等34個城市所轄地區劃入工業城市組,而將其他地區劃入非工業城市組。、經濟中心城市與非經濟中心城市進行分組分析。如表2-12所示,對省會城市面板數據的分析結果顯示,產業集聚度(HHI指標值)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而非省會所在地區的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則高度顯著;對工業城市與非工業城市組的分析結果則表明,二者的產業集聚度(HHI指標值)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對經濟中心與非經濟中心城市組的分析結果則表明,二者的產業集聚度(HHI指標值)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均顯著,但經濟中心城市城市組既在10%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且符號為正,也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符號為正。而非經濟中心城市組則在1%顯著性水平上顯著且符號為負。從各分組區域回歸結果的常數項看,省會城市組的常數項值遠小于非省會城市組,工業城市組的常數項值遠高于非工業城市組,經濟中心城市組的常數項值遠低于非經濟中心城市組。上述分析結果表明,隨著人均GDP的提高,非省會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高于省會城市組,但產業集聚度在非省會城市所在地逐漸提高而在省會城市所在地則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工業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高于非工業城市,但在工業城市組和非工業城市組產業集聚度均未體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非經濟中心城市組的產業集聚度遠大于經濟中心城市組,但在經濟中心城市組產業集聚度趨于提高而在非經濟中心城市組則趨于降低。

(3)按經濟發展水平的分組分析

以2011年人均GDP(2000年基準)按照45000元以上、28000~44999元、低于27999元分別劃分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水平中等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等三組,各組的樣本數量依次為26、26、27。分析結果參見表2-12。如表2-12所示,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組的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高度顯著且符號為負,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組的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組的產業集聚度對人均GDP的回歸系數高度顯著且符號為負。從回歸結果的常數項看,常數項的值由高到低依次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中等。上述分析結果表明,在產業集聚度上,由強到弱依次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中等,且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較高組的產業集聚度均體現為隨人均GDP的升高而降低的趨勢,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組的產業集聚度未體現出明顯地隨人均GDP的升高而升高或下降的趨勢。

五 關于我國地區工業產業集聚性趨勢的結論秦敬云、王敏、文禮朋:《我國地區經濟增長與工業產業集聚演變趨勢的比較研究——2000~2011年我國地級以上城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第九屆中國軟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2013年12月5日。

關于我國區域工業產業集聚性趨勢分析的結論有:第一,從全部樣本地區、研究時間區間看,盡管我國工業產業集聚度均體現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但從分年度的橫截面數據看,我國省域和地級市的工業產業集聚度均沒有表現出隨人均GDP的增長而升高或降低的趨勢。第二,1990~2011年我國省域工業產業集聚度由升高到下降的轉折點在2002~2007年。而對地級經濟區域的分析則表明,按照經濟區域、城市功能和經濟發展水平分組,2000~2011年,各分組地區的產業集聚度均值均體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轉折點為2003~2005年。兩個層面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先升后降的轉折時間大致相同。第三,依照經濟區域分組,產業集聚度HHI指數對人均GDP的分析結果表明,東部地區中的環渤海地區和長三角、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HHI指數體現出隨人均GDP增長而降低的趨勢,而東南沿海和中部地區的工業產業集聚度指數沒有體現出隨人均GDP增長而呈明顯的上升或下降趨勢。第四,依照城市功能進行分組,分析結果表明,隨著人均GDP的提高,產業集聚度在非省會所在地逐漸提高而在省會所在地則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在工業城市組和非工業城市組產業集聚度基本未體現出明顯的變化趨勢,在經濟中心城市組產業集聚度趨于提高而在非經濟中心城市組則趨于降低。第五,依照經濟發展水平分組,分析結果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和較高組的產業集聚度均體現為隨人均GDP的升高而降低的趨勢,而經濟發展水平中等組的產業集聚度未體現出明顯地隨人均GDP的升高而升高或降低的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宿迁市| 渭南市| 浮山县| 曲阜市| 金坛市| 湛江市| 华池县| 仙桃市| 遵化市| 托克托县| 河北区| 宜州市| 陇川县| 科技| 芦溪县| 两当县| 平定县| 繁昌县| 凤阳县| 句容市| 武宁县| 逊克县| 泰宁县| 福鼎市| 台南市| 塔城市| 西宁市| 玉屏| 高清| 凤城市| 杭锦旗| 石楼县| 新竹市| 邹平县| 桂东县| 长葛市| 图们市| 霞浦县| 大厂| 北安市|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