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我國區域工業產業集聚與同構化趨勢

第一節 經濟增長階段下產業集聚化與同構化

一 區域產業演進

從產業自身演變規律來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地區主導產業不斷更替、轉換的演進過程就是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是一個產業結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漸進過程。對于主導產業的演變規律,大致有霍夫曼的工業化經驗法則、羅斯托的主導產業轉化規律、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等。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主要是以霍夫曼比例將工業化劃分為輕工業發展階段和重工業發展階段。羅斯托將主導產業演變劃分為七個階段,分別是以農業為主導的階段、以輕紡工業為主導的階段、以原料和燃料動力等基礎工業為重心的重化工業階段、以低加工度組裝型重化工業為主導的階段、以高度加工組裝型工業為主導的階段、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階段、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階段。臧旭恒:《產業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第306~307頁。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論則從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中考察制造業內部各產業部門的地位與作用的變動,并將制造業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分別是工業化初期(主要工業部門為食品、皮革、紡織等)、工業化中期(主要工業部門為非金屬礦、橡膠制品、石化、煤制品等)和工業化后期(包括機械制造等工業產業部門王述英、白雪潔、杜傳忠:《產業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第210頁。,后來的學者還加入了后工業化時期,產業部門接近于羅斯托的第七階段)。

從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美國地理學家諾瑟姆(Ray· M. Northam)發現,各國城市化進程所經歷的軌跡,可以概括成一條稍被拉平的“S”形曲線,如圖2-1所示。根據城市化進程的這一階段性特征,在初期階段,農村剩余勞動力主要向紡織、食品、日用產品等輕工業轉移,餐飲、商業、運輸等傳統服務業隨之發展。第二階段,隨著資本的積累與分工的深化,煤炭、石油、電力等能源工業,鋼鐵、化學、機械、汽車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開始發展,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開始減弱;為生活生產服務的第三產業發展加速,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逐步加強,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開始加速提高。隨著工業化的進一步深入,工業化進入第二階段后期,電氣設備、航空工業、機密機械、核能工業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加快,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進一步減弱;而城市化的發展以及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產業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的興起與發展,使得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和吸納速度均超過第二產業。進入工業化后期,信息產業、電子工業、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需求數量相對減少,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勞動力的主要產業。景普秋、陳甬軍:《中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機制研究》,《東南學術》2004年第4期,第37~44頁。

圖2-1 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產業演進與勞動力轉移的一般模式

資料來源:改編自Michael Pacione, Urban Geography: A GlobalPerspective, second edition,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London and New York, p.104.

二 區域經濟增長與產業發展階段

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及產業分工與產業集聚趨勢如圖2-2所示。圖2-2中,區域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圖2-2 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發展及產業分工與專業化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依據筆者的研究繪制。

(1)低收入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體的單一或少數產業發展階段

如圖2-2所示,地區經濟增長進程中,在低收入階段,由于經濟規模較小、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產業發展面臨資本短缺、人才匱乏、市場對產品的需求相對單一以及技術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約,因而在產業發展中多以初始資源稟賦為基礎發展單一或少數種類的產業。這種情況在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初期都得到普遍體現。以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前后的英國為例,經歷了圈地運動、初始資本積累的資本主義生產,其產品仍然集中于以農產品為主要加工原料、以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的紡織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領域。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由于資本匱乏、勞動力技能水平低下,加上長期存在的滿足基本生存消費品生產不足的狀況,居民對衣、食、住、行等消費品的需求巨大,外商直接投資進入我國也因此主要集中于紡織業。在我國勞動力具有資源稟賦優勢的情況下,帶動紡織業在我國的快速發展。正因為如此,如表2-1所示,1985年前,食品加工制造業在我國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均超過了10%,1992年前(除1983年外)紡織業和服裝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則高達13%~19%。但1990年后,食品加工制造業、紡織業和服裝業在我國工業產業中的主導地位逐漸下降,到1997年均下降到10%以內,盡管2006年之后食品加工制造業所占比例稍有回升,但到2012年也只有7.3%,紡織業和服裝業則只有5.3%。

表2-1 1980~2012年中國食品加工與制造業、紡織業和服裝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

注:?1990年前《中國統計年鑒》中的該項數據為“食品制造業”, 1995年及之后的該項數據為“食品加工業”和“食品制造業”。

??1990年前《中國統計年鑒》中的該項數據為“紡織業”和“縫紉業”兩項數據之和,1995年及之后的該項數據為“紡織業”和“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兩項數據之和。

資料來源:歷年《中國統計年鑒》。

事實上,在我國改革開放發展最前沿的長三角、珠三角,單一或少數產業在工業產業中的主導地位演變趨勢更加明顯。改革開放后,廣東、江蘇和浙江三省的工業產業結構中明顯地體現出農副食品加工與食品制造和紡織與服裝業占主導地位的狀況。如表2-2所示,1980年,三省的農副食品加工與食品制造和紡織與服裝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均超過10%,且兩大產業的比重合計均超過了30%,江蘇甚至超過了40%。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后兩大產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呈持續下降趨勢,而以電氣機械和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業所占比重則不斷上升。到2000年,食品加工與制造在三省的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都已很小,到了2012年,只有浙江省的農副紡織業與服裝食品業所占比重超過10%,產業重心已經發生了明顯轉移。

表2-2 改革開放后廣東、浙江、江蘇三省主要產業所占比例演變趨勢

資料來源:數據來源于筆者依據廣東、浙江和江蘇三省歷年統計年鑒中的數據計算得到。其中江蘇省“1980”欄的數據實際為1982年的數據。

(2)中等收入階段的產業多元化

在低收入階段,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單一或少數產業快速發展。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單一或少數產業規模的繼續擴大將面臨諸多約束因素。首先,從市場約束來看,主要體現在區域市場規模有限,域外市場對于本地區出口產品的吸收能力有限。其次,資源和產能約束。由于單一產業規模的擴大,對地區資源開發利用程度的加深,可能導致地區資源利用的枯竭。此外,在土地、人力、基礎設施等要素制約下,地區單一產業的發展有一定的規模邊界性。這些都限制了單一或少數產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再次,消費者需求多元化帶來的供需不對稱約束。由于在地區經濟發展初期,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相對單一,因而單一或少數產業的發展即可以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升推動了消費升級,從而對商品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單一或少數產業規模的繼續擴大與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就會形成錯位,從而造成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同時并存的現象。最后,技術進步帶來新的替代產品。技術進步帶來新的替代品主要是從產業內部發起的,并通過新的替代品促使產業生命周期在走過成熟、衰退期之后,被升級后的產業所替代。

在以上四個方面的約束下,單一或少數產業的發展局面將面臨以下兩個方向的選擇:一是相關產業多元化,即在產業深化基礎上的產業多元化。二是不相關產業多元化,即通過引進與原有產業不相關的產業尋求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這兩個方面都會導致地區產業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

(3)高收入階段的生產環節專業化

到了高收入階段,由于生產過程的曲折化,產業內分工進一步深化,因而地區專業化主要體現為生產環節的專業化,即地區在融入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在某一產業內的某一環節專業化生產,從而構成區域產業發展的完整產業鏈,進而促進產業在一定經濟區域內的發展。而對于單個區域來說,則因為在多個產業領域內實現專業化生產,因而在產業分類日益細化的情況下,產業集聚度可能進一步下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揭西县| 佛山市| 高淳县| 通化市| 洞口县| 南陵县| 顺平县| 常熟市| 延边| 蓬莱市| 峨边| 新邵县| 太仆寺旗| 周宁县| 孙吴县| 合江县| 军事| 政和县| 三亚市| 环江| 江山市| 武宣县| 茌平县| 昌宁县| 阜城县| 林口县| 逊克县| 宝坻区| 鄂托克旗| 修武县| 沅陵县| 九寨沟县| 通江县| 揭西县| 荣成市| 沛县| 专栏| 长乐市| 九台市|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