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創新與創新發展

創新首先在于理念創新,就是用創新的思想、理論指導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其能有效解決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的突出矛盾,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從創新理論的提出,到創新理論自身的不斷發展,一方面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要求,為我們理解創新、把握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

一 創新理論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靈魂,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引擎。作為一種理論,自熊彼特開創創新理論以來,國內外學者對其開展了廣泛的研究,逐步發展并不斷完善著創新理論。特別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知識化的快速發展,創新主體、創新活動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形成了一批新的創新理論。

(一)創新理論的基礎

從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角度看,“創新”這個詞由來已久,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就包含豐富的創新達變的思想,如《易經》中《雜卦》里就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開篇便指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創新”,顧名思義,就是創造新的事物。

在西方,自從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Schumpeter)1912年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創新理論以來,“創新”一直是各國學者普遍關注的焦點之一。在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之交相繼出版的《經濟周期》《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兩本書中,熊彼特對創新加以全面、具體的運用和發揮,形成了完善的創新理論體系。

熊彼特認為,“創新”是指“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是將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即“企業對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它包括五種類型:①引入一種新的產品或提供一種產品的新質量;②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③開辟一個新的市場;④獲得一種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給來源;⑤采取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經濟系統的均衡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因此,經濟發展應該理解為一種變化,造成經濟發展或經濟變化的動因,“是流量系統自發的和不連續的變化,是對均衡的擾動,永遠改變和替代不了先前存在的均衡狀態”〔美〕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何畏譯,商務印書館,1990,第5頁。。這種經濟系統內部“自發的和不連續的變化”,就是創新。企業家之所以進行創新活動,在于獲取潛在的經濟利潤或者爭取帶來盈利的機會,只有創新者才是企業家丁娟:《創新理論的發展演變》,《現代經濟探討》2002年第6期,第27~29頁。

熊彼特的理論解釋了經濟周期現象。他認為,創新的出現,造成了對生產資料和銀行的擴大需求,引起經濟高漲;當創新擴展到較多企業后,盈利的機會就會減少,對生產資料和銀行的需求也減少,導致經濟萎縮;經濟的衰退又會促使企業家進行新的創新以尋找盈利機會,從而導致下一輪經濟的高漲、收縮,從而形成了經濟周期的四個階段。同時因為經濟領域的廣泛性,創新不是單一存在的,不同領域、多種多樣的創新因其時間的長短和效果的差異導致了經濟周期的不穩定性,呈現出長周期和短周期的差別。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是以周期性的波動形式表現出來的。創新使潛在的利潤變成現實的利潤并推動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同時也使一批無法創新的企業在此過程中被淘汰。據此,熊彼特認為,對于資本主義經濟和企業的發展來說,創新是一種“創造性的毀滅”丁娟:《創新理論的發展演變》,《現代經濟探討》2002年第6期,第27~29頁。

當代西方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斯威齊指出:“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在于用生產技術和生產方法的變革來解釋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和經濟發展過程,熊彼特的理論與馬克思的理論具有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Paul M. Sweezy,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42), pp. 94-95.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構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既是經濟理論,又是社會發展理論〔荷〕范杜因:《經濟長波與創新》,賀力平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第115頁。。熊彼特的理論對后來的經濟增長理論、社會發展理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以及加爾布雷思的新工業國理論等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二)創新理論的發展

自從熊彼特提出創新理論以來,許多學者沿著他的思路重構經濟理論,創新理論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Nelson和Winter在生物進化理論的啟示和借鑒下,創立了創新的演化經濟理論,推動了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融合,引發了從系統總體的視角剖析創新過程機理的大量研究。

在熊彼特之后,創新理論開始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是技術創新學派。以曼斯菲爾德(E. Mansfield)、施瓦茨(N. L. Schwarts)等為代表,從技術的創新與模仿、推廣、轉移的關系角度對技術創新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另一個是制度創新學派。以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C. North)等為代表,把創新與制度結合起來,研究制度因素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經濟效益之間的關系,強調制度安排和制度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丁娟:《創新理論的發展演變》,《現代經濟探討》2002年第6期,第27~29頁。

1.技術創新理論

經濟學家從不同的視角對技術創新理論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觀點。美國經濟學家曼斯菲爾德提出了技術模仿論,他的理論主要解釋一項新技術首次被某個企業采用后,究竟需要用多久才能被該行業的多數企業所采用。盡管他的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助于對技術模仿和推廣的解釋,但因其理論假設的前提條件與實際相差太大,從而對現實經濟的解釋能力有限。

美籍德國經濟學家門斯(G. Mensch)提出了技術創新論,在其代表作《技術的僵局》一書中,繼承和發展了熊彼特的長波技術論,利用統計資料證實了技術長波論,把創新分為基礎創新、改進型創新和虛假創新三種類型,由此提出了基礎創新的前提和環境。他認為,當經濟陷入危機時,只有新的基礎創新和新的產業部門才能使經濟走出危機。缺乏創新或者說技術的僵局,是導致經濟蕭條的主要原因。

美國經濟學家卡米恩(M. I. Kamien)和施瓦茨(N. L. Schwarts)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市場結構論。他們從壟斷競爭市場的角度對技術創新的過程進行了分析,回答了什么樣的市場結構對技術創新最為有利的問題。他們認為,決定技術創新的變量有三個: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壟斷力量。從市場結構的角度看,最有利于技術創新的市場結構是介于壟斷和完全競爭之間的“中間程度的競爭”的市場結構。在壟斷統治條件下,因缺乏競爭對手的威脅,不容易引起重大的技術創新;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因缺乏保障技術創新的持久收益的壟斷力量,也不利于進行重大的技術創新;而在市場競爭保持一定程度的條件下,技術創新的速度最快,效果最好。

2.制度創新理論

諾斯在《制度變遷與美國經濟增長》《西方世界的興起》《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等著作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重點分析經濟發展中的制度創新和制度安排。他認為,制度創新是使創新者獲得追加利益的現存制度安排的一種變革。制度之所以會被創新,是因為創新的預期凈收益大于預期的成本,而這些收益在現存的制度安排下是無法實現的,只有通過人為地、主動地變革現存制度中的阻礙因素,才可能會獲得預期的收益。一般情況下,制度的創新通常通過個人、自愿合作性的安排和政府的安排來實現,具體形式的選擇取決于成本和收益以及決策者的影響力的大小。

拉坦(V. W. Latan)提出了誘致性制度變遷理論。拉坦在綜合舒爾茨和諾斯等人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關于制度變遷的誘致性創新理論模型。在他看來,“導致技術變遷的新知識的產生是制度發展過程的結果,技術變遷反過來又代表了一個對制度變遷需求的有力來源”〔美〕科斯等:《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盛洪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4,第327頁。

(三)創新理論的新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知識化,世界經濟正由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人們越來越重視對創新理論的研究,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提出來并日益受到人們關注的。

有的學者將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歸納為三個學派:宏觀、微觀和綜合學派。英國經濟學家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在1987年首先提出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他研究了日本經濟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創新,結合組織和制度創新,經過短短的幾十年成為經濟強國的原因。這反映出國家在推動技術創新中的重要作用,說明了一個國家要實現經濟的追趕和跨越,必須將技術創新與政府職能結合起來,形成國家創新系統。政府應充分發揮提供公共產品和制度供給的職能,推動產業和企業的技術不斷創新。倫德瓦等一些經濟學家從國家創新系統的微觀視角,探討用戶和生產廠商之間的相互關系。他認為,研究創新系統的關鍵在于如何應用有價值的知識,并在生產中獲得經濟效益。經濟學者邁克爾·波特則把國家創新系統的微觀機制和宏觀績效聯系起來進行考察。他認為,國家的競爭力反映在企業的創新能力基礎上,每個國家的政府都應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為本國的企業創造一個適宜的、鼓勵創新的政策環境,構建適合于本國經濟發展的國家創新系統。雖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視角對創新理論進行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論框架,但目前尚未形成一個被普遍接受的定義。這些理論仍然需要在實踐中檢驗和深化。

20世紀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時代對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提出的挑戰,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秉承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精神和創新特質,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的創新性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嚴謹的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理論體系,探索出了一條指引中國革命和發展走向勝利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發展道路,進一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思想。

二 創新發展理論

(一)創新實踐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實踐創造著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勞動是實踐最初始也是最基本的形式,人類社會就是在勞動中產生的。

實踐是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改造周圍世界的活動,是人的主觀標準和物的客觀標準的辯證統一體,體現著人和周圍世界的雙重建構關系。由此,可知實踐從其本質意義上來講具有創新性,是創新性和常規性的矛盾體。隨著人類實踐能力的不斷發展和實踐水平的不斷提高,實踐內含的創新性和常規性之間的矛盾關系也在經歷著歷史性的發展和變革,實踐的本質日益由原初的常規性占主導地位逐漸向創新性占主導地位發展,實踐日益從常規性實踐發展成為創新性實踐。

創新實踐指依據對事物的規律、屬性和關系等方面的新發現或新運用,促使人更有效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創新實踐由于在實踐的目的、手段、方式、對象等方面不同于以往的實踐形式,因此能夠創造出在質上不同于先前實踐的新成果。創新實踐以人在現存世界中產生的新需求為起點,“以主體的創造本性為主體性根源,以客體的可選擇性、可利用性、可分解性和可組合性為客體性根源”蔡英田:《論創造性實踐與重復性實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2期,第13頁。,是人發揮其思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預先對實踐的結果和過程進行理性建構和設計,并通過對客體的現實改造活動,創造出新的、更高的、更能符合和滿足人的需要和要求的實踐結果的過程,其生動地體現了人類實踐的質變、飛躍和發展。較之于常規實踐,創新實踐更能體現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更能進一步拓展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深度和廣度,更能體現出實踐改造世界以滿足人類需要的特性。

(二)創新發展的概念及特點

1.創新發展的概念

隨著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基本方式的實踐日益由常規實踐升華為創新實踐,作為實踐的成果和一般過程的社會歷史發展也日益由傳統發展升華為創新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這是我們國家有史以來把創新發展放在最高的戰略位置,也是我們對當代中國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歷史跨越。

創新發展指在人類實踐發展到以創新實踐占主導地位,并由此成為實踐活動的主導形式的基礎上,社會生產,即物的生產、人的生產特別是精神性生產均呈現出以創新為主要驅動,以創新為主要內容,以創新為主導形式,以創新為主要價值取向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及其過程楊啟國:《創新發展論》,博士學位論文,中共中央黨校,2010。

2.創新發展的特點

與常規發展相比,創新發展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楊啟國:《創新發展論》,博士學位論文,中共中央黨校,2010。。第一,凸顯了社會歷史發展的人本性。在常規發展階段,社會歷史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依靠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人在更大程度上受“物的依賴性”的束縛,人的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不可能很好地發揮出來。在創新發展階段,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是創新實踐,人在更大程度上擺脫了“物的依賴性”的束縛,逐漸地在社會生產中取得了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基礎的主體性,人能夠更加自覺、更加自主地創造自己的歷史,從而其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就有可能更好地發揮出來。第二,進一步體現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第三,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發展的時效性。在創新發展階段,創新實踐日益成為人類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創新實踐通過一系列的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和文化創新活動,進一步增強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協調性和時效性。第四,進一步增強了社會發展的機遇性。第五,進一步增加了社會發展的風險性。

(三)創新發展的規律

目前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必須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也可以說當代經濟表現為創新經濟。

1.“知識”成為新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創新發展的本質可以理解為從知識轉化為財富的過程,把知識和財富看成兩種形態的事物,那么,在微觀組織層面上轉化的過程就是創新,在宏觀層面上轉化的過程就是創新發展。創新強調組織單元對新知識的商業轉化,創新發展則強調系統進入了新知識轉化為財富的狀態。因此,創新和創新發展都離不開知識,知識是經濟發展所必須依賴的資源Nelson, R. , Winter, S. ,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p.67.。與自然資源不同,知識資源具有累積性(即越被使用、越添加,則越多)Romer, P. ,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5), 1990, pp.71-102.。累積知識的重新組合是知識再生產的重要基礎,這種鏈式循環發展能夠抵消規模遞減效應Weitzman, M. L. , “Ecombinant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2), 1998, pp.331-360.,最終引致經濟的加速增長。

知識資源的載體主要是大學、科技組織、社會信息部門和企業研發機構等。數據也屬于知識資源,互聯網帶來的新技術革命使經濟系統中出現了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新型知識資源,使互聯網成為新的資源載體形式(虛擬載體)。知識資源的配置方式決定著知識作為創新要素的流動和使用。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都是由知識資源永無止境的擴展推動的。當代經濟已經表現出知識資源爆炸式增長的特點,加速膨脹的知識資源與現實經濟發展日趨同步,其相互加強的作用明顯提升并主導著現實經濟的運行王勝光等:《創新發展政策學研究的基本命題》,《科學學研究》2015年第3期,第321~329頁。

2.“知識”的運用促進了創新發展

在商業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智慧的運用就會產生新的知識,如發明和專利。新知識一經產生,創新就不僅僅表現為生產要素的新組合,還形成了新的生產要素,這種新的生產要素進一步增加了知識資源。在經濟活動中,能夠智慧運用知識的人主要是創新者和企業家。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的數量和質量取決于創新者和企業家整體的數量和水平。創新者和企業家整體數量和質量的提高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文化、歷史、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社會環境緊密相關。在系統整體運行層面上,大學、研究機構、企業、政府等私營和公共部門聯合構成的組織網絡及其相互聯系的制度體系,決定著國家的創新績效Freeman, C. ,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Pinter Publishers, 1987), p.104.。知識創新在產業系統中的應用和擴散帶來了產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生產供給規模的擴大。

3.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影響系統的創新

經由價值再分配,社會分享了發展的成果,并形成對創新發展運行的再投入;經由價值再分配,創新發展帶來了社會福利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擴大了系統支撐發展的資源和對生產的再投入。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再分配機制的合理與否決定著對知識資源和創新過程不同的再投入力度。價值再分配決定著對知識資源增長和創新及其應用和擴散行為的投入力度,決定著能否建立起更為強勁的創新發展再循環。國家財政經費預算、稅收制度安排、促進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投入機制等政策安排都直接關系到系統能夠建立怎樣的持續發展能力。另一方面,社會的再分配機制會增進或減損對創新企業的社會認同,形成有利于或不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和社會關系基礎。創新者和企業家隊伍的形成、社會創新文化和創業精神的形成都受到社會財富再分配機制的影響,圍繞價值再分配所形成的制度環境和社會價值觀導向是支撐國家創新發展的社會基礎王勝光等:《創新發展政策研究的基本命題》,《科學學研究》2015年第3期,第321~329頁。

三 從創新實踐到創新發展

創新是當今時代精神最集中的體現。中國共產黨人繼承馬克思的創新思想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創新理論。創新理論開拓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新境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論,深化發展了唯物史觀的社會動力論,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發展位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在中國傳統哲學、西方熊彼特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等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創新更加深刻、豐富的實踐內涵:創新發展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經濟價值創新,是社會價值的全面創新;創新發展不限于科學技術的創新,是多種機制的集成創新;“以人為本”“以民為本”是創新發展的出發點、落腳點和核心點。

創新實踐作為人類實踐的高級形式,更進一步地體現出了人類實踐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它深刻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和發展的機制,也更科學地揭示了當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和運行機制,為我們更好地認識和探索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提供了新的契機。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全過程,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

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創新實踐概念的引入,在理論上為深入闡明社會矛盾的運動規律提供了可能。首先,作為生產實踐高級形式的科技創新,通過發明新技術、形成新工藝、引起技術革命,使生產力成為了社會發展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科技創新“造成的生產力的質上的發展,使原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制度安排與新的生產力發生矛盾,而制度創新打破了舊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通過新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為技術創新基礎上形成的新的生產力創造了廣闊發展的空間”龐元正:《創新實踐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化》,《哲學研究》2009年第7期,第22頁。。而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互動勢必為理論創新提出新的要求和達到要求的現實可能性,從而推動理論創新與時俱進地向前發展。由于“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包含了“時代精神的精華”的理論創新又引領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意識形態發生變革,因此理論創新為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提供了正確的方向和強大的思想動力。其次,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又在客觀上推動了社會觀念意識形態即社會文化的創新。而文化創新則通過培育和涵養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為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社會環境基礎。因而,正是理論創新、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創新實踐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而有機構成的合力系統,推動著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矛盾運動和不斷解決。

隨著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基本方式的實踐日益由常規實踐升華為創新實踐,作為實踐的成果和一般過程的社會歷史發展也日益由傳統發展升華為創新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蛟河市| 望奎县| 镇坪县| 天长市| 上林县| 揭西县| 金川县| 宜川县| 永清县| 黑山县| 沈丘县| 柘荣县| 博兴县| 即墨市| 山阴县| 三台县| 长葛市| 明星| 普格县| 盐边县| 诏安县| 龙山县| 盖州市| 平度市| 彰化县| 德惠市| 克什克腾旗| 元阳县| 交口县| 吉木乃县| 保康县| 灵璧县| 安阳县| 黑水县| 姚安县| 沧源| 射阳县| 仙居县| 兴宁市| 和静县| 河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