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協同創新與區域創新

協同創新是基于協同論基礎上的一種創新理論,是一種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形式,其實質就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為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實現的多種創新主體的參與和整合,包括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第三方機構以及用戶的合作。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消耗,防止生態失衡和環境惡化,鞏固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依托,培植起高素質的區域經濟長遠發展的增長源。

一 協同創新

協同創新作為整合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效率的有效途徑,成為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活動的新趨勢和創新理論研究的新焦點,受到世界各國和地區的高度重視。

(一)協同創新的內涵與特點

“協同”一詞在英文中有synergy、collaboration、cooperation、coordination等多種表述,在《漢語大詞典》中是齊心協力、互相配合的意思。1971年,德國學者Haken在系統論中最早提出了協同的概念——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并指出其結果是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隨后,管理研究者將這一思想應用到企業新產品開發(NPD)領域,并擴展至企業與價值鏈上下游企業、互補企業甚至競爭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和銷售的資源共享及協作運營中。20世紀80年代后,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日趨緊密,協同的思想在創新系統理論中得到重視和深化,并以“產學研合作”為主題探索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或中介組織之間如何通過要素的互動形成創新合力何郁冰:《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理論模式》,《科學學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5~174頁。。協同創新的先期基礎是協同制造和開放式創新陳勁等:《協同創新的理論基礎與內涵》,《科學學研究》2012年第2期,第161~164頁。。協同制造是充分利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等手段,實現供應鏈內部及供應鏈之間的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商務等方面的精細合作,最終通過改變業務經營模式達到企業資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

開放式創新是美國的Chesbrough教授于2003年提出的。它是指一個組織可以從其內外部同時獲取有價值的創意和優秀的人才資源,運用組織內外部的研發優勢在內外部實現研發成果商業化,并在使用自己與他人的知識產權過程中獲利。相對于協同制造和開放式創新,協同創新是一項更為復雜的創新組織方式。

協同創新是指企業、政府、知識生產機構(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用戶等為了實現重大科技創新而開展的、以知識增值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創新組織模式。協同創新的關鍵是形成以大學、企業、科研機構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創新平臺、非營利性組織等為輔助要素的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的網絡創新模式,通過知識創造主體與技術創新主體進行深入合作、資源整合,產生“1+1+1>3”的非線性效用陳勁:《協同創新與國家科研能力建設》,《科學學研究》2011年第12期,第62~63頁。

協同創新機理的核心主要包括知識產權的歸屬、經濟利益的占有比例胡恩華等:《產學研創新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02年第1期,第69~72頁。、知識轉移王毅等:《產學研合作中粘滯知識的成因與轉移機制研究》,《科研管理》2001年第6期,第114~121頁。、過程管理Perkmann, M. , Walsh, K. ,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hips and Open Innovation: Towards a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8(9), 2007, pp.259 -280.等。協同創新的特點主要有兩個:一是整體性,創新生態系統是各種要素的有機集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標、功能都表現出統一的整體性;二是動態性,創新生態系統是不斷動態變化的。

在科技經濟全球化的環境下,實現開放、合作、共享的協同創新模式已被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提高創新效率的重要路徑。充分調動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組織實施深度合作和開放創新,對于加快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以及創新鏈各環節之間的技術融合與擴散,顯得更為重要。

(二)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

協同創新是各個創新要素的整合以及創新資源在系統內的無障礙流動。它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通過國家意志的引導和相關制度(或機制)的安排,以企業、大學(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門等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

隨著科技創新成為商業競爭的重要手段,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轉向獲取行業前沿技術,為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探索性研究與市場需求導向之間的協同創造了條件和機會。從交易成本角度分析,如果在產學合作中企業獲取知識的成本低于內部開發的成本,同時大學能獲得超出獨立研究的額外利益,那么協同創新就能順利開展。合作各方只有形成了共同的利益基礎,設定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機制并輔以一定的風險投資機制,才能使長期被分割在企業組織中的經濟要素與大學(科研機構)的科技要素打破組織界限,進行融合與重組。大學知識擴散的需要與企業技術創新知識源的需要,構成了協同創新的供需市場魯若愚:《企業大學合作創新的機理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清華大學,2002。

Lee指出,獲取互補性研究成果、進入新技術領域、開發新產品、接近大學的重要人員、提高學術研究是企業參與產學協同創新的主要動機Lee, Y. S. ,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a Search for the Boundaries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Research Policy 25(6), 1996, pp.843-863.。而大學也能從合作中獲得企業對其研究的經濟支持,推進研究的實用性,探索新的研究領域以獲得更多的學術成果Geuna, A. , Nesta, L. , “University Patenting and Its Effects on Academic Research: the Emerging European Evidence”, Research Policy 35(6), 2006, pp.790-807.

科技、市場、文化是協同創新的三種驅動力。科學與技術的融合推動了大學、科研院所及企業三者之間的合作,技術的多元性又有利于促使企業家實現創新、增加市場需求、促進經濟發展。因此,科學與技術的融合以及技術的多元性共同驅動了協同創新陳勁等:《協同創新的驅動機理》,《技術經濟》2012年第8期,第6~25頁。。在市場驅動方面,市場運作機制是協同創新的前提條件,同時是促進創新主體合作的外在動力。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的企業具有強烈的內在需求。企業要想獲得持久的競爭優勢,必須開放企業邊界,與外部的創新資源構建聯系,這樣才能降低企業獲取先進科學技術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提高創新的速度和績效。協同創新除了科技、市場的外部硬驅動之外,還需要文化的內部軟驅動。文化是一種無形的驅動力,影響著各個合作主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各個創新主體對協同文化的共同認可是合作的精神內核。文化在兩個方面驅動協同創新的實現:第一,文化促使宏觀主體對協同創新管理實踐形成統一的科學認識;第二,文化通過促使微觀主體形成共同利益體而實現協同創新。

(三)協同創新路徑

創新主體對創新的共同追求是實現協同創新的前提,同時,各協作主體間(產學研)共同利益體的形成對于協同創新的實現也至關重要。

王進富等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是指合作各方在合作開始后,根據自身特點、技術特點和環境特點,對合作方式進行選擇的一系列可選擇路線的總和王進富等:《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年第8期,第1~6頁。。從企業視角看,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合作追求的是競爭優勢和超額利潤,而達到上述目的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獲得科技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因此,創新應以企業需求為主導,進行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的選擇,發揮產學研協同創新耦合器作用。但是,在產學研合作過程中,若合作路徑選擇不當,就會產生合作方式及利益的沖突等問題。其中,知識產權沖突是利益沖突的重要表現。從知識產權歸屬的角度分析,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選擇可以從技術轉讓、合作開發和合作創辦企業三個角度考慮(見圖2-1)。

圖2-1 產學研協同創新路徑

資料來源:王進富、張穎穎、蘇世彬、劉江南:《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研究——一個理論分析框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年第8期,第1~6頁。

產學研協同創新雙方在確定知識產權歸屬后,根據各自的特點和互補性選擇合適的合作創新路徑,并基于利益分配博弈,解決合作雙方的利益分享問題,為雙方創新實施提供良好的耦合方式。高校和科研機構參與合作創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獲得利益(研發和科研資金的支持)。企業參與合作創新的最根本目的是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因此,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的競爭主要表現在對利益的競爭上,而利益競爭使得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的路徑存在差異。

二 區域創新

(一)區域創新的內涵

“區域創新”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庫克與莫根于1990年提出的,后來庫克又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區域創新受到一些發達國家的重視,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紛紛出臺了相關的引導和鼓勵區域創新的政策,目的是提升自身綜合國力。我國也出臺了鼓勵區域創新的相關政策及措施:2003年科技部下發了《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研究工作研討會會議紀要》;2006年2月和5月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等指導性文件。

區域創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是指整個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創新;狹義僅指與區域新技術、新知識的創造、產生、擴散、應用有關的過程。區域創新的內涵可表述為:由地方政府根據本區域的實際并主導推動,以創新體制機制和構建完善的區域創新生態和創新文化氛圍為前提,科學有效地配置資源,使產學研和中介組織緊密結合,通過激發各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優化各主體間協同創新效率來推動新科技成果的研發、產生、轉化及推廣應用,并以此促進本區域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進而增強區域優勢和提升區域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持續健康發展。簡單地說,區域創新是指廣義的創新實踐在區域的具體體現。

在區域創新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各類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共同組成了一個區域創新的五大行為主體,它們各有分工,通力合作,共同實現區域的創新目標。其中,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創新投入、產出以及收益的主體,是創新體系的核心。與國家創新相比,區域創新更多地是由地方政府將中央政府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鼓勵創新的政策和相關制度具體化到區域政策和經濟行為之中,并根據各自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特征加以落實。在創新的方向方面,較為注重和支持富有區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產業和產業集群的創新和發展。

(二)區域創新體系

1.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

“區域創新體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又稱為“區域創新系統”,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區域經濟和國際經濟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國內外許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區域創新體系的概念進行了探索,國外以Cooke、Asheim、Autio、Morgan、Martin、Ribeiro等的觀點為代表,而國內以胡志堅、黃魯成、柳卸林等的觀點為代表。雖然目前學術界對區域創新體系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但總體上來說,區域創新體系應包括創新活動的主體要素、功能要素、資源要素及環境要素等。其中主體要素指創新活動的行為主體,主要包括區域內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各類中介組織和地方政府等;功能要素指行為主體之間的關聯與運行機制,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資源要素包括投入區域創新活動的人才、資金、物資、技術和信息等;環境要素指區域創新環境,包括體制、機制、政府或法制調控、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和保障條件等。

綜上,區域創新體系指在一定區域空間范圍內,為實現本區域預定的創新發展目標,由參加創新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以及中介機構等行為主體組成的,通過人才、資金、物資、技術和信息等投入,推動區域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對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等產生影響而形成的創造、儲備、使用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撐的網絡系統。

2.區域創新動力系統

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中介機構和政府作為參與區域科技創新的行為主體,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區域創新動力系統。

企業是區域創新體系中最活躍和最重要的主體之一,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又是技術成果推廣和應用的主體,是創新決策、創新投資、創新研發和創新風險收益的主體。企業為高校及科研機構提供需求信息、研發資金支持,為中介機構提供市場需求信息,也是政府稅收的重要來源。

高校及科研機構主要承擔知識和技術創新的研發工作,提供區域創新所需的知識和智力支持。其為企業提供科技研發成果、技術咨詢服務,并為其培養人才;為科技中介機構提供技術信息、可轉讓的科技成果和知識產權;為政府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科技中介機構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的服務功能是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廣和再利用,主要包括:信息集散、技術咨詢、市場預測、決策支持、項目孵化和客戶服務等。

政府是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一個重要主體,在整個區域創新系統中起著監督、引導和協調溝通的作用,是整個創新系統的環境營造者和規則維護者。政府對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作用主要包括:營造環境、服務支撐、協調服務、組織領導、配置資源。具體來說,為科技中介提供引導、區域宏觀調控以及政策環境建設等;為高校及科研機構建設提供制度環境,給予經費資助,完善與區域經濟相適應的教育體系;為企業提供完善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推動企業發展。政府若工作適當,則能夠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三)區域創新能力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有多種模式,但強大的區域創新能力是實現區域持續、快速發展的推進器。

區域創新能力是指特定區域運用多種手段合理有效配置人力、物力、信息、技術和資金等資源,運用技術基礎設施,通過不同創新主體和不同創新層次的協同創新活動,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能力。

區域創新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分別是區域創新投入、區域創新產出、技術擴散和區域創新環境萬勇:《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期,第643~646頁。。第一,區域創新投入是核心,是決定區域創新能力高低的關鍵因素,它反映出區域創新的主動力驅動程度。學術界曾經長期將R&D資金投入看作是區域創新投入,而今天一般是將包括R&D資金投入在內的各種要素的綜合投入視為區域創新投入。第二,區域創新產出是區域創新能力最顯著的外在表現,它說明了區域創新能力在不同層面(上游創新、中游創新與下游創新)上的表現,是反映區域創新能力的關鍵指標。第三,技術擴散是體現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一方面,技術擴散效應的發揮,會促使區域內企業通過學習、模仿等方式提高創新能力,最終導致區域內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技術擴散效應也會影響甚至制約企業創新投入的積極性。第四,區域創新環境是基礎,主要包括經濟環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法律環境、資源環境等。區域創新環境反映了特定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條件對創新的支持程度,影響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與技術擴散,是創新投入、創新產出與技術擴散存在的背景。

三 從協同創新到區域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重大戰略,區域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我國區域科技和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的現狀決定了統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整合各地區的創新資源,實施區域協同創新。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為實現區域經濟的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各地區應積極探索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以大學和科研機構為依托的區域性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新機制,不斷深化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合作層次,共享優勢創新資源,走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發展道路,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增強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助推區域經濟發展。實現從協同創新到區域創新的轉變,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區域性政產學研戰略協同

區域性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是對一定地域內的各創新主體及各異質性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政府管理部門、產業界、高校、科研機構及科技中介機構在價值取向、文化觀念、目標追求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別。

依據協同學理論,協同創新成敗的關鍵在于形成各創新主體的利益均衡點。在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要追求科研成果的產出,形成的是一種自由探索未知世界的學術文化;產業界則以實現商業利潤為目標;政府管理部門著眼于本地區發展全局,主要關注稅收和GDP的增長。在協同創新體系中,各創新主體應有整體意識,相互配合,各司其職。高校和科研機構應著眼于制約本地區發展的行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的開發,開展重大攻關項目研究,切實為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量。企業應加強不同創新要素之間的開放式合作,構建基于產業鏈的企業創新聯盟,同時須向高校、科研機構等知識智庫“借力”。

構建區域性政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最為重要的是如何在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導下,實現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等創新主體異質文化的深度融合,進而形成共同的目標愿景和利益風險機制,從戰略層面實現協同Strand, O. , Leydesdorff, L. , “Where is Synergy Indicated in the Norwegian Innovation System?Triple Helix Relations Amo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and Geography”,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80(3), 2013, pp.471-484.

(二)構建區域性政產學研協同機制

首先,打破產學研封閉的組織壁壘,實現優勢資源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流動與共享,創造協同效應,推動區域發展。由于參與區域協同創新的行為主體都是獨立的利益主體,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原則是協同創新得以持續進行的基本前提,因此可以說,實施區域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關鍵在于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引導和協調作用,對各方利益進行協調,科學界定政府與產學研各方的利益范圍和責任邊界,設定風險分擔和利益分配體制機制,并輔以一定的風險投資機制。目前,我國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基于利益驅動的自愿協同創新尚未成型,需要在政府的引導調控下健全外部驅動機制,這樣才能確保區域協同創新持續、健康、穩定地推進。

其次,區域協同創新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實施區域性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戰略,既要研究和解決地方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性問題”,又要關注和研究影響地區發展的“公益性問題”,同時還要面向社會未來發展探究“前沿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多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建立優勢互補、功能聯動的技術創新聯盟。實踐表明,政府對區域經濟運行機制的適度調節有利于促進優勢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區域性技術創新聯盟的形成潘錫楊、李建清:《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區域創新發展的新范式》,《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1期,第70~75頁。

(三)營造有利于開展區域協同創新的外部環境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務院2016年7月28日下發的《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 43號)文件,在促進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科技教育資源共享等產學研用結合與協同方面都提出了明確要求。上述文件為地方政府開展區域協同創新指明了方向。

1.地方政府應做好區域發展戰略規劃和頂層設計

首先,地方政府應通過制度安排和資金支持將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主體的微觀創新活動納入區域宏觀發展目標。其次,應建立起以政府財稅政策為引導、以企業研發基金為主體、以商業銀行貸款和民間資本為補充,輔之以一定的風險投資機制的資金保障體系,為區域性協同創新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資金環境潘錫楊、李建清:《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區域創新發展的新范式》,《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1期,第70~75頁。。最后,地方政府不僅要直接資助公益性或基礎性的研究項目,而且要發揮在區域內的制度創新和政策安排方面的相應功能,為區域創新系統內其他行為主體充分高效的互動提供良好的制度、政策環境。

2.完善區域協同創新體系

首先,確立區域內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強自身創新能力建設,通過項目引導和產業政策打通產學研合作的通道,形成區域協同創新網絡體系,并維持其正常運轉。其次,完善技術交易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引導下的中介機構作用,確保資源信息在政產學研各創新主體之間無障礙流通,為區域性協同創新的順利進行提供輔助和支撐。最后,努力培養創新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建立以全面素質教育為基礎和以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機制,加大教育投入。

3.完善區域協同創新的文化法制和市場環境

首先,積極營造有利于區域創新的社會文化環境、法治環境和市場環境,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為區域創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制度創新功能,促進創新資源的流動和技術外溢。區域創新是某一特定空間范圍內的經濟現象。地理上的鄰近、共同的合作規范、文化心理和社會認同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區域內人們的信任程度和相互依存度,使得技術外溢在區域創新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節約了信息傳遞的時間和創新成本。在一定區域之內,技術外溢是重要的、流動的創新資源,通過創新網絡得以實現。因此,在區域創新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政府要重點設計促進技術外溢的相關制度和機制。

(四)從協同創新到區域創新的實現路徑

張忠唐等認為,區域創新作為一種區域整體行為,其實現路徑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①地方政府制定區域創新規劃;②地方政府營造創新活動所必需的完整社會創新生態;③構建區域創新體系;④通過優化創新生態的作用、提高系統內各創新主體各自的能動性以及相互之間的協同性,提高整個創新體系的運轉效率;⑤地方政府對前一段時間的區域創新情況做出評估,并結合實際需要通過重新調整區域創新規劃和優化創新生態引導區域創新進入再一次的循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麻阳| 武功县| 松江区| 克拉玛依市| 常熟市| 建湖县| 安远县| 铜山县| 霸州市| 文安县| 贞丰县| 利川市| 绥中县| 随州市| 德钦县| 云和县| 和平区| 平武县| 砀山县| 吉木乃县| 兰州市| 利川市| 屏边| 湘潭县| 二手房| 江西省| 昭觉县| 承德县| 民乐县| 北票市| 安丘市| 宣威市| 尼勒克县| 石家庄市| 翁牛特旗| 江安县| 千阳县| 陕西省| 河东区| 南郑县|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