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無錫實踐與特色
- 劉煥明
- 4773字
- 2019-01-04 23:23:53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 國外研究現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類活動給地球帶來的破壞日益嚴重,同時也為自身生存帶來了危害。目前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課題,以可持續方式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全球未來發展的主流。世界各國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出臺了不同的措施,各自具有獨到的經驗。
在美國,奧巴馬政府推行包括節能增效、開發新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等多個方面的“綠色新政”。其中新能源的開發是奧巴馬“綠色新政”的核心。按計劃,從2009年到2019年,美國在可替代能源上的投入將達到1500億美元。同時,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節能環保措施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在全球應對氣候變暖問題上掌控主導權,掌握世界尖端科技的制高點,確保其世界經濟領先者的角色。在未來,美國計劃將大數據的理念融入環境保護工作中,通過實施環境大數據一體化、制度化、國際化等綜合手段,提高環境保護工作信息化水平。
歐盟委員會在2010年3月公布了指導歐盟今后發展的“歐洲2020年戰略”,提出此后10年的發展重點和目標,旨在將綠色技術、數字化和其高技術提高至全球領先水平,并決定在2013年之前投入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隨后,在2010年出臺的一份旨在推動德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文件中,生態工業政策成為德國經濟現代化的指導方針,它包含6個方面的內容:環保政策要名副其實,制定各行業能源有效利用戰略,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圍,可持續利用生物質能,推出刺激汽車業改革創新的措施及實行環保教育、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措施。對于汽車工業這一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德國政府批準了總額為5億歐元的電動汽車研發計劃預算,并大力發展新能源和各類節能環保技術,明確提出2020年綠色能源將會占能源總需求35%的發展目標。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巴西歷屆政府均十分重視綠色能源的研發,通過補貼、設置配額、統購燃料乙醇以及運用價格和行政干預等手段鼓勵民眾使用燃料乙醇,從而使巴西目前在生物燃料技術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最新研究表明,由于應用各種綠色能源并實施大力保護熱帶雨林的措施,近四年來,巴西少排放二氧化碳約20億噸。
受地理環境等自然條件制約,全球氣候變暖對日本的影響遠大于世界其他發達國家。日本各屆政府一直在宣傳推廣節能減排計劃,主導建設低碳社會。在政府的引導下,日本企業紛紛將節能視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表現,重視節能技術的開發。日本節能中心每半年公布一次節能產品排行榜。目前,日本節能電器產品發展迅速,絕大部分空調的耗電量已降為10年前的30% ~50%。日本政府還通過改革稅制,鼓勵企業節約能源,大力開發和使用節能新產品。
日本在培育國民形成環境友好型生活方式方面的經驗在于制定了完備的立法體系,并在責任分配、教育說服、公眾行為的引導和綜合性法律調整四個方面規定了切實有效的法律制度。如今,節能措施已細化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環境省從2005年起將空調溫度由原先的26攝氏度調到28攝氏度,僅夏天空調溫度調高2攝氏度一項,即可節能17%;在飲食方面,日本人總結了一整套從購買、保存到烹飪等各個環節詳盡的節能竅門。在出行方面,目前多數日本家庭的轎車只在外出游玩時使用,平時上下班多選擇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從2008年金融危機開始,韓國就提出了“低碳綠色增長”的經濟振興戰略,依靠發展綠色環保技術和新再生能源,以實現節能減排、增加就業、創造經濟發展新動力三大目標。2009年,韓國政府公布了“綠色增長”國家戰略及“五年計劃”,在2010年到2015年累計投資107萬億韓元(1美元約合1230韓元)發展綠色經濟,爭取使韓國在2020年年底前躋身全球七大“綠色大國”之列。韓國政府估計,到2013年,政府107萬億韓元的“綠色投資”已經創造156萬至181萬個就業崗位。
在韓國,“綠色增長”不僅是一項興國戰略,也是一場政府主導、自上而下的全民綠色生活革命。為此,韓國政府計劃在大城市開展“變廢為能”活動,充分利用廢棄資源,到2012年在全國建立14個“環境能源城”,到2020年建成600個利用農業副產品實現能源40%自給的“低碳綠色村莊”。另外,韓國政府還計劃擁有200萬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的綠色家庭。
二 國內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建設“兩型社會”戰略的提出,“兩型社會”建設的理論體系探索及實踐政策設計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內諸多學者針對“兩型社會”建設中的現代消費方式、新型工業化戰略、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政府治理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卓有見地的成果。
1.消費方式變革
“兩型社會”的科學內涵表明,建設“兩型社會”必然要求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兩型社會’消費”,倡導建立節約型消費模式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馬凱強調,建設“兩型社會”,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倡導綠色消費、集約消費,引導人們理性消費、科學消費,形成節儉辦事、減少污染、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陳德敏指出,節約型社會是一個復雜多元的系統,其內涵涉及社會生產和再生產以及經濟環節的各個部分,需要各個系統進行自我組織和調控。
陳力提出,節約型消費方式是構建節約型社會的強力支撐,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以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手段,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形成節約型消費方式。
那么,應該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來推動“兩型社會”建設中的消費方式變革?諸多學者對此進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建議。刁志萍指出,第一要務是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消費理念、尊重生態價值的綠色消費理念、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消費理念等核心價值理念。
尹世杰認為,要加速調整產業結構,持續開展資源短缺、環境脆弱的國情宣傳和深度教育,強化全體國民的環保理念和生態意識。
張中華進一步指出,社會公眾必須回歸消費的本質來認識消費和指導消費,減少無效消費、負效消費,構建與和諧社會相一致的消費方式。
尹世杰隨后又提出,構建符合“兩型社會”的消費方式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及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種方式。
郭慶堂和馬曉輝的觀點更為深入,他們認為不能將生產和消費割裂,要與“兩型社會”倡導的生產方式結合起來指導消費方式,用信息網絡技術推動消費方式的變革,使消費者與企業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在這種關系中,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消費者通過網絡把自己偏好的商品信息輸送給廠商,深度參與產品的設計和生產。
2.新型工業化戰略選擇
新型工業化就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也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關鍵點和落腳點。國內學者對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進行了深入挖掘,并形成了系統的認識。魏禮群認為,“兩型社會”建設要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能力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能力,尤其要重視信息化對工業化的貢獻,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效益。任保平結合“兩型社會”的內涵對新型工業化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認為新型工業化是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必須在加快完成工業化目標的同時,啟動和疊加信息化時代的任務,在實現經濟現代化的過程中,同時完成工業化時代的目標和信息化時代的雙重目標。
金碚提出,“兩型社會”的實現必須依靠新型工業化,通過科技進步不斷改善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經濟效益;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關系;控制人口增長,保護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
3.產業結構合理化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既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也是一種產業選擇模式,因此,可以說“兩型社會”建設實質上是一個產業結構調整過程。謝自強、洪艷以湖南建設“兩型社會”的實踐為案例,提出篩選符合“兩型社會”內在要求的產業集群,并設計具體培育措施的路徑。易曉波和曾英武從產業集群有利于獲得外部經濟效益、節約企業成本,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資源等優勢出發,指出進行產業結構優化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并指出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強政府引導和規劃、發展循環經濟等途徑來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賈曉娟全面分析區域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相互關系,并以武漢城市圈的資源環境特點和產業結構調整為研究對象,對“兩型社會”建設中產業結構合理化提出獨到的見解,例如:將產業鏈附加值高、資源利用率高、無污染、少污染的產業作為區域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循環經濟,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等。
杜濤和陶良虎通過比較國內外物流產業的發展實際后發現,“兩型社會”建設必須重視高效環保的現代化物流發展。隨后他們以武漢城市圈的物流產業發展為例,提出綠色物流的構筑策略。
馬凱則進一步強調,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堅決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促進產業向優勢企業集中,推動過剩產能向海外有序轉移。
4.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兩型社會”建設的突出位置。胡偉和程亞萍認為,健全環境法的基本制度,完善環境權的保障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法制要求。孫佑海詳細歸納了“兩型社會”的法制建設必須做好的幾個“結合”:將約束政府行為和約束企業、公眾的行為相結合;將行政控制性規定與經濟激勵性規定相結合;將加快立法步伐與提高立法質量相結合;將制定新法與修改現行法律相結合;將環境資源立法與其他立法相結合;將制定法律與制定配套法規、規章相結合;將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相結合;將環境立法與環境法規的執行相結合;將法律手段調整與其他手段調整相結合;將環境立法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相結合。
陽中良和周雪敏強調,“兩型社會”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將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公平四個方面整合起來。
張小羅和陳麗指出,法制建設是“兩型社會”建設成功的保證,而立法是法制建設中須首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應該對環境法中有悖于“兩型社會”的地方進行必要的修改與完善,將“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容納入憲法總則及環境資源的各項法規之中。
胡伏湘和胡希軍結合長株潭城市群的實際情況,全面設計“兩型社會”建設的環境生態系統,即從核心帶、空氣污染、水資源、綠地系統、生態旅游、產業建設方面進行總體規劃和詳細設計。
李恩成、毛磊則以武漢城市圈的地方立法為例,指出“兩型社會”建設中的環境保護關鍵在于制度的制定:要統籌制定環境保護戰略規劃,創新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開展宣傳教育,樹立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觀念,推進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
5.政府治理優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政府作為生態建設管理第一責任人,必須從宏觀上組織和引導其他社會主體參與“兩型社會”建設。黃錫生和張雪認為,政府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者以及社會公共資源的消費者,在不同身份下的政策制定行為、具體決策行為、環境監管行為及消費行為的失范,會對環境資源造成負面影響,從而成為“兩型社會”建設的阻礙。因此,對政府失范行為的表現及原因進行分析,對規范政府行為的制度進行設計完善,是“兩型社會”建設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彭益民指出,政府既是環境資源管理的主導者,又是環境資源開發的推動者和資源消費大戶,在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兩型社會”建設將要求政府:切實轉變職能,推進發展模式的轉變;創新環境資源管理方式,完善政策機制,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自身管理,加快行政體制改革,使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李和中和譚英俊以綜合配套改革的指導思想——經濟主體型政府向公共服務主體型政府轉變為前提條件,提出了“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中政府轉型的思路:協調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利益,精簡政府部門的疊加職能,改變現有的“部門生態”行政格局,從整體上統一規劃,實現全方位和多層次的生態管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