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和諧社會發展理論

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長久以來的一個社會理想,中外歷史上都產生過不少有關和諧的思想。在我國長久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過程中,黨和國家通過對社會規律的正確認識和把握,不斷對馬克思主義和諧論進行豐富和發展。同時,依據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社會所面臨的新問題、新要求,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展理論應運而生。它的提出與完善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有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一 和諧社會的緣起

1.和諧社會的概念

和諧思想大約起源于公元前5世紀,對于和諧(harmony),古老的中西方思想不謀而合。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就是和諧,而古希臘的另一位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認為和諧產生于對立,文藝復興以后眾多哲學家都把“和諧”作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和諧是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對立統一,強調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宣揚和諧社會的理念。古代中國的“和諧”同樣既強調事物的對立統一、不同事物的和諧共生,如“和而不同”的思想等,又強調要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等。總之,所謂和諧就是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指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社會學言說的“社會”是指由一定數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規范相互聯系的生存共同體,是一種特殊形態的群體形式。和諧社會則強調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相互協調,秉持和而不同、共生共榮的原則。和諧社會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是指人類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發生勾連的事物都保持一種協調穩定的關系,包括人與自然;而狹義的是指社會內部的協調。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從廣義與狹義兩個方面來認識,既要考慮社會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又需維系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建立

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是人類的社會理想,所有馬克思主義政黨都追求著這樣的社會理想。與此同時,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我黨要想在此時團結和領導人民,抓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前進,就需要不斷豐富與完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最先提出了和諧社會概念?!度娼ㄔO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報告中提到“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在指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與奮斗目標時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在討論政治體制改革時強調要“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在討論社會發展問題時強調要“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在分析國際形勢時強調要“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這些都體現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的重要思想。

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同時提出了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觀與“五個統籌”思想是繼黨的十六大后,中國共產黨對和諧社會思想的又一次補充。

2004年9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新理念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會議報告《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指出,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它同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都是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這凸顯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我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提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過程中的重要位置。

2005年,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以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都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重要主題進行??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黨和國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是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共中央的重要戰略部署。同年2月,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從四個方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闡釋。從黨的十六大到胡錦濤同志的全面闡釋,標志著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正式建立。

二 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指出,歷史的進步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相統一的過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一種社會實踐,但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都離不開人的因素,都要以人為本。人類社會的歷史是由人類創造的,離開了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就不會有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遵循這樣的規律,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都必須緊緊圍繞人的需求進行。以人為本,就是把社會的發展同人的發展聯系起來,把發展的手段同發展的目的聯系起來,體現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的內在一致性。所以,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應當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包括人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應當是在充分尊重人的主體價值的前提下,使人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每個人的價值得以充分體現,人人各得其所、各盡其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工程是極其浩大、復雜的,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以人為本貫穿始終。

第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和諧的社會,人與人的和諧是最為根本的和諧。人是聚集而居的生物,正因此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系。正如阿拉伯古語所云,沒有人的地方是荒涼的,有人的地方是麻煩的。和諧則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理想形態,但和諧不是共同一致、整齊劃一,和諧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狀態。人與人的和諧是人們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適當行為的結果,是人們之間沒有根本利益沖突的表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是包括代內和諧和代際和諧在內的人際關系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表現為,社會各階層人民的互相尊重、平等、友愛、融洽,全社會形成了尊重勞動、知識、人才、技術的氛圍,社會地區之間、部門之間、成員之間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競爭。人類都有追求和諧的美好愿望,在當下我國社會多樣化發展、人民內部矛盾不斷激化的情況下,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至關重要。人類是實踐著的存在,離不開生產、生活等社會活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又都以人際關系和諧為基礎得以順利進行。由此可見,不和諧的人際關系將影響人類社會生產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從而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會造成人們生活的失衡、道德的滑坡、文化的缺失,所以人際關系和諧既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人全面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只有以和諧的人際關系為基石,才能調解社會各個層面的關系,化解現實社會的各種矛盾,建設人類向往已久的美好和諧社會。

第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社會和諧的社會。這里的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結構體系中現實的人,而社會指的是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定的社會結構體系,包含諸多基本結構領域,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它是人類生產、生活以及相互交往聯系的產物。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和社會是同一過程的不同方面,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人與社會關系的最佳表現形式,表現為個人需求與社會整體需求的共同滿足,個人素質的提高與社會整體發展相統一。要實現人與社會的和諧,首先要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因為人既是自然的產物,又是社會化動物,所以人雖然具有追求個人需求滿足的權利,但必須考慮自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服從自然和社會的約束、規范甚至改造。同時自然和社會也要保證個人利益、需求的滿足,因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一切全面自由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自然是相對于人而言的概念,世界上原本沒有自然的概念。自然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自然指整個宇宙范圍,包括人類已知和未知的所有范圍,而狹義的自然則是指除了人類社會以外的宇宙,常有“自然環境”“自然界”“自然條件”三種含義。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最基本的矛盾關系,關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能動性和依賴性兩個部分。一方面,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人的發展必須不斷地從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另一方面,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個對象性的存在物,當自然不能夠滿足人類的需求時,人就會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認識并且遵循自然規律,對自然進行改造以適應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通過歷史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經歷了一個從不和諧到相對和諧再到不和諧的過程。在人類社會初期,人類由于自身的弱小一直受制于自然,順從、依賴于自然的安排,這個時期在本質上是一種不和諧的狀態,是自然主導人類生存發展的狀態;農業社會時期,人類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和自然規律,能夠能動地改造自然,但由于這種能動性程度較低、范圍較窄,還不能對自然產生較大的影響,自然內置的平衡機制沒有被破壞,故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相對平衡的狀態;工業社會時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逐漸開始產生自己是自然主宰的思想,對自然毫無限制地進行掠奪和改造,結果遭到了自然的報復,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的存在與發展。這個時期是人與自然再次不和諧的狀態,是人類破壞自然、威脅自身的狀態。如今,在面對日益加劇的全球生態危機問題時,人類終于開始了歷史的反思,轉變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用理性、道德的眼光去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以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英國著名史學家湯因比曾說過:“人類如果想使自然正常地存續下去,自身也要在必需的自然環境中生存下去的話,歸根到底必須和自然共存?!?img alt="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荀春生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第80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DC82EE/110648993044323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825619-ofrOeBVRwAhYVS1nv3yPQ4glzO0JmlYU-0-fce4cee747e603c15bae6a719bab977a">

三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原則

2005年2月,胡錦濤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黨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應該蘊含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等原則。

第一,民主法治: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政治上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就是切實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廣泛調動各方積極因素。民主和法治是相互依賴、共存共生的,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實現民主的途徑。唯有把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結合起來,健全民主,厲行法治,協調各種矛盾、沖突,才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個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尊重、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本質所在,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人民當家做主、行使民主權利也要服從法律的權威,使人民的訴求和愿望通過黨的領導、依法治國的方略來達成,做到民主政治的法治化。目前,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仍不夠健全,人民參與政治、社會事務的途徑還不夠通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使人民的權利進一步得到保障,使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使人民成為國家真正的主人。

第二,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關系上的基本特征。公平正義力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所謂公平是指公民平等地享有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生活的權利;所謂正義是指一種非標準性的社會公正,包括社會、政治和法律正義等。公平正義不僅體現了社會進步,而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經濟結構仍不夠完善,因此還有很多違反公平正義的現象出現,使得我國的社會矛盾與經濟利益關系十分復雜。此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就顯得至關重要。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我們要積極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發揮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發展。

第三,誠信友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道德上的基本特征。誠信友愛是指全體人民誠實守信、互助友愛,它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基礎,而且是一個重要標志。誠信友愛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無信不立”“仁者愛人”等古訓延續至今,時下更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全體人民的道德要求,它有助于提升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境界,有助于增強社會凝聚力,有助于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如果說法治是對人的硬約束,道德就是對人的軟約束,它從精神層面要求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誠信、友善。目前,由于在我國社會中人情冷漠、道德缺失、交往失信等現象仍然存在,因此加強道德建設、提升國民素質、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實現全體人民的誠信友愛愈發重要。

第四,充滿活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發展動力上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活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力以及社會主體與自然環境的活力,這些活力都需要人民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來實現。因此,必須要尊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努力促進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前進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具有頑強生命力和積極活力的社會。

第五,安定有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社會組織結構上的基本特征。安定有序是指社會組織結構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團結。主要表現就是管理機制健全,法律制度完善,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理,社會各項事務都有章可循,社會生產、生活協調運轉,人民安居樂業。只有不斷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社會各項管理機制,才能切實維護社會環境的安定有序。

第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基本特征。良好的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活富裕、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的狀態。目前,無論是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生態危機問題已越來越嚴重,人類社會的發展破壞了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反過來又制約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改變人與自然之間的這種惡性循環關系已經刻不容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就是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并遵循自然規律,有節制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維持生態平衡,促進社會與生態系統的共同發展,這顯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征密不可分,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曾慶紅于2004年講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大基本特征涵蓋了社會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了民主法治的統一、公平效率的統一、活力秩序的統一、科學人文的統一,把六大基本特征結合起來,是全面深刻地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征的關鍵。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建瓯市| 桂阳县| 阿拉尔市| 正定县| 江川县| 徐汇区| 天气| 甘孜县| 株洲县| 乌审旗| 尼勒克县| 宁南县| 星子县| 新沂市| 昌都县| 湘阴县| 芒康县| 客服| 隆回县| 南郑县| 琼结县| 阿拉善盟| 灵台县| 磐石市| 青阳县| 浦县| 温泉县| 定襄县| 方山县| 高碑店市| 济南市| 台江县| 秀山| 西青区| 乌恰县| 横峰县| 安阳市| 冷水江市| 屯昌县| 独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