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本書看透信貸:信貸業務全流程深度剖析
- 何華平
- 4409字
- 2019-01-04 17:57:03
2.1.1 客戶準入
什么樣的客戶值得做,這是信貸調查之前要搞清楚的問題。對于規范化的銀行來說,有專門的崗位依據法律法規、授信政策對客戶資質進行初審,決定是否受理客戶申請。信貸工作是選擇的藝術,信貸鏈條上的每個環節都在做選擇,不僅貸前要選好客戶,貸后也要及時識別劣變客戶壓縮退出。
2.1.1.1 客戶來源
調查之前,要深入思考,客戶是怎么到了我這里?是主動營銷還是被動受理?什么樣的客戶會來申請這種產品?客戶為什么不在日常結算銀行貸款?搞清楚了客戶的來源,盡職調查基本上完成了一半。
對于銀行而言,有下列客戶來源。
(1)網點客戶。銀行的優勢是網點和支付結算體系。在本行開戶的客戶每天都在進行銷售收款、采購付款、繳稅、發工資,我們可以對其交易習慣、資金流水進行分析,這是最真實的流水分析。調取網點客戶開戶以來的所有賬戶流水,分析企業的賬戶平均余額、資金進出規模、時點等特征;這些企業財務人員經常跑銀行,不懂的業務,可以詢問;長年累月下來,可以掌握這些客戶的經營模式、資金運轉規律,進而了解客戶所在的行業狀況。一些行業政策、事件對客戶資金有何影響,這些都可以預判。客戶收款來自下游、付款給上游,我們進而可以了解行業上下游企業的一些信息。所以盡職調查,不是收到客戶的貸款申請才開始,而是在于平時的點點滴滴。這時候看到的客戶,才是他最真實的一面,所以銀行人要用好最初在網點積累的結算經驗。
(2)主動營銷。有些客戶并不在本行開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公開信息進行挖掘,例如當地納稅百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名錄,通過朋友圈了解的知名企業。這類客戶往往是公認的優質客戶,各行都在爭搶,需要主動營銷,去爭取這些客戶。怎么樣讓他給你調查的機會,配合你的調查程序,是個現實問題,有些調查程序太煩瑣,對方就會拒絕。這種客戶屬于我們已經很了解他了,但是他不了解我們的產品。所以盡職調查往往是形式上的,怎樣設計產品和交易結構才是關鍵。
(3)客戶介紹。通過挖掘現有客戶的商業圈、上下游,通過客戶介紹客戶,這是一個重要的來源,往往優質的客戶介紹的也是優質客戶。但也要具體分析,特別是分析現有客戶在產業中的地位,比他強勢的上下游往往實力更強,比他弱勢的要好好篩選。
(4)政府推介。各種銀企對接會、招商局、經貿局推介的客戶也是一個重要來源。政府往往考慮的是稅收、產值、就業、出口等,這類客戶不能照單全收,要仔細考察。
(5)同行客戶。還有一些是同行有授信的客戶,這些客戶同行已經介入,說明基本面尚可,重點要考慮同行為何沒有足額授信,或者分析同行退出的原因。
(6)主動客戶。銀行經常會遇到主動上門來申請貸款的客戶。從表面材料看,可能還是不錯的,但是深層次分析,往往有各種各樣的瑕疵。畢竟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還去陌生銀行申請貸款,一般都是資質有些問題。
(7)其他客戶。很多時候,會有一些親戚、朋友、上級領導、兄弟行打招呼的客戶,經驗而論,這些客戶風險都很大。我們不禁要思考,能通過正常渠道貸款的,還需要打招呼嗎?
大型企業、小微企業(SME)、個人客戶,項目貸款、貿易融資、零售貸款,這些都有不同的程序、不同的審批權限。拿到一個客戶,要迅速判斷,該客戶屬于哪一類?該走什么樣的流程?進而選擇合適的申報路徑,倒排工期,合理安排盡職調查的時間,避免無效勞動。后面我們以公司類客戶為例進行詳細分析,而個人類客戶其實就是家庭,家庭的經營和公司的經營也有很多相似之處,原理基本類似,不再贅述。
2.1.1.2 好客戶
什么樣的客戶是好客戶?來點干貨,簡單實用的標準,拿來就能用。然而金融的問題往往沒有這么簡單,好客戶,角度不同,答案就不同。實體經營指標如開工率、產銷率、銷售回款率等,經過行業對比分析,哪些客戶經營得好,哪些客戶風險低,一目了然。問題在于,市場公認的好客戶,對于每一家放貸機構來說,就已經不是好客戶了,低風險客戶往往收益也低,而高風險的客戶往往能夠帶來高收益。
網上也有大量選擇客戶的標準,以負債率為例,好客戶一個永遠不會錯的標準就是“負債低”。好客戶的含義就是可以繼續發放貸款或者維持目前貸款水平;“負債低”,就是負債尚未達到我行能承受的極限,也就是有新增貸款的空間。所以好客戶和負債低是同義反復,邏輯沒有錯。是不是負債水平低于行業平均水平的就是好客戶?其實,這種“三板斧”式的標準忽略了市場競爭因素,在市場上要吃大苦頭。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負債率高有高的道理,低有低的原因。負債率為什么會波動?那是因為不同的債權人的判斷在變化。客戶的每一筆負債的背后都有一個債權人(銀行、民間金融或商業信用),甲銀行認為該客戶好,投放了一筆貸款,這會拉升負債率;乙供應商認為該客戶不好,收緊了信用額度,這會降低負債率;無數債權人的判斷,形成了當前的負債率。負債率是綜合“全體債權人的判斷”后的結果,包含了所有的信息,關于客戶好的信息和不好的信息都體現在負債率里面。企業好與壞,不是客觀實在,是主觀判斷!財務數字也是主觀估算的結果,客戶、供應商、員工、政府、債權人都認為它好,它就好。當大家的預期達到一致,就沒有了市場機會。大家的意見有分歧,“你抽貸,我放貸,我抽貸,你放貸”,本質上是交易預期,對未來的預期!我們要把其他債權人可能的抽貸因素考慮進去,別人也會把我們的放貸考慮進去!分析企業,本質上是以我心去參悟眾人的心。
作為初入門的客戶經理,要丟掉眾人皆知的“干貨”,尊重市場,讀懂市場,才能把握市場稍縱即逝的機會。存在的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負債率高,我們要想為什么這些人不退出?負債率低,我們要想為什么這些人不進入?要讀懂市場,不能“我認為如何”?要關注市場在想什么?當“其他債權人覺得客戶好”時,你要投放就面臨激烈的競爭,收益也不大;當“其他債權人覺得客戶差”時,你要收回貸款,已經不可能了。趨勢重要,但市場節奏、情緒也很重要,“領先百步死、領先半步生”,當你“獨具慧眼”認為客戶趨勢大好,投放了貸款,而其他債權人一致認為客戶差,收緊了信用,很可能該客戶資金鏈就會斷裂,根本等不到天明,你的貸款就損失了。當你認為客戶差,收回了貸款,而其他債權人一致認為客戶好,這種客戶還是可以借新還舊不斷維持的。是不是無須判斷,如羊群一般,跟在其他銀行后面亦步亦趨?快進快出?確實有很多債權人這樣做,“凡是××銀行有貸款的,我都給予授信”,然而問題在于授信策略是動態調整的,增加、維持、壓縮、退出,都在不斷地調整決策,如何對標?
“好”與“壞”,最終不會偏離實際經營狀況。當你看到某企業資產負債率很低,很快就有實際經營方面的“壞消息”來填補這個缺口。知道一個消息,先問,別人知道嗎?大家都掌握的信息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這些信息已經體現在策略之中。例如基礎資料、財務報表,大家都在分析,這些信息是滯后的,當你閱讀財務報表時,可能客戶的某個下游客戶正跑路了,意味著幾百萬元的壞賬正在形成,可能客戶提供的對外擔保風險正在暴露,或有負債即將成為現實負債。不同的債權人掌握的信息不一致,對信息的判斷也不一致,導致了對同樣的客戶有不同的判斷。要獲取盡量多的消息,同時要判斷對手對消息的解讀!消息傳播途徑與速度,對手采取行動的方式,都比消息本身重要!現實中的市場也不是充分競爭的,微觀市場結構非常重要,我們要分析市場結構,有多少放貸人?有多少商業信用?他們如何獲取信息?他們的行為方式如何?他們受到哪些政策限制?市場不僅包括看得見的玩家,還包括沒有參與的玩家(潛在的玩家)。拿到一個客戶,不僅要看哪些機構給他提供了貸款,還要看哪些機構沒有參與,后者往往是被忽略了。進不進一個市場?這就是風險偏好問題。做客戶,要知道自己的偏好,找準市場,在目標市場去尋找客戶。
尋找“好客戶”,實際上就是識別信貸市場上的“不均衡”,發現市場機會。高負債意味著財務杠桿很高,財務風險很高,那么經營風險、經營杠桿就要足夠低,這樣才會均衡。我們的工作,就是尋找偏離“均衡線”的客戶。一個客戶,當實體經營風險升高了,無法支撐高負債,負債水平就偏高,應該壓縮或退出;當負債水平尚未達到實體經營狀況能支撐的極限,負債水平就偏低,應該增加或維持。所以,要在公認的好客戶中選出正在劣變的客戶并退出,在公認的壞客戶中挖掘“正在變好”的客戶適當介入,或者說,要在“其他債權人覺得客戶好”之前投放,要在“其他債權人覺得客戶差”之前收回。此外,還要識別信貸市場上的結構性變遷,發現市場機會。例如,一項監管政策出臺了,某一類機構被迫退出了市場,這也會帶來市場機會。
金融交易的是未來,而不是現狀。預計行業利好政策將要出臺,盡管企業的經營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人們的預期改變了,放貸人蜂擁而至,紛紛投放貸款,金融活動就是把未來轉移到現在的過程;等政策出臺了,企業經營好轉了,可能市場已經高度飽和,沒有任何機會了。金融決策是面向未來的,主體、財務、經營、擔保分析,都是評估未來。未來會如何?客戶自己都不一定明白,更不要說外部人了,這就是風險。就算通過大數據分析,信息對稱了,銀行了解的信息和客戶一樣了,或者說“銀行比客戶自己還了解自己”,風險還是存在的。為什么呢?數據分析,不僅要分析客戶的信息,還要分析商業對手對于該信息的解讀及其策略,商業對手的對手,以至于無窮,如何精確量化?金融永遠不會研究確定性,能夠確定的就不是金融。市場工作,不會絕對準確,如果所有信息已經呈現,就沒有市場機會了。市場工作需要一定的想象力,通過星星點點的信息拼接出模糊的圖像,確定大概正確的方向。增加貸款以后,會改變客戶的現狀,會引起哪些科目變動?財務費用肯定會增加,營業收入是否增加更快?經營管理如何變動?內部、外部有無瓶頸?增加了市場供給,市場價格會不會變化?工人工資會不會提高?固定資產還夠不夠?客戶的狀況是變得更美好了,還是更不堪?當客戶無法還款時,擔保方是否也變壞了?客戶經理的腦海要浮現出這些畫面。
市場是一種藝術,背后是對人性的把握。“我不懂財務分析,我只曉得這個企業老板和銀行的人在一起吃飯,一定是銀行的人搶著買單,所以這個企業應該是不錯的!”客戶反復在價格細節上談判,說明客戶真的想做這筆交易!而詐騙客戶,往往不會在乎利率!這就是從市場角度看風險。如何做好市場?要知道別人怎么想,就要主動去和客戶、市場、對手溝通!“兵者詭道也”,有時候我們也要主動影響別人的預期,會釋放一些消息去改變人們的預期。人都有弱點,會貪婪、會恐懼、會犯錯誤,要克服弱點,利用弱點。例如行業前景很好,大家紛紛介入,最后過度負債,信貸飽和度(融資總量與GDP的比例)很高,其風險往往比夕陽行業更高;又比如以前說到小企業,大家都不敢做,會恐懼,整體負債很低,形成了價值洼地;又比如經濟活躍的地區往往高利貸也極度盛行,所以好與壞要辯證地看待。信貸工作,并不是拿著“干貨”去按圖索驥,而是戰勝貪婪與恐懼,當然,這就需要對行業、經營乃至人性進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