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成長(成人人格修補手冊,B站人氣UP主“安慰記心理小店”作品)
- 王瑞
- 2679字
- 2021-12-21 10:25:43
前言
二次成長的旅程
當你翻開這本書時,雖然你未必能馬上意識到,但你的二次成長已經開始了。
我做了近10年的心理學科普工作,不斷有編輯來聯系我,希望我能夠出一本心理學相關的書,但幾乎每個編輯都希望通過把過去的文章稍加整理,然后迅速地出版和發行,這讓我一度對心理學書籍的出版市場失去了信心。閱讀紙質書,是我們現在為數不多的可以慢下來、整理思緒的方式,它不應該變成快餐,尤其是閱讀心理學書籍。
終于,我等到了一位愿意善待書籍,并且希望將心理學中真正能夠幫助到大眾的內容送到讀者身邊的編輯。對于第一次與這位編輯的談話,我沒抱任何希望,以為又是一個期待快餐心理學的“知識販子”。結果,這次談話讓我當場就決定推掉其他工作項目,一頭扎進了本書的寫作中。我和編輯都不希望心理學被噱頭、雞湯和偽知識取代,我們希望心理學不只在學者和專業人士眼里是有用的,希望對于那些對心理學幾乎一無所知的人也是有用的。帶著編輯給予的信任和支持,我開始了第一本紙質書的創作。
一晃,一年過去了,一切都比我當初想象的要困難一些。因為我是本書的作者,也是第一個讀者,所以我不斷地在專業視角和讀者視角之間來回切換,希望在保證本書專業性的同時,又能夠讓讀者真正吸收書中內容并將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而不是讀到一些大道理后,把書扔在角落,繼續在人生中焦慮著。所以,支撐我寫作的動力和目標只有一個:我希望本書能夠給每個人一個二次成長的機會。
我們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經歷了第一次成長,也就是我們從出生到18歲的這個自然階段。這個成長的過程可能充滿了坎坷,成長的結果無法令人真正感到滿意和幸福。我們有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二次成長的機會,這得益于我們心理和精神世界極強的可塑性,二次成長其實就是對已經定型的人格重塑的過程。
第一次成長中,我們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我們很被動,對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可能沒有過發言權;但是,在二次成長中,我們自己是主體,我給大家提供的大部分方法都是可以獨立使用的,這將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自我對話和探索的旅程,你將有機會自主決定你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成為的人。
人格重塑
人格的重塑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因為當你真正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時,往往已經成人多年,人格已經定型,而人格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具有穩定性。很多時候,我們的無力感都來自我們發現自己無法改變眼前的困境,這種無力感先是讓我們絕望,然后會使我們麻木,最終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期待。
然而,最深沉的絕望中蘊含著最強大的力量。人格之所以如此穩定,是因為它在我們的大腦里留下了一條條的溝壑,我們的思緒和情緒會習慣性地順著這些溝壑流動,溝壑的走向決定了流動的方向。但是大腦的可塑性極強,它的生長潛力可以持續一生,我們總是有機會做些什么,實現改變。只要有了正確的方法和長久的堅持,我們可以改變大腦的溝壑,也可以重新建立習慣性反應,我們的人格會在一點一滴的變化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這個過程需要時間,很多人的改變總是無疾而終,根本原因就在于改變的動力不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而是為了擺脫和逃避當下的自我厭惡感。要實現人格重塑,最重要的就是要給自己時間和耐心,學會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我們聽了太多關于變好的方法,卻忽略了在變好之前,如果不能和自我厭惡感相處,所謂的變好,是不會實現的。
自我重塑就像是自己做了一次自己的父母,用我們理想中的父母的樣子對待自己、呵護自己,支持包容自己的每一步試錯。很多時候,我們缺失的不是自我,而是理想的父母。很多人本能地想要從父母身上尋找這缺失的部分,但萬萬沒想到,缺失的最后一塊碎片只有從自己身上才能找到。完成自我重塑的一個信號是,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要獨立面對未知和挑戰,你也許會害怕,但你仍然選擇繼續往前走,因為你信任自己。
如何閱讀這本書
首先,帶著最困擾自己的一個問題開始閱讀本書,你將有機會看到這個問題是如何從源頭開始,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模樣,進而持續地影響著你的生活。通讀本書后,找到讓你印象最深刻的章節,從該章節提供的方法開始重點練習,它會像解開一個個謎團,帶你重新認識自己、理解自己,最終找到、接納和相信自己。
其次,在本書的閱讀中,我們會重新經歷童年,這個過程并不會太愉悅,我們也難免會將一切問題的源頭都歸結于父母的失職,但這并不是本書的目的。的確,如果父母能夠真正懂得我們在成長中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和支持,而不是苛責和懲罰,我們的成長會更順利、更幸福,人格也會發展得更完整。但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情是無法改變的,它是我們記憶的一部分,我們真正要改變的,同時也是真正能實現改變的,是我們如何處理讓我們受到傷害的記憶。
責怪父母是不是一種處理方式呢?當然是,但它是一種“傷敵八百,自損不止三千”的處理方式,是一種不同于小時候的被父母控制的方式。小時候,我們是因為太渴望被愛而屈從于父母的控制;長大后,我們是因為太渴望通過恨和報復來發泄而屈從于父母的控制。無論是哪種方式,它都削弱了你作為一個人的完整性。
本書不是一次性閱讀的快餐,里面的方法不是靈丹妙藥,并不是吃下去后問題就能馬上消失。本書更像是一個陪伴在你身邊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你安慰和方向。本書提供的方法是可以反復練習的,并且在每一次練習中,你都會有新的發現,真正的成長也是通過在一次次的練習中積累的經驗和體驗而逐漸獲得的。
我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對書中的每一個方法都重新驗證,包括和自我的對話、和朋友的對話,以及和伴侶的對話。寫完本書,我仿佛又進行了一次人格的梳理和重塑。盡管我以為我對自己已經足夠了解,但依然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自己很多年都沒有意識到的盲點,同時也意外地修復了一些調整多年但未見成效的情緒問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憤怒問題,我發現,憤怒的情緒中還層層包裹著很多復雜的情緒。我就像剝洋蔥一樣,一點點把它剝開,看到了隱藏多年的真相,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我還沒有準備好去面對的真相。
在過去7年的心理咨詢執業生涯中,我見證了太多的來訪者被破碎的童年牽絆,在現實生活中掙扎,但最終實現了二次成長。這個過程很不容易,但很幸運的是,我從中發現了一些規律和方法,它們具有普適性,每個人都可以嘗試。在10年的心理科普工作中,我一直在堅持一件事情,那就是把晦澀的心理學知識詮釋成每個人都能理解并應用于生活的人生哲學。太多有價值的心理學知識躺在課本里和研究論文里,但是沒能到達真正需要的人那里,而我特別幸運地做了這個擺渡人。希望本書能夠讓每位讀者獲得敏銳的心理視角,并且帶著這個視角重建自己的生活,體驗真正的自由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