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高中生勞動觀念的培養指導
- 學生熱愛勞動教育與班級主題活動
- 孫仲儀 高天編著
- 2708字
- 2021-05-27 14:17:41
照道理說,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到了高中階段,正確的勞動觀念應基本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也早該養成了,可惜,事實并非如此。
有相當多的家長說,他們的孩子對這些家務活不僅不干,不愿干,甚至認為這些事根本就不應該由他們干。有一位家長是這樣描述他與孩子間的一次關于做家務勞動問題的爭執的:一天傍晚他下班回家,忙著做飯,發現垃圾桶滿了,就叫早已放學在家而現在正在聽音樂的兒子去把垃圾倒了,連叫幾聲兒子都沒睬,他跑過去把收錄機關了后又叫他去倒垃圾,兒子居然回答說:“你自己的事干嗎叫我去干!”
說到這里,這位家長氣憤地說:“老師,您瞧瞧,這孩子一點道理都不懂,家務活全成了父母的事,與他無關,好像做父母的就該伺候他似的。”
(1)即使是高中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勞動觀念也是極淡漠的,勞動習慣也是極差的,他們對待勞動本身還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正確的看法。
一些高中生在家不能積極主動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在學校里又怎樣呢?通常情況下的初中生,特別是小學生,在家時有可能比較懶,但到了學校相對就勤快多了,相比較而言,高中生則不然,即使在學校,哪怕是在班主任面前,一些同學也不能表現出較積極的勞動熱情。
盡管這一現象涉及到諸多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但也不能不說這是其勞動觀念淡漠,對待勞動本身有著一些不正確的看法所導致的結果。相當一部分高中生就連有限的一點點值日工作都抱著:能溜就溜(輪他值日時,一放學就溜回家或溜到球場上去,讓勞動委和小組長找不到他);不能溜就混(如被“抓”住,就馬馬虎虎,敷衍了事);不能混再干(如班主任親自檢查,那沒辦法,只得認真干一回)的態度。在一次向高一年級學生的不記名問卷調查中,下列幾個問題的統計很能說明問題:
①輪你值日時你是否溜過?約20%的填“是”;
②輪你值日時你是否想溜過?約40%的同學填“是”;
③別人溜了而你卻留下來干,是怎么想的?有同學答:不干怕班主任批評;有同學答:我和勞動委、小組長不錯,我不能拆他們臺;特別是有一個同學答得最有意思:我倒不是怕班主任批評,主要是被班主任叫去談話我很煩,反正輪我值日的機會并不多,干就干唄……從上述調查情況來看,即使是高中生,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的勞動觀念也是極淡漠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自覺性也是極差的,他們對待勞動本身還有著這樣那樣的不正確的看法,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誠然,獨生子女在家里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寵愛,這種寵愛對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是不利,但把這個問題完全歸罪于“獨生”也是不公平的。除了家庭教育外,我們的學校教育,我們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作為他們的班主任,不該負起一些責任來嗎?那么,我們該怎樣去做呢?
(2)“人才,人才”先要成“人”,然后才談得上成“才”。如不能尊重父母、老師、同學,不能尊重他們的勞動,一味只要求他人為自己服務,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不愿通過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來服務于他人,這成什么“人”?
不成“人”,還談什么“成才”?
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只要孩子學習好,其它方面的要求(特別是勞動方面)就大大地降低了。家長們談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時,就有不少家長說:“只要孩子能好好讀書,我根本不需要他做家務,為他干什么我都愿意。”在學校教育中,甚至也會有老師自覺或不自覺地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好學生。所有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勞動觀念淡漠和缺乏良好的勞動習慣及勞動自覺性的主要原因。
鑒于此,要幫助高中生進一步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起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勞動自覺性,首先應從思想上幫助他們認識到:作為一個人,參加一些必要的勞動,這是他對這個社會應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與他本人的“成人”、“成才”目標有著密切聯系的。而讓學生意識到這一點,又應首先讓時時刻刻通過自身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老師和家長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當然,要讓家長、學生在思想上真正意識到勞動與“成人”、“成才”的內在聯系,僅僅是開幾次會,講幾次話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家訪很重要。家訪中能夠從家長處了解到同學在家除了貪玩,毫無節制地看電視,做功課坐不住等毛病外,還有就是較為普遍的問題:懶,不愿做家務。可以利用班會上談家訪情況時重點批評某同學的不愿做家務的缺點。他們感到奇怪:怎么別的“大缺點”不批評,卻在這“小問題”上做文章?針對同學們這種模糊認識,總結說:“一切壞事都是從不勞動開始。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念和良好的勞動習慣,這不是小事情,是成‘人’,成‘才’的重大障礙。之所以在這樣的‘小問題’上做‘大文章’,就是想提醒所有同學注意到這一點,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開始做起,逐步地成‘人’,進而成‘才’。”
類似的工作長期堅持下去,就可以使同學們在對待勞動問題的認識上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社會缺少了你的那份勞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你若缺少了你應付出的那份勞動,你就不是那個你了。
一些同學思想上對勞動本身的一些不正確的認識,也是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重大障礙。這些不正確的認識主要表現在相當一部分同學認為:我付出勞動,受益的是別人。特別是我付出象家務、值日這樣的不能從中獲得絲毫物質報酬的勞動,尤其是這樣。因此,我當然有理由盡可能地節制這類勞動的付出。
這種想法,實質上就是一部分同學的那種對待值日工作“能溜就溜,不能溜就混,不能混再干”的態度的思想根源。借助于“主題班會”、“辯論會”等適當的形式討論甚至爭論一些有關勞動本身的問題。通過討論、爭論,使大多數同學在一些有關勞動的問題的看法上取得了一致,特別是對無物質報酬勞動的收益問題,社會缺少了你的那份勞動,社會還是那個社會,你若缺少了你應付出的那份勞動,你就不是那個你了。
勞動,說到底是與付出勞動的你關系最為密切的事。盡管這里面有你的辛勞和汗水,但相應地也必然有你的甜密與收獲。象值日、家務這類無物質報酬的勞動,最能幫助一個人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幫助一個人養成良好勞動習慣和勞動自覺性,同時也最能折射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
不僅在觀念上澄清部分同學對勞動的不正確認識,我們還在制度上給以保證。班級的值日工作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包括獎懲制度),實踐證明:觀念上統一認識,可以使同學們心情愉悅地投入勞動;制度上合理可行,又可以保證勞動在有條不紊中進行。二者對于勞動觀念的形成和勞動習慣的培養都是不可缺少的。
高中生勞動觀念的形成和勞動習慣的培養,這不是一件可做可不做的工作,而是關系到學生成人,成才的,非做不可,且非做好不可的工作;同時這又不是一件輕而易舉就能做好的工作,而是必須動腦筋、花氣力才能做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