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青少年勞動意識的教育指導
- 學生熱愛勞動教育與班級主題活動
- 孫仲儀 高天編著
- 4807字
- 2021-05-27 14:17:41
社會主義教育把勞動作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學生參加勞動是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一個基本條件。在勞動過程中可以使學生把書本知識和生產實際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同時促進腦力和體力的結合,本文針對當前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問題談些粗淺的認識。
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意義
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為社會培養“四有”新人。適應四化建設。學校培養的人才必須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為此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學校開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在當前是十分重要的,現在有不少學生對勞動課不重視,對勞動有厭惡感,在勞動中消極怠工,應應付付。導致學生對一些簡單的勞動活不會干,在家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樣的學生到社會上去作用不大。社會主義的學校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如果學校不注意從各方面的教育入手,那就會偏離方向、尤其忽視了勞動教育確實是十分危險的。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學校對青少年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勞動、勞動創造了一切。勞動是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完成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參加勞動的思想和勇于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促進德育的發展。
當前勞動教育中存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及原因
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為培養四有新人創造良好的條件這個目的為出發點,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深入,人們對開設勞動教育課產生了懷疑,出現了問題。
(1)學生對勞動課不重視,把勞動課當成負擔,在勞動中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在上學的學生很多一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對他們過分溺愛,家中的一切家務都由家長“承包”了。長期下去養成了不良的習慣,學生中學畢業了,還什么都干不了,不能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
(2)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是勞動,一些家長和學生認為體力勞動低人一等。學校搞建校活動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帶工具,有個別家長認為送到學校是念書的,不是勞動的,對學校有意見,長期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還在人們頭腦中存在。
(3)勞動技術教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和勇于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促進德育的發展。目前學校對勞動技術教育不重視,只求升學率,對勞動教育偏廢了。勞動教育技術課圖了形式,教師不重視,學生更不重視,認為勞動技術課就是勞動時好好干就行了。產生這種觀念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只重視其他的課,對這門課是可有可無,不講求效果,只看表面現象,使學生缺少正確的勞動觀念。又沒有受到基本生產技能的專門訓練,就必然會影響四化建設的步伐。
(4)學校開展服務性的勞動和公益勞動,有個別師生怨聲載道、不愿意參加,出現在勞動中不帶工具,應應付付,觀念模糊。主要是學校沒有經常開展服務性的勞動,學生對這些勞動缺乏知識與技能。
(5)現在學生的體力和智力不發展,除了上文化課還是文化課,加班加點,使大部分學生體力下降了。出現這種觀念的主要原因是學校沒有經常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技能訓練來促進學生的智力和體力的發展。產生以上種種原因是新形勢下不可避免的,應強化勞動教育,認識其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強勞動教育。
開展勞動教育的有效方法
以道德由低到高,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原則,通過明確意義、培養習慣、學習技能,綜合評價,建立制度、巧妙管理幾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開展一聽、二看、三議活動。在學生身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勞動人物和場面,學校要經常把勞動模范的事跡講給學生聽,帶領學生上社會去看。去調查研究,看勞動人民他們是怎樣從事建設祖國的勞動和為他人工作的,看農民伯伯們在田野里的勞動場面,使學生對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思想感情,熱愛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成果。
在勞動教育中經經常開展議論,以樹立勞動光榮感作為勞動教育的基本點,以勞動光榮,懶惰可恥,勞動不分貴踐,勞動為他人服務,為社會造福,經常開討論會、演講會,激發學生熱愛勞動的積極性。
(2)要堅持上好勞動課。生產勞動是手腦并用的過程,手的靈活運用到實踐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勞動技術教育還能鍛煉學生的身體,增強學生的體質。勞動課上,在講一般的勞動技術的同時要廣泛地介紹勞動知識,通過擦洗、修理、種植,讓學生認識物質的特點,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內容。要處理好教師的指導與學生個人的實踐關系,勞動教育與其它教育不同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只有在勞動實踐中才能受到勞動教育,才能學到本領。因此在勞動課中使學生學到一定的基本生產技術知識和某種職業技術的基礎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3)培養學生勞動習慣的。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謂習慣實際上就是頭腦里建立一系列的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就是在重復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系統,只要再接受相同的刺激,人們在行動上就會做出自然的反應。比如學生早晨到校值日的習慣,早晨到校自然而然地去找笤帚掃地,不用別人督促。就成為一個人的內心要求。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常開展勞動評價工作,充分利用綜合評價做導向,激勵、改進評定的職能,使評價方法逐步成為學生頭腦中一系列條件反射的條件之一。
針對青少年學生年齡階段的不同,評價方法上也要有不同的側重: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根據他們富于模仿的心理特點,讓他們自己身邊的榜樣身上最直觀地看到愛勞動的孩子的具體形象,使榜樣對他們習慣的形成與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使他們的頭腦形成理想人的形象,因此,低年級的評價工作堅持以表揚,點評為主的方式進行。
在每次勞動結束后都要進行評價,進行記分,同時以表揚出光榮形式,強化評價的導向和激勵的職能,讓學生體會到勞動后的愉快,把勞動變為學生的自身需要,天長地久便發展為習慣了。
在組織評議時,對學生認識上的問題要積極進行疏導,對學生的實際困難提出克服的辦法,對學生的勞動技能的缺乏進行補課。同時利用評價導向,評先進,樹標兵,造成既競賽又合作的局面,自評時能實事求是,評價時能誠懇虛心。
(4)培養鍛煉學生勞動意志。在勞動實踐中不可避免存在問題和困難。因為困難就放棄勞動教育,這顯然是不對的。反之只有在困難中才能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而在各種困難的情況下制度管理是學生能戰勝困難的有效條件。
①要設立勞動責任制:要在學生中建立勞動責任制,如衛生大掃除,擦桌子,抬水成了學生們自覺干的事。這樣形成了制度,自我意識增強了。自覺地制約了有個人的行動,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意志都得到普遍的培養和鍛煉。
②要建立家務勞動制度和自我服務性勞動制度:家和學校結合起來加強勞動教育,要在學生和家長中進行同步宣傳,明確這兩項勞動制安排的意圖,增強學生自立能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增強自我服務性的意識。
總之,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勞動教育作為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觀念,勞動技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全家人都在圍著這些“小皇帝”“小公主”轉,他們實在被寵壞了。這些學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勞動技能。長此下去,勢必會影響少年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更談不上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
這種狀況令人憂慮。壞習慣的養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改掉它也非一日之功,于是,我們就要從小事入手開展勞動實踐教育,從課內到課外,引導學生通過生活自理、幫助同學、學做家務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1)輿論引導,積極表揚。教師是班級輿論的引導者,教師對于一件事情的態度必然會影響到學生。比如:有的教師會對調皮的學生說:“你再不聽話,今天就罰你打掃教室。”這類話無形中表明了教師對勞動的態度,暗示學生勞動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是要被人笑話的。無形中在班級內造成了錯誤輿論。
(2)有償勞動,端正思想。美國影片《小鬼當家》中小男孩家的生活條件還是不錯的,但他仍會在冰天雪地里到鄰居太太家門口掃雪,然后從中得到相當的報酬。對于小孩子來講這錢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向家人要到錢,但這是一種對他勞動的肯定。
在學校,對于學生的普通表現可以用一朵小紅花或者一次掌聲來表示肯定,學生已經很滿足了;對于表現突出的學生會獎勵一塊橡皮,一把小尺等表示肯定,學生會為得到這樣的獎勵而樂開花,更加有激情。孩子在家里,爸爸、媽媽完全可以跟他們來個勞動約定,如:每洗一次碗可以得到5角錢,每次孩子洗完后就給他一枚硬幣,這個5角錢已經是他自己勞動所掙,可以隨時使用,也可以自己保管,待積攢得多了再買個貴點兒的東西。讓孩子體會金錢是對自己勞動的肯定,體會到勞動對自己生存的價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勞動觀。
(3)言傳身教,樹立榜樣。案例:記得在我上小學的時候,一次全校大掃除中,我們班的任務是打掃廁所。同學們聽到這個任務后一個個伸伸舌頭,眉毛鼻子皺成一團,互相詭秘地對望著笑,一副不情愿的樣子。老師看出了我們的心思,講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他說:“我是一個鄉下農民的兒子,以前我那兒很窮,一部分家務活就落到了我這個大兒子身上,于是由我擔負家里挑水澆菜和清掃牛欄、豬圈這三件又臟又累的活。那時我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多么不容易。挑水澆菜只是累點,但是打掃牛欄、豬圈可真是臭得讓你無法忍受。每次打掃牛欄,我都要把褲管卷得高高的。一掃完,就趕忙跑出去,只見兩腿上爬滿了跳蚤。但我喜愛勞動,因為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勞動對家人是多么重要……”
聽完老師的話后,我們不再嫌棄學校分配的任務,反倒覺得光榮。
勞動開始了,老師和我們一起扛著水管走進了廁所,歌聲、笑聲夾雜著水聲一起從廁所里傳出來,大家很開心,我們也更加尊敬老師了。他有著良好的勞動習慣,他的言行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學在行動里。天長日久,我們漸漸養成較好的勞動習慣。這大概就是教師的人格魅力吧。
教師的行為是一種無聲的影響,其力量比有聲的說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要求教師首先要有良好的勞動習慣,才能收到讓學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同時,要樹立小學生中具有良好勞動習慣的典型,宣傳他們的事跡,熱情地予以表彰,讓榜樣帶動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4)力所能及,自己動手。在班上組織展開“我會干什么”“我有一雙巧手”“我能干”等專題討論。讓同學們找到自我勞動的價值,并懂得只有用智慧和雙手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間、收拾書包、整理學習用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會有真正的樂趣。還要求學生做到抽屜、桌面、書包干凈整潔,個人講究清潔衛生,并互相學習、相互監督,每天進行評議,評出好的添“紅星”。這樣一來,學生每天能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按課表準備好第二天的學習用具。
在孩子勞動過程中首先要抓好勞動的開端,先從孩子感興趣的勞動做起,讓孩子感受到參加勞動是生活的需要,并讓孩子在勞動中獲得成功感,慢慢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5)長期堅持,養成習慣英國教育家洛克把習慣當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根結底為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甚至一個人的幸福也往往歸結于自己的好習慣。”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它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因為認真嚴肅的勞動經常是艱苦的。”
因此,老師和家長都要付出辛勞的汗水,重視孩子良好勞動習慣的培養。
培養學生從小愛勞動的美德,讓他們養成愛勞動的習慣,視勞動為光榮,認識到愛勞動的人心靈是美的。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講過:“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命運。”毫無疑問,勞動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性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養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