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作文教學的趣味性指導
- 語文教學的趣味作文設計
- 潘玉峰 代旭編著
- 4862字
- 2021-05-28 16:04:22
隨著語文教改的深入,作文教學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一則因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二則因現代化社會言語交際的功能越加突出。
但長期以來,作文教學現狀卻令人堪憂。學生們談文色變,視之為洪水猛獸,惟恐避之不及,縱使為文,也是敷衍了事。寫出的文章要么空洞乏味,缺乏真情實感,要么千篇一律,缺乏生活體會。
造成此種狀況,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師導之無法,致使學生喪失興趣。
二是學生言之無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三是所擬文題太舊,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為了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打破這種難堪的局面,我力求改變作文教學的模式,從“生活”二字入手,從“興趣”一詞突破,嘗試把“生活、興趣、作文”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創設趣味作文教學的最佳情境,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作文教學的質量。
“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一切的藝術創造離不開生活。唯生活是藝術的不竭源泉,只要用心去體會,用慧眼去發現,用靈感去感悟,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葉吱都可以成為我們為文的最好的題材。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就為的是要寫出自己想說的話,此乃作文教學的本意。”
可見,作文的關鍵是要把生活與作文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逐步認識到:作文的過程實際就是對生活的再現過程,是對喜怒樂情感的表現過程。寫作既可以展示自己對美好未來的追求,也可以傾訴自我的心聲。明確了這層意思,學生對作文的畏懼感才會慢慢消除。
幾年的作文教學實踐,我緊扣“生活、興趣、作文”六個大字,一改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創設趣味作文教學的情境,努力讓學生輕松作文,愉快表達,自發創作。為此,我作了一些嘗試,并有了一定的收獲,我堅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下面我就自己的趣味作文教學,談幾點具體做法: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蘇聯心理學家認為:每一個句子,每一次談話之前,都是先產生語言動機,即“我為什么而說”。這一活動是從情緒的誘因和需要源泉而來的。只有當兒童自然地說話,由于內心的誘因而需要說話的時候,才能最有效地發展語言能力。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往往就忽視了誘因的設置,讓學生為文而文,硬著頭皮,搜腸刮肚地寫。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導致學生無話可說。
語言動機誘因的設置可以有很多種形式,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置身于一定的語言情境中,產生自主表達的欲望,真正激發學生的思維靈感,從而自然流利地進行表達。
例如:通過再現生活,喚起學生對往事的回憶;通過表演試驗等系列活動過程的展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并深刻體會其內心感受;通過故事圖畫等藝術形式,發揮學生的想象,為寫作積累豐富的材料,總之,誘因的設置始終不能離開生活。
(1)試驗作文 試驗是學生最感興趣的活動,在試驗中往往會有新的發現,對事物會有新的認識。利用試驗這一情境的創設,可以調動學生表達的積極性,巧設疑難可以誘發學生思維,激發表達的欲望,從而達到邊做邊寫的目的。
如有一次上作文課,我先在講臺上擺放了一個盛滿清水的試驗杯、一個雞蛋、一根筷子和一包食鹽。同學們見了覺得很奇怪。我于是請同學們猜:老師若把雞蛋放入清水中,你們會看到什么結果?說著,我把雞蛋沉入杯中,接著又不斷地在水中加食鹽,邊攪拌邊啟發:這下雞蛋又會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段時間,同學們驚奇地發現,沉入杯底的雞蛋慢慢地浮了起來。
實驗的目的是為了設置語言表達的誘機。通過實驗活動情境的創設,我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思考、發現、表達。如:試驗剛開始時,你們看到了什么?聽了老師的話,你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看到雞蛋浮起來,同學們又有什么反應?由于實驗剛剛進行,加上又有自己的親身體會,孩子們頃刻間覺得有很多的話可說,有許多話可寫。
教師因勢利導,所謂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描繪給別人聽,寫得越是詳細,越是具體生動,讀者的感受才越真切。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們不但不覺頭痛厭煩,相反有樂在其中之感。
(2)游戲作文 孩子們對過去經歷的事情往往不會有太深的記憶,縱使想寫也寫不生動,細致。比如《記一次有趣的課外活動》。孩子們可能會有話說但卻寫不好,原因在于缺乏觀察。對活動中人物的語言、動作、表情的記憶非常模糊。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作文教學時往往先通過幾個小游戲,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有一次,我請孩子們先做“擊鼓傳花”的游戲。游戲之后,我又提出新的要求:誰能剛才的過程說一說?由于事情剛剛發生,孩子們表達得比較清楚,到位,在這之上,我又進行詳細的指導,引導他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角度進行刻劃。孩子們說得津津有味,氣氛非常熱烈。話說清楚了,寫作就水到渠成了。
(3)小品作文 為了給孩子們的寫作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我有時通過一個小品或啞劇拉開作文教學的序幕。讓他們先看后寫,或邊看邊議,邊議邊指導,最后成文。又如,我在上課時給孩子們“說戲”,要求孩子們根據我提供的故事主干排戲。在這過程中,看誰接受得快,看誰理解得深,表演得好。
有一次我給孩子們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在回家的路上,小明把書包掛在嫩枝上,后拍起球來。方芳看到這情景,要和小明比試力氣,小明同意了。方芳取下掛在嫩枝上的書包,移到小有手腕上,也拍起球來,還沒數到五十下,小明已累得喊爹叫媽了。于是方芳教育小明要愛護綠化。小明接受了教育,決心做一個愛護綠化的好孩子。孩子們排練得非常認真,他們邊排邊想,漸漸進入了角色。
在組織表演評比時,孩子們看得十分認真仔細。一組同學表演結束之后,觀察的同學紛紛提出改進的意見,通過交流,大家加深了對故事的理解。之后,我趁熱打鐵,要求學生把這個短劇改成小故事,孩子們作文的積極性高漲,連平時不愛寫作的同學也寫得很流暢。做到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在這一次作文教學中,我一改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按照“實踐——討論——說文——指導——總結——作文”的步驟進行,力改作文教學動筆不動口,動筆不動身的死板現狀。提倡邊做邊說,先實踐再創造。
把作文與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古人云:“情動而辭發”。小學生的情感和情緒,既是他們作文的內驅力,也往往是作文的中心思想所在,通過表演,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讓學生以情作文,在作文中吐露自己的真情實感。變傳統作文教學中“要我說”而成為“我要說”。只有這樣,孩子們的作文才會有自己的思想、才會自己的個性。
發揮想象力,激發表達興趣
傳統作文教學往往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反復仿寫,壓抑興趣。這種作文不利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應該說寫作本身就是富于創造的一項工作,缺乏想象就像缺少一對會飛的翅膀,永遠不會有高質量的作品。針對少年獐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在作文教學中,我以童話故事為題或續故事為形式激發孩子們的想象。
“龜兔賽跑”是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我啟發孩子們想象龜免第二次、第三次賽跑的情景,并把它寫下來,作為新童話的續集出版。又如我在黑板上畫出一幅畫,畫面是一本黃色的、破舊不堪的古書。啟發孩子們想象這本古書的來歷、作用和由此書引起的爭斗。
孩子們便力求把自己以住的知識與畫面結合,編寫出了一個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因為自編自寫,加上彼此之間的相互啟發,這些故事寫得都極富有現代氣息。充分體現了孩子們敢想敢做的天性,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因為在作文中我能抓住孩子們的心理特征,并以此為切入口,所以孩子們樂于想,更愿意寫。
此外,我還把想象作為作文教學的一項常規進行專門訓練。看到一朵花,你會想到什么?看到一片白云,你又會想到什么?看到天邊的一抹晚霞,你又會想到什么……通過想象訓練,孩子們寫作的基本功得以提高,同是養成了見物思情,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素描人物形象,培養觀察能力
素描原是繪畫術語,指以單色線條描繪的畫,也是美術教學的一種方法,按照美術教學的經驗,要畫好人物或者環境,首先要通過對各個面部的素描來訓練造型基礎。
例如:要畫好臉,先要分別進行眼、耳、口、鼻、嘴和臉型的素描。要畫好人,先要分別進行手、腳、頭和身軀的素描。實際上,我常常通過片斷描寫,將寫作與生活聯系起來,其目的是幫助獐認識周圍世界,培養觀察、想象和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基本功。
由于素描這一形式很新穎,孩子們興趣很濃。對他們來說,就像觀看一場電影,一副漫畫,然后對其進行描述,這樣的作文簡直就是一件快事。
有一次,我請兩個小朋友演一幕短劇:小明、小紅同時到教室。小明不小心撞倒小紅,小紅破口大罵,小明也不相讓。兩人發生爭斗。之后我請就請孩子們就看到的事件進行快速報道,要求用詞準確,真實生動。
由于感受真切,孩子們的描述也很精彩。有時會從自己的家里端出一盆花,或者擺出一個工藝品,引導孩子們從形、色、質、藝幾個方面描寫。這樣的訓練,所占時間不多,但收效卻很大,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作文,在生活交往中作文,從而感覺到作文并不可怕,并不陌生,因而興趣大發。
設計鮮活命題,開拓學生思路
傳統的作文教學往往命題單一、死板,使人一見生畏,如《記一次有意義的活支》《記我的同學》……這樣的命題因不能激發學生從文興趣,不能調動學生表達欲望,從而使之產生拒絕抵制的情緒。在消極態度下,所寫的文章也就顯得非常的枯燥,看不出半點的靈性,讀不出半點新意。
為了增添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又不失實用性,我在作文與生活緊密結合的基礎上,力求命題的新穎。
(1)命題貼近生活 有一次我教學作文《推銷》,一開課,我準備了幾十條開頭不一、花色各異、不同價格質量的毛巾。擺放在黑板前。然后把自己打扮成商人的模樣,向學生推銷毛巾。學生覺得非常奇怪,我便因勢利導,這些毛巾是某廠的樣品,為了擴大銷售,廠家特向我們征集廣告詞。
孩子們覺得這是一件很富有挑戰意義的事情,便積極開動腦筋,紛紛寫出了自以為滿意的廣告詞。這時,我又請學生上臺扮演小商販,吆喝販賣,體驗生活。孩子們情緒高漲,我又引導他們試著以《街頭小販》為題寫一篇記敘文。
由于有了親身的體驗,孩子們寫作完成得很順利,最后,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推銷產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顧客對產品有不同的需求,請你們根據自己的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反映不同顧客的各種需求。然后以消費者的身份向該廠的廠長寫一封信,陳述自己的想法。
這樣,我以“毛巾”為題材,設計了三種不同的文體,一是廣告詞,二是記敘文,三是書信。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興趣,選擇不同的文體進行寫作,整個教學過程洋溢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學生的思路大為開闊。
(2)講求實用性 葉老曾經說過:作文教學的成效如何,要看學生離開學校以后,是否能從生活中建立起他們的意識。并能寫出足能表達他們意識的文章。
葉老所指的“意識”實則是作文要有明確的目的,揭示本次作文的實用意義,你們即將告別親愛的母校,離開朝夕相外的同學老師,一定感到依依不舍,為了給母校留下一個永久性的紀念,建議每個同學選一張自己的照片,并為照片寫一份說明,然后裝訂成冊,好不好?學生們充分認識到這次和文的不尋常。寫起文章來全身心投入,文章自然也就寫得很出色。
(3)命題切忌空泛性 學和害怕作文,很重要的一點是無從下筆,有時是無話可說,但有時卻是無從說起。因此命題切忌空泛,如《慶祝“六一”兒童節》《記一次運動會》,這樣的命題太大,太空,太遠邊際。
那么在實際作文教學中,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試著以他們的思維去設想。我們就會發現大題小作,寬題變窄會更愛學生的歡迎。
轉變教學觀念,打破傳統模式
多年的實踐,我逐步認識到,改革作文教學,關鍵要從觀念上入手。傳統的作文教學,一味強調言之有序,往往要求學生在文章的結構的詞語上下功夫,而不去注意學生有沒有豐富的生活體會,年以就出現我這樣的局面。學生無話可說卻要硬寫,硬寫不出,教師不啟發,包括提綱,提供詞語。
這種啟發實際是口授,是你照我的意思寫,于是高考,中考就出現了令人難堪的局面。千人一面,如出一轍。長此下去,即束縛了學生的語言的發展,也桎梏了思維的發展和個性的成長。
現階段,各乎教育都提出要創新,要培養創新型人才,我想首先就是思想上要解放,表現在作文中就是鼓勵學生我手寫我思,我手寫我想。達到“言為心聲”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