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作文教學中的觀察能力
- 語文教學的趣味作文設計
- 潘玉峰 代旭編著
- 2412字
- 2021-05-28 16:04:22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要反映客觀事物,必須了解與認識客觀事物。觀察是這種認識的基礎。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指導觀察活動,調控學生的觀察行為,達到儲備作文材料,培養觀察事物能力的目的。
知趣同步,確定目標
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紛繁復雜的,一些事物也許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但在觀察活動中,教師若能根據學生已有的心理狀態,想方設法,使知與趣有機地結合起來,仍能激起學生的觀察欲望,推動學生的觀察指向并達成目標。
(1)知趣同步,選擇目標 觀察目標的趣味性和學生的觀察欲望緊密相連,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以知趣同步的標準,認真選擇、確定觀察目標。
①新奇性觀察 新奇的觀察目標往往能引起學生的觀察欲望,感知得較深。只要我們多花一點功夫,多動一點腦筋,就能創造目標的新奇之處。例如:根據“家鄉的變化”這個要求,老師組織學生先觀看七十年代、八十年代這兩個時期家鄉街道的照片,再實際觀察家鄉的街道。學生紛紛站在老照片的拍攝地點四面張望,驚嘆家鄉的巨大變化。由于街道變化顯著,視覺沖突明顯,學生的觀察好奇心強,所以觀察得非常仔細,作文中用前后對比的形式具體描繪出改革開放的成就。
②活動性觀察活動著的觀察目標往往能展現多種情態,更能吸引學生。在選擇目標時,老師要盡量選擇動態條件下的觀察目標。例如:進行場面描寫,我們不要僅僅為完成訓練任務而直接調用學生已有表象,而要組織一次小小活動(如:課堂上組織一次扳手勁比賽),強化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觀察比賽場面、經過,重點觀察主要人物(競賽選手)和主要活動(扳手勁比賽的相持階段),體會競賽中思想感情變化,習作的效果不言而喻。
(2)以趣引路,導向目標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觀察欲望可以受到老師的調節。在老師的激發與學生自我需求緊密相連時,愿望就能迸發出強烈的內驅火花,激起觀察的欲望。
①利用情感激發觀察欲望 情感是寫作的動力,好的文章萌于情感的內核。兒童的觀察欲望被情感激起,就會把觀察當作一件無與倫比的樂事而欲罷不能。
有這樣一個實例:作文課前,老師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一起學習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時間,這期間我們朝夕相處、親密無間。近來我有一個愿望,而且越來越強烈……(學生:老師,你說呀!)我想去你們家玩(利用情感因素)。可怎么找到你的家呢……你回家的路怎么走路上有哪些明顯的建筑你家房子有什么特征周圍有什么標志今天回去好好看一看(布置觀察任務),以《老師,你這么尋找我的家》寫一段話。可不能亂寫一氣,否則老師會走丟的(再次利用情感因素)。”這番話巧妙地運用了情感因素,激發了學生的觀察欲望。
②利用社會宣傳增強目標引力 研究兒童的心理,留心兒童的生活,不難發現,他們都有顆好奇心。教師可以利用這種心理,在觀察前宣傳觀察目標的價值、意義,刺激學生的觀察愿望。
例如:參觀某工廠之前,對該廠的經濟效益、產品質量、產品銷路、榮譽等進行宣傳,激發學生的觀察欲望,再設疑。這工廠是什么樣子的?產品是怎樣加工出來的?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好的效益呢?使學生的注意力被觀察目標吸引,從而達到較好的觀察效果。
強化調控,綜合感知
觀察是一種受思維影響的比較有系統的、主動的、有意識的知覺活動。在觀察過程中,教師通過目標的有效剖析、變化活動,調動學生積極穩定的觀察行為,達到觀察的效果。
(1)多種感官,立體感知 觀察只有積極啟動眼、耳、口、鼻等感官,才能攝取各種具有特殊感知和表現力的表象。觀察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多種感官組合起來,進行立體感知,占有更多的作文素材。
例如:寫一種水果,教師組織學生觀察蘋果,預先要求學生每人帶一個蘋果。在觀察中,先用眼看一看,接著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然后剖開來看一看、嘗一嘗。通過“趣味性”的引導,蘋果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在形、色、香、味等方面獲得了立體感知。
(2)環環相扣,深化感知 任何事物都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學生要獲得比較清晰的認識,教師必須在言語導向和實物展示等相輔相成的觀察指導中扣緊各個環節,不斷地創設情境和提出問題,使學生津津有味、有始有終地觀察下去。
例如組織學生觀察校園,在老師啟發幫助下,學生先抓住整體進行觀察(我們的校園怎么樣);然后把事物分解成各個部分,抓住特征觀察(校園可以劃分為幾部分每部分景物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功能);最后得出總的印象,歸納出事物特點(美麗的校園,孩子的樂園)。
(3)輔以想象,拓展感知 為了讓學生全面地獲得目標的感性認識,可以根據以往的觀察經驗,對目標進行超時空想象,達到觀察深刻的目的。
例如:寫《記一次升國旗儀式》,升旗儀式是每個學生都親身經歷過的,學生僅僅仔細觀察了升國旗的莊嚴場面是不夠的,還要要求學生在觀察的同時展開合理的聯想,想象出不同時空的升國旗儀式,體會出不同時空升旗時自己的感受,這樣學生就獲得了與升國旗相吻合的一系列深刻的感性認識。
及時反饋,調整感知
觀察的目標存在于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學生很容易被某些無關特征吸引。觀察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對事物的屬性進行鑒別、引導,使觀察的主體與背景分化,特征與表象分離,精華和糟粕分裂,使學生知得更深、更廣、更準。
例如:作文《我的爸爸》,學生對父親特征把握就會有差異:首先,爸爸愛抽煙,愛穿西服;其次,爸爸很壞,愛打人、罵人(雖然也關心我,但經常批評我成績不好);最后,爸爸非常愛我、關心我(雖然我經常因為成績不好挨批評,但我感受到了他的愛)。
顯然,第一點是對父親的表面特征的感知,知父甚淺;第二點是對父親特征的錯誤感知,不是本質特征;第三點才是父親的本質特征。通過及時反饋,啟發觀察,對比區分,學生對父親特征的觀察準確性提高了,作文也充滿了活力,同時為下一次觀察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總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觀察指導,老師必須以孩子的眼光“蹲”下來看世界,及時引導,適時調控,這樣學生眼里的將是一個充滿歡樂的小世界,老師才是深受他們的“大導游”,他們的作文中才充滿了享受世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