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設計
- 醫臨宋時
- 楊黛
- 2057字
- 2013-07-28 14:31:28
蘇桐卻絲毫不以為意,她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實際上,不管那什么趙子恒在做什么,就算他沒忘了薛敏,怕也不會費心思討好她,就薛敏那容貌姿色,恐怕還遠遠達不到讓一個貴公子著迷的地步。
現在薛敏收到的那些小東西,都是蘇桐托付西溪鎮那位假道士幫忙送的,至于小王爺的書信字跡,更是簡單,就薛敏肚子里那點兒墨水,哪里能分辨的出真假?
且所有的書信都不曾署名,最多寫上‘知名不具’四個字,薛姑娘自己猜測是小王爺送的,便是哪一天事情敗露,包括劉氏在內,大約也只會以為是自己誤會了,無論如何想不到身在外地的蘇桐身上。
劉氏和她的寶貝女兒,如今正做榮華富貴的美夢,便是那薛天南,雖然心里頭對讓妹子做別人的妾,有那么點兒膈應,可只要一想到和王府扯上關系之后他能得到的好處,面子似乎也沒那般重要了。
說到底,薛天南還是眼皮子太淺,人也不夠聰明,讀書讀的腦袋僵硬,他根本不明白,真正清清白白的好名聲對一個讀書人有多重要。
劉氏母子,母女三人,越發的張揚。蘇桐更是火上澆油地助長她的氣焰。
至于蘇文成,反而沒太多的精力去關注劉氏幾人的情況了。
現在如皋縣的情況,可算得上暗潮洶涌,因著前幾日雪下得大,大堰工地上出了事,坍塌了一大片,還有兩個人受了傷,幸好當時已經停了工,鬧出的亂子并不大,但是聯系到前幾個月死難的民工,可以說所有人都緊張起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流言傳出,說是上面要追究責任,那些支持修堰的官員們很有可能要倒霉。
一開始只是一小部分人有各種各樣的顧慮,并不算嚴重,但還是鬧得人心惶惶。
蘇文成到不大擔心自己被追究責任什么的,任誰都看得出來,這是純粹的天災,并非人禍,換了任何一位官員在此,也擋不住洶涌的海浪。
他只是有些擔心,朝廷會因此放棄大堰的修建,不說大家做了這么多的準備,已經消耗掉的,價值高昂的物資,還有那么多條人命,只為了將來,為了如皋縣的子孫后代們別年年為此所苦,大堰就非修不可。
大雪一日不肯停歇。周知縣相當擔憂,日日到工地上巡視,蘇文成自然也要跟隨,連胡令儀都好幾日住在衙門里,沒有回家。
蘇桐在家里給蘇文成做了各種擋雪的蓑衣,里面內襯是防風的皮子,保暖效果很好,也不像其它蓑衣那么四下里漏風,冰冷的厲害,又給做了一雙高腰防滑的皮靴,讓他走在雪地上,不至于摔倒。
所謂防滑的皮鞋,也很簡單,不過是在鞋底上釘了幾顆小鐵釘,增加些摩擦,鞋子上墜上細細的鐵鏈,但是很有用,蘇文成剛一穿出來,所有需要外出工作的衙門里的成員,一個個全都跟著學。
一群戴著斗笠,披著蓑衣,腳下踩著鐵鏈的官員和衙役,四處巡視,除了巡視大堰之外,也關注那些被大雪壓壞了房子的農戶。
蘇桐的心里有數,她知道最起碼大堰會繼續修下去,可她真沒想到,原來過程是如此艱難,她一個女子,也不能多做什么,想了想,和張氏,顧氏商量了一下,聯絡如皋縣乃至于泰州的貴婦人們,一起捐錢捐物,開設粥棚,購買藥品,好歹讓如皋縣的老百姓凍死,餓死,病死的少上幾個,她們也就功德無量了。
這些女人們都很清閑,如今有個事兒做,到也不差,竟是比蘇桐還上心。
官府自然也救濟,宋朝面對各種大大小小的災難,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朝廷分派的救災物資少不了。
但老百姓那么多,朝廷能提供的援助畢竟少,有這群閑著沒事干的女人們出面救災,總是好事一樁。
一時間,整個如皋縣,粥棚越來越多,分布范圍也越來越廣,但是除了以官府的名義做的,其他人都很有分寸,每家每戶,只施粥米二十鍋,再多便不加了,畢竟不好讓人懷疑收買人心,雖然法不責眾,參與的人數比較多,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過多計較,但蘇桐一開始還是和張氏他們商量著,做了這樣的決定。
“二十鍋也差不多了,朝廷有救災措施,聽說過一陣子會雇傭流民和災民做工,管吃管住,只要干活就有飯吃,我們雖然好心,也不能養成他們吃白食的習慣,再說,咱們一日只施粥米二十鍋,別人也能恨輕松的效仿,若是再多了,對咱們是負擔,別人也不會愿意跟著做。”
張氏也是聰明人,自是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果然,她們幾個女人一起帶頭作用,整個如皋縣的貴婦人們紛紛效仿。
雖然如皋縣救災的工作進行的很順利,可信息傳回西溪鎮的時候,卻明顯走了樣兒,昨天剛有小道消息說,官家大怒,要把所有涉及到大堰修建的人都下獄,今天就說,那位閣老,那位相公氣得拍桌子,怒叱如皋縣的縣令和一干政府工作人員。
周知縣和蘇文成這群人忙著救災,且流言又不是在如皋縣,而是在西溪鎮,他們一時半會兒的到沒有注意。
而西溪鎮大部分人都當個樂子聽,誰也沒當回事兒,有腦子的自然知道此傳言不實,沒腦子的,也不關心隔壁縣城的亂子,反正他們西溪還是風平浪靜的。
唯有劉氏,聽到消息嚇了一大跳,連忙送了信追問,信自然是落到蘇桐的手里,蘇文成忙的連家的不回,她就索性把回信的工作也接手。
反正蘇文成的字,蘇桐還是能仿造的出,雖說多了柔美,少了硬朗,但大體還是不差的,至少除了那些筆跡鑒定專家,一般人認不出來,劉氏根本不認字,無論是讓她兒子讀信,還是出去找人讀,關注的肯定都是內容,而不是寫信的人。
蘇桐在信里也沒有把自家父親的情況描述的有多么危急,但話里話外,都流露出一種強撐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