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川,在很多傳統節日都會做籺這種食物祭神祭祖。
籺的直徑一般是小孩子拳頭大小,扁圓形狀,米粉皮包著各種餡。
做籺大多數時候是用糯米粉,有時混少量粘米粉。
在糯米粉中混入田艾粉充分攪勻,做出的就是田艾籺。
用模板打印出壽桃形狀或者用手捏出壽桃形狀則是壽桃籺。
壽桃籺我們一般不混入田艾粉,往糯米粉里添加極少量紅色素,充分混合得到粉色的皮,在尖端再涂一點紅色素,這是最標準的做法。
壽桃籺一般是在做壽或者婚慶的時候做。田艾籺則不怎么拘謹,基本傳統節日都可以做。
做田艾籺的關鍵就在于田艾粉,以前我們都是春冬下田摘田艾,然后在有樁的家庭搗碎,經過系列處理得到田艾粉,現在則可以在市集上購買曬干的田艾。
做籺無論是用常規的糯米皮,還是田艾糯米皮,里面塞什么餡沒有什么限制。我們最喜歡的就是花生碎和蘿卜干碎混合餡。
這里說的蘿卜干是我們那里特有的蘿卜干,看起來是深褐色的,很有味的腌制食品。
做籺最簡單粗糙的餡就是白砂糖餡,還有常見的椰子絲白糖餡。有些家庭可能會放點蔬菜肉進去,我們則不會。
籺包好了,就會放在某些葉子上,然后再裝進蒸籠里放入鍋里蒸熟。
一般說來我們不會用包粽子的箬葉,因為要去店里花錢買才有。我們村子里就有一些樹木的葉子大小比較適合用來放籺的,自己動手摘就好。
除了籺,還有端午才做的粽子和過年才做的年糕。
在城市里,粽子是常見的早餐,但和我們端午做的差距還是有些大。
我們做粽子時,無論是選米還是餡都是精心挑選的。最常用的餡就是五花肉花生米餡,充分填入這種餡,再充分煮熟的粽子,顏色有光澤,香味和油水四溢。
我們包粽子的手法也有幾種花樣,非常大的長方形是為枕頭粽,大家平時見得最多的是等邊四角粽,還有一種長錐形的錐形粽。
做錐形粽,包裹的細線會從餡里穿過,從錐尖出來。把八個錐形粽放在一起,把從錐尖出來的線捆一起就得到一捆粽子,提著去祭神,非常方便。
至于年糕,是做起來最為費神的食物了。
步驟其實很簡單,糯米粉里添加水和堿水充分攪勻,然后裝進圓形的容器里,放進鍋里蒸。
但是由于這么大塊東西,要充分蒸熟是要很久的。所以基本上要蒸上半天,不時就要開鍋往里面添加水,如果是用柴火就一直加柴,總之經常在火堆邊,一身汗。
蒸好之后,取出來,翻轉,讓它自行冷卻。一開始整塊年糕基本是白里透黃,慢慢地就開始變黃色,變黃褐色。
根據我媽的說法,顏色太淺說明堿水加少了,顏色太深則是加多了,兩種的口味都不夠好。
年糕充分冷卻后,想要吃的時候就用刀子切除一大塊,再切小塊弄熟吃。可以煮、炒、煎炸,反正隨便你弄。
年糕比較硬,如果是用炒或者煎炸的辦法,最好是稍微加點水軟化,否則不知道要整多久。
我們那邊的流行吃法是煎炸,這樣比較香,弄熟后上面灑點白砂糖,口味更佳。但是這樣的做法的年糕偏油膩,最好是配上一壺茶,吃完一塊喝兩口茶,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