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國門悄然開啟(1)
- 破天荒
- 何建明
- 5569字
- 2013-08-03 03:32:11
這一年的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召開。鄧小平主持會議并致開幕詞,他第一次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概念,提出了要建設一支宏大的又紅又專的科學技術隊伍為國家的四個現代化服務的號召,使中國知識界沉浸在歡呼“科學的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慶心情之中。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擁抱這個春天吧!”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這樣歡呼道。
這一年這一月的26日。那天北京的天氣還帶著幾分寒意,然而春天的氣息已經悄悄在樹枝梢頭舒眉展目,那沉睡了一冬的綠芽正頑強地向外伸出鮮嫩的生命和美麗的顏色。
這一天下午3時許,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的華燈齊亮,格外燦爛。
3時30分。中國共產黨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與中國共產黨副主席葉劍英元帥并排進入大廳,他們的身后依次是李先念、汪東興和政治局委員、國務院領導聶榮臻、烏蘭夫、王震、耿飚、谷牧、倪志福、余秋里、吳德、陳錫聯、方毅、張廷發、康世恩、陳慕華、陳永貴等。
之前幾分鐘坐等在大廳內的秦文彩與石油部的幾位同事,見中央領導入場,連忙起身鼓掌。秦文彩還看到了他比較熟悉的國家計委的顧明、段云副主任和經委的袁寶華,國防工辦的洪學智將軍也來了。如此陣營,說明中國的最高層將要醞釀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秦文彩的內心一陣激動,全身暖流頓時涌動。作為一名石油戰線的老兵、共和國首次出訪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國石油公司代表團”副團長兼秘書長的他,秦文彩的意識里閃出一個強烈的意愿:自己將要見證中國即將誕生的一個偉大事件……
要知道,1978年時的中國人眼里,美帝國主義代表的仍然是世界上最“可惡的敵人”!紅色中國現在竟然與這“可惡的敵人”開始接觸并進行某種交流--與其說交流還不如說“交易”。對,交易!與帝國主義做交易,就意味著是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背叛!那個時候在一般中國人眼里和意識中,就是這個樣。現在,秦文彩已經邁出了“背叛”的第一步,下一步將如何走,決策權由中央最高層來確定。
秦文彩和石油部的人故此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今天這個會,因為只有出席今天這個會的人才能決定中國下一步如何與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打交道的方向。
“石油部的同志都到了?”主持人華國鋒在詢問。
康世恩立即將目光投向秦文彩他們就座的位置,然后回答說:“都到了。”
“好。現在開會吧。”華國鋒將頭轉向左右的葉劍英元帥和李先念,以征求的目光詢問兩位與他一起決策粉碎“四人幫”的革命元老。
葉帥和先念同志幾乎看不到任何表情地點了點頭。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有一個重要問題請政治局、國務院同志討論一下。”華國鋒說完這話,便把石油部前幾天向中央提交的報告上的相關建議講了一遍,然后說,“這個問題不涉及主權問題,原則上可以定下來,可以下決心搞。”接著,華國鋒把目光投向了石油部的幾位負責人,說:“先請石油部的同志談談‘中國石油公司代表團’訪美的情況,然后我們討論研究下一步的對策。”
秦文彩和其他幾位石油人頓時個個直起身板,振作精神。他們心里都明白:今天,他們說是來匯報訪美情況,倒不如說是代表百萬中國石油人來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新的戰斗號令!這一刻,秦文彩的目光不由自主地瞟了一眼坐在身邊的剛剛在全國五屆人大會議上新任命的部長宋振明……他們是老戰友了,都是1952年響應毛澤東號召全體轉業到石油戰線的人民解放軍第57師的“石油師”人。宋振明部長比秦文彩小一歲,集體轉業時秦文彩是57師政治部保衛科長,宋是三團代政委。
秦文彩的目光繼續移動--年輕部長的旁邊是石油部常務副部長孫敬文,他的資歷比秦文彩和宋振明都要老,人家是老紅軍出身。再往前移,坐在孫敬文身邊的是李人俊,同樣是位“老石油”,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石油部副部長、現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石油部這天參加會議的還有閔豫、李天相,兩位都是發現大慶等油田的重要功臣,他們與秦文彩一樣,此次會議后不久,都當了石油部副部長。
為了參加此次匯報會,石油部的同志做了充分準備。一個月前,身為訪美的“中國石油公司代表團”副團長兼秘書長的秦文彩最先做具體工作。匯報的第一稿是他在原北京石油學院南樓里完成的,后來他把李天相找來一起修改。“你是大學生,我在部隊和玉門油田掃盲班喝的那點墨水,怕完不成中央交代的任務,你幫個忙吧!”秦文彩對老同事、好友李天相說。李天相接過匯報初稿,便稱:“已經很好了嘛!”再“很好”也得認真啊,石油部上上下下都知道,此時向中央領導同志的匯報,涉及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方向,乃至今后整個中國工業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所以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康世恩的直接指示與領導。最高拍板定稿的仍然是康世恩。
這一天,石油部人從走進人民大會堂的那一刻起,就感到特別的激動和神圣,只是他們內心有一點點遺憾--
“鄧小平同志怎么沒來?”有人在秦文彩耳邊輕語。
“他在那邊主持科學大會,忙不過來。”有人同樣用耳語這樣回答。
之后--那是底下人認為的,鄧小平沒有出席今天的會議還有更復雜的“內因”:復出后的鄧小平,在1977年分管的教育、軍隊、科技等方面干得熱氣騰騰、生機勃勃,顯現一派撥亂反正和全面走向正軌的氣象。顯然,經濟戰線的同志一再要求鄧小平同志回到全面領導黨的中心工作--黨的十一大確定的經濟為中心的建設四個現代化總目標、總任務上來的呼聲日益高漲。而以余秋里為主任的計委越來越感到,全國的經濟工作尤其是工業工作要適應黨的中心工作的快速而穩健的發展,必須重新認識1975年在鄧小平親自主持下國家計委搞的《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即“工業二十條”。在“四人幫”一手策劃的整倒鄧小平的所謂“右傾翻案風”中,這“工業二十條”曾被列入了“批鄧”的“三株毒草”之一而沒有得到貫徹落實。為“工業二十條”平反,看起來似乎比宣布“文革”的結束和對毛澤東功績的評價要簡單得多,但是,隨著1977年以鄧小平為首的一批老同志的復出,誰來主導國家的經濟建設工作,成了當時中國最高領導層中悄然形成的一場激烈斗爭……而作為從事工業工作的秦文彩等人,對鄧小平復出后所講的下面這段話特別在意:“學習先進,才有可能趕超先進……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見《鄧小平文選》第二卷91頁)
小平同志的話,意味著中國的改革將向對外開放大踏步邁進。中國的石油人早已期待這一天了。
“開始吧。”華國鋒在開場白后,專門作了說明,說關于石油代表團訪美的報告提前已經送各位中央負責人了,大家已經都看過,今天主要是聽取石油部的同志正式匯報,并就對外合作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然后他的目光再次投向石油部的人。
“敬文同志……”石油部長宋振明趕緊向孫敬文使了一下眼色。
“好,現在我代表石油部和李人俊同志,向中央和國務院就‘中國石油公司代表團’訪美情況作如下匯報。”個子高挑、臉龐瘦削的孫敬文開始念著預先準備好的匯報稿:
“經國務院批準,我們石油代表團19人,應美國能源部長施萊辛格的邀請,以石油公司的名義,到美國考察了25天。從今年1月5日到31日,在美看了9個油氣田,4個科研單位,3個油廠,2家工程設計承包公司,10個制造廠和4條鉆井船。回國途中,順便在日本考察了12天,看了造船廠、施工機械制造廠和煉油化工廠。這次考察中,我們遵照華主席關于創建十來個‘大慶油田’的指示,本著‘洋為中用’的方針,對美國油氣田的勘探開發技術進行了比較廣泛的了解,著重研究從美國可以借鑒些什么,才能夠有利于加快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現將看到的一些情況報告如下:一是美國石油工業有120年的歷史。在陸地和海上共鉆了246萬口井……”
“我們中國鉆了多少口井?”華國鋒突然打斷孫敬文的匯報,問。
“大約4萬多口。”孫敬文脫稿回答。
華國鋒問:“從什么時候算起呢?”
康世恩回答:“應該是從解放后的1952年和1953年算起。之前,舊中國時也有一些油井,如延長油田和玉門油田的早期開發,但勘探量都比較少。我們現在說的4萬多口油井,指的都是我們自己打的井。”
“美國去年生產原油46億噸,還生產了天然氣55億立方米。現有50多萬口井,平均每口井日產原油兩噸半……”秦文彩注意到康世恩事先向他布置的任務--隨時準備為孫敬文同志作補充,看來確實太重要了。匯報剛剛開始,中央領導不時打斷孫敬文,非常隨意地插問。
李先念說:“他們美國人現在走下坡路了,單井日產才兩噸半。”
孫敬文說:“他們算的賬是,一口井一天產3桶油也是有利可圖的。”
這時,李先念抬起右手,指了指石油部秦文彩他們一排人,說:“現在我們石油部的人,對一口井日產30噸到50噸都不高興,一要就是3000噸!”
康世恩連忙自謙地接過話:“美國人這些年在找大油田的同時,也從來不放過中小油田。”
李先念的話音高了一個分貝:“他們的做法是出油就要,我對這條感興趣!”
耿飚立即接過話:“這條非常對。”
康世恩說:“我們要在這方面加強戰略調整……”
石油部的人都將脖子豎得直直的。這時的秦文彩更是越發緊張和興奮,緊張的是匯報會正如康世恩所說的“領導們隨時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必須“準確、及時地回答出來”;興奮的是整個匯報會開得氣氛非常熱烈--哪個中央領導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提出疑問和隨時插話。
但秦文彩發現,作為事先準備充當孫敬文“預備隊員”的他,其實沒有多少事,因為所有中央領導提出的問題,康世恩副總理基本上代勞了。
秦文彩再次暗暗敬佩康世恩。
第一次認識康世恩這位新中國石油事業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是什么時候?秦文彩的腦子開起了“小差”地想著……噢,對了,應該是1956年和1957年?不不,應當從1952年,1952年的“八一”那天算起吧!是是,秦文彩心里點頭道:應該是從這一天起他就“認識”了康世恩--雖然在那天由師長張復振主持閱兵儀式、師政委張文彬宣讀成立“石油師”的全師大會上,他秦文彩沒有看到康世恩的身影,但正是這個搞石油的康世恩,從此徹底地改變了57師全體官兵和他秦文彩的命運--
為了完成年產350萬噸天然石油的偉大計劃,在5年內需要增加老的黨員干部(自區委級至部委級)300余人作為領導骨干,其次需要技術干部2250人,管理干部640人,技術工人8500人,普通工人4000人,共需增加職工約15690人,這樣大批的干部和工人的來源,在西北是有很大困難的……至于技術工人的培養和老黨員干部的來源,我們擬請軍委在整編部隊時,一次撥給一個建制師,加以訓練改編為工業建設大軍,戰士可以培養為技術工人,部隊干部可作為領導骨干。這樣可基本上解決問題,使石油工業能較迅速順利地發展起來……
這是時任燃料工業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長康世恩,于1952年3月25日寫給朱德總司令的信。這封信的內容,秦文彩幾乎可以一字不漏地將它背出來。57師全體官兵和他秦文彩,同樣還能一字不漏地背得出下面這份由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在同一年中簽發的命令--
……
我們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從創建之日起,就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本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英勇奮斗,艱苦奮斗。今天,我們人民解放軍,將在已有的勝利基礎上,站在國防的最前線,經濟建設最前線,協同全國人民,為獨立、自由、繁榮、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
為此目的,除各特種兵和大部分陸軍,應繼續加強正規化、現代化的訓練,警惕地站在自己的戰斗崗位,保衛祖國國防外,我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一師的改編計劃,將光榮的祖國經濟建設任務賦予你們。你們過去曾經久經鍛煉,是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戰斗隊,我相信你們將在生產建設的戰線上,成為有熟練技術的建設突擊隊。你們將以英雄的榜樣,為全國人民的,也就是你們自己的,未來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戰線上奮斗,并取得輝煌的勝利。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保衛祖國。
此令
主席毛澤東
1952年2月
秦文彩內心深感慶幸,他慶幸因為這個康世恩,所以他日后才有機會能夠成為一名新中國的石油人,而且正是因為當了石油人的緣故,秦文彩的一生中才有了那么多出彩之處--
參加新中國第一個開發建設的玉門油田,從一名部隊保衛科長,成為能夠帶領石油勘探隊伍的專業管理干部和鉆井專家。這得感謝最初手把手教他的兩位工程師彭佐猷和蔣麟湘,是他們使他成為當時玉門油田上出了名的“處長學生”。秦文彩的光榮歷史從此被記錄在新中國的石油史上:1953年,他蹲點時的所在鉆井隊在石油溝27井上創造了日進尺13843米的全國紀錄。1955年,秦文彩因為一篇總結鉆探管理的文章,引起了陳云同志的關注,專門將秦文彩叫到西安人民大廈與他“切磋”經濟管理問題;幾乎在同一時間段里,秦文彩摸索和總結出的“支部建在鉆井隊上”的經驗,更是引起了一位新到任的石油部長的重視并使這一經驗推廣到全石油系統,成為幾十年來新中國石油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法寶之一……
……
“照你們的說法,科研人員的數量是問題,我看質量也是個問題。”這是李先念的問話。
“是的,我們的地質研究分成三部分:石化部、地質總局、科學院。大家對具體油田有興趣,對基礎工作卻不太注意。向中央建議:開個會,分個工。”這是李人俊在回答。
“地質總局主要做戰略偵察,石油部搞開發,這樣分工可以好一點。”康世恩說話了。
“石油部光搞開發不行,還要搞勘探!”突然,一個異常洪亮和熟悉的聲音,一下將秦文彩的思緒拉回到了人民大會堂--他不由得抬頭,目光正好與這個說話的人的目光撞在了一起:對,是余部長,余秋里部長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