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銀行票據分析 (2)
- 貨幣論(全兩冊)
- (英)凱恩斯
- 3859字
- 2013-08-03 03:16:00
尤其是在英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銀行體系可能并非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開發投資技術5從而有效地利用現金賬戶。組織嚴密的大公司傾向于通過透支和暫時的資金余額,以賬單或者債務的形式投資于貨幣市場,從而將其現金賬戶(加上存款余額并減去透支額)的平均數保持在零或者一個非常低的數額。如果按照協議為補償銀行服務而保留的最低余額被扣除,大公司的平均現金賬戶只占了通過賬戶開立的支票額度很小的比例。但是越來越多的個人用戶也開始使用透支這一工具。
讀者們一定要注意,出現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資產部分里的,不是客戶使用過的透支總數,而是未被使用的透支總數。未曾使用過的透支總數(目前)并不會出現在銀行的收益損益表中,并且與現金賬戶相對應;因此正是現金賬戶和未被使用的透支的總和構成了現金工具。確切地說,未被使用的透支——代表了銀行的債務——應該按照人們認可的做法都出現在賬戶的貸方和借方中。但是目前并非如此,因此未被使用的透支工具中包含了銀行票據,并且銀行票據變得越來越重要,而我們對此并沒有絕對總額或者在不同時間內總額上下波動的任何統計性記錄。
因此,現金——與貨幣的價值理論相對應的真正意義上的現金——并不與公開發行了的銀行票據相一致。后者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非貨幣(比如說短期國庫券)組成的,即儲備存款;可是在另一方面銀行票據并不包括完全意義上的現金工具,即并未使用的透支工具。只要儲備賬戶和未被使用的透支額度在總存款中的比例保持相對穩定,公布了的銀行票據總額足以成為可利用現金總額的一個指數。但是,如我們下文中看到的一樣,如果二者的比例經受劇烈波動的話,我們就會因為把銀行票據等同于現金而產生嚴重的誤解,并且事實上人們已經產生了這種誤解。
4.存款規模與交易規模的關系
我們已經知道了人們持有現金存款(不管是收入存款還是商業存款)都是為了支付費用——這與儲蓄存款是不同的,人們是為了別的目的而持有儲蓄存款的。因此,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現金存款的數量同使用它們而進行支付的費用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我們會在第二卷中通過數據分析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是對該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也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來看收入存款。我們可以很容易地弄清各項費用的額度。因為整個社會的總支出,等于構成了用于支付費用的總貨幣收入減去(加上)收入存款增加(減少)的額度6。一般來說,收入存款的年營業額等于年薪水額加上年工資額加上年租金利息以及年營業收益;或者,也可以說是年生產要素收益。因此,如果當前的產出不僅包括了以交換(包括服務在內)為目的而新近創造的所有商品,還包括了通過使用固定消費資本(例如,房子)7而獲得的收入,那么貨幣收入總額會隨著當前產出的貨幣成本而波動。
那么,整個社會的年貨幣收入總額與收入存款總額之間又存在什么關系呢?收入存款在年貨幣收入總額中占有一個差不多穩定的比例。我們把這一比例稱作k1,把它的倒數稱作V1。
通常來說,我們總會認為一個經濟社會的k1平均值每年都會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數額。可是,雖然我們的收入每天都在增長,但如果不能做到每天都獲得收入并支付費用,而是每隔一段時間才能獲得收入用來應對開支的話,k1平均值的穩定性還是會伴有巨大的周期性波動。比如說工薪階層:工薪階層的工資收入都是按周支付的,那么k1在一周中每一天的值都是不一樣的,雖然每周的平均值會保持穩定。再看中產階級:中產階級的薪水都是按季度發放的,那么k1會在季度末的薪水發放日達到最大值,并且在下一個薪水發放日之前都會呈現一個不斷下降的趨勢。不過,我們會從農場經營者身上發現k1值最劇烈的周期性波動。例如,在印度,不同地區對現金需求的周期性波動非常明顯,這幾乎成了一個屢見不鮮的情況。如果一個社會包括了按周獲得收入的工薪階層、每季度進行薪水結算的中產階級和農場經營者,我們會明顯地看到k1的整體值(請讀者注意,我們還包括了紙幣以及以收入存款為代表的銀行票據)會呈現一個非常復雜的年波動曲線——存在多個最高點和最低點——不過其年平均值還是相對穩定的。
并且,k1的平均值不僅依賴取得收入日期之間的平均時間間隔,還依賴整個社會的支付費用習慣——是與消費同步進行的,還是在消費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支付費用,即消費者是每日結算賬單,還是在發薪日之后的一段時間內集中支付賬單。如果某些數額巨大的費用支付都是集中在某些季節中的話,我們就會看到k1值曲線上的季節性下降趨勢。比如說,在英國,收入所得稅都是在春季進行繳納的,那我們就會看到收入所得稅會引起春季收入存款水平的明顯降低。
此類影響收入和支付發生的時間以及季節的慣例或者習慣,一旦遭遇變化——當然,這些變化很可能會比較緩慢——通常會影響k1的年平均值以及貿易或者價格水平的波動,不過對前者的影響會更大一些。實際收入的減少會降低k1值,因而能夠在實際收入減少的同時維持以前的消費水平。如果對貨幣失去信心(比如說戰后通貨膨脹時期的歐洲,人們不再信任本國的貨幣價值),人們就會瘋狂進行消費,k1的值也就很可能遠低于其正常值。但是如果排除這些異常原因的話,k1的年平均值一般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
由于缺乏可以使我們區分收入存款和商業存款的統計數據,我們很難推測出k1穩定的平均值到底是多少。不過,這一問題我們將在第二卷中進行更為詳細的探討,因此,在這里,我們只需要了解在英國,k1的平均值很有可能占整個社會年收入總和的5%至12%,并且其目前的比例差不多就在8%左右。
現在,我們再來看商業存款。我們會發現商業存款不如收入存款那樣穩定和有規律。商業交易的履行都是通過周轉商業存款來進行的,而商業交易總量是由用于支付貨物、契約和票據的流通交易而開出,并且在商業經營者之間流通的支票構成的,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由于生產職能的劃分而產生的交易,包括:
[1] 企業家支付的作為生產要素的收入存款的交易
[2] 負責已完成的加工階段(開采、制造、運輸或銷售)的企業和負責下一階段的企業或者負責組裝不同零部件的企業之間的交易
2.對資本貨物和商品進行的投機性交易
3.金融性交易,例如:贖回或者補充短期國庫券,改變投資等
分類1中的交易,就像收入存款交易一樣,是當前產出的貨幣價值的一個相對穩定的函數;分類1中的[1]實際上就等于收入存款信貸項目中的收入,因為增加到收入存款中的支票就等于商業存款在支付費用時支付出去的支票,反過來也如此。但是消費者直接向生產商購買商品的除外,因為這涉及到了個人服務。分類1中的[2]也會引起年產出的貨幣價值的上下波動,不過[2]會隨著生產性能和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并且也會依據企業家是不是能夠預測到對生產的需求而在短時期內變化。而且,我們接下來還會注意到,適于[2]的物價水平不會與用收入存款來支付的消費所對應的物價水平完全同步,因此交易[2]的貨幣價值的變化可能不會與消費者同時進行的消費開支的貨幣價值完全相符。用本書第15章中的話來說,就是以交易[1]為目的而持有的商業存款,加上交易[2]和收入存款共同構成了“產業流通”。
另一方面,交易2和3并不需要,實際上也沒有受當前產出總量的限制。一項財富或者對財富的要求權在金融家、投機者、開發商之間不停易手,但是他們并沒有生產、也沒有消費,而只是交換而已,因此這與當前的生產率并沒有關系。此類交易的總額很可能會產生廣泛的并且無法精確計算的波動,而且交易額很容易就會翻倍,這主要取決于人們的投機心理等因素,盡管此類交易很可能受到生產活動的刺激,或者因為生產活動減少而受到抑制,但是其波動程度與生產活動的波動程度區別很大。而且為生產活動而購買的資本貨物的物價與消費品的價格波動也并不一樣。以交易2和3為目的而持有的商業存款加上儲蓄存款就構成了我們在15章中所稱的“金融流通”。
不幸的是,這些交易的可變性是非常高的,并且同那些為生產和消費而進行的交易的變動區別很大。并且由于前者比后者的數量更大,因此很容易會引起數據上的誤解。例如,在英國,1927年所有的支票交易總額接近64,000,000,000英鎊(當然這其中包括了使用紙幣作為支付手段的交易),是年收入的16倍多。由于當期產出中的每一項不可能平均易手16次,所以很明顯,當前的生產和消費引起的交易被其他形式的商業交易所覆蓋了。金融交易的數額巨大,并且變化多端,由此引起人們對生產和收入數據的誤解,并且嚴重妨礙人們去找尋解決現代貨幣問題的有效途徑。
美國在1926年的支票交易總額達到了7,000億美元,這幾乎是美國年收入總額的10倍。
商業存款平均水平在商業交易總額中占的比例,我們稱為k2,由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k2與k1(收入存款在收入交易中占的比例)有著重大區別。并且二者可變性非常高,而且變化差異非常大。我們將會在第二卷中詳細介紹人們對k2和其倒數V2的各種觀點。
在任何一個經濟社會中,k1都可以被看做是國民收入的貨幣價值中很穩定的一部分,但是k2并非如此。因為影響k2的交易的數額和價格水平會出現很大的變動,而且并不與國民貨幣收入的變化相一致。因此,那種認為現金存款總額(即收入存款與商業存款的總和)與國民貨幣收入之間有什么穩定的或者必然的關系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誤解。
讀者們或許已經發現,k1和k2各自與我們通常所稱的收入存款和商業存款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下面我們將耗費諸多筆墨詳細解釋銀行體系創造存款與物價水平的關系。首先,我將利用本文的第二篇——本文中心論題的一個不可避免的節外篇——來分析貨幣價值的含義以及衡量貨幣價值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