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我們跑得也并不那么順利。我們背負的東西太多,行李太重。于是,要想向前,只能放下,只能從頭來過。沒有榮譽才不怕失敗,才會在失敗后輕松地站起來。歷史只是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那些屬于古人的成就,知道就好,切不可放在心上。而那些教訓,卻要銘刻在心底,以警示自己曾經在哪跌倒過。
一個國家負擔了太多人的生計,太多人的希望,太多人的驕傲和寄托。于是,它沒有“想當年”的權力。他只能做夸父,逐著太陽,奔跑下去。“昨天所有的榮譽,已變成遙遠的回憶。”在前行的路上,遙想當年,只會徒增遺憾和傷感。忘卻吧!別再留戀,想想明天。
柏拉圖說:“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去飛;
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去夢;
你能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去愛!”
◎翻過光榮的一頁
人人都說中國有五千年文化,有五千年文化那是沒有問題的,但一切光榮都屬于過去,誠如德國名將魯登道夫先生看了《孫子兵法》后曰:“我佩服中國人,但我佩服的是古代中國人,不是佩服現代中國人。”蓋現代中國文化似乎只剩下一個優點,勢利眼是也。
——《怪馬集》
柏楊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兩個老乞丐婆子在破廟里避雨,雨下得很大,砸得破廟吱嘎作響。兩個老婆子越聽越怕,卻誰也不想走出去看看。為了排解寂寞和恐懼,那個滿臉褶皺的老乞婆就對另一個頭發餿臭的老乞婆說:“誒,你以前是做什么的?”頭發餿臭的老乞婆得意地回答說:“哎呦,我以前可了不得哩!你都不曉得,我出嫁的時候,嫁妝塞滿了一條街。”滿臉褶皺的一聽,撇了撇嘴,道:“有什了不起,我當年出嫁時,穿的可是鳳冠霞帔(高級官員夫人的服飾)。”
中國是一個愛比較的國家,華夏民族更是一個熱衷比較的民族。下至乞丐婆子,上至達官貴人,老至古稀老叟,幼至黃毛小兒,無一例外,都十分熱愛這項古老的活動。更因此產生了一系列經典的典故和成語,像是什么略遜一籌、五十步笑百步、稍勝一籌等等不勝枚舉。其實,比較并不一定是種陋習,也不一定只帶來了壞處。相反適當的、恰當的比較可以刺激人們小小的虛榮心,從而敦促人們向前。但是如果你的比較范圍太寬,那就不好了……
而自李唐之后的中國人,隨著國事的日益衰微,我們越來越熱衷于范圍寬泛的比較,直至現在呈現了一種日益激烈的趨勢。什么吃的、穿的、掛的、住的、開的,就不說了,就單單聊聊那些新奇特的。
首先,我們比寵物。古人云“狗仗人勢”,如今再說這句話,狗可得沖你多吠兩聲了,為什么?它冤啊!如今只分公狗、母狗、家狗、野狗,哪還有“仗著人勢”的狗了。科技發達的今天,就只有那“仗著狗勢的人”。不信你上街瞧瞧,凡是那拉著藏獒的、牽著貴婦、手捧約克夏的,哪一個不是趾高氣昂的。你再看那些跟在雜種狗后面的,又有哪個不是耷拉著膀子,直不起腦袋。你要是在一高尚社區溜只吉娃娃,你都不敢見人。你說狗能不喊冤嗎?
再來,我們比孩子。你到小學邊上蹲點,到放學的時候,準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媽媽接過書包嚴肅地問:“今天考幾分?”孩子聽了微微一顫,眨著眼睛小聲的回答說:“嗯嗯……九十八分,就比第一少兩分。”嚴肅的媽媽立馬掛不住賢良的面具了,雙目圓瞪,咆哮曰:“兩分,你知道;兩分多多嗎?高考時候指不定甩下多少人呢?你居然差兩分,你看看人家……”
在母親的咆哮和訓斥中,可憐的孩子眨著淚水,記住了“兩分”很多,還有就是他討厭那個第一名。這還只是在孩子小時候,等孩子上了初中還要比誰家的孩子漂亮,誰家孩子多才多藝;上了高中,什么學習、志愿一股腦的就都上來了;等到進了大學,學校名還得再比一陣;再到大學畢業,戀愛,結婚,生孩子沒一樣不被比試一番的。比著比著,我們也就司空見慣,習以為常,再至天經地義,然后就這么繼續著我們的民族,我們的文化。
于是,比試成了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于是中國人從熱衷比試到不斷開發比試的新花樣;于是我們跟國內比完再跟國外比;于是我們比什么都行,什么都能比;于是我們從未懷疑,這么比有什么意義呢?
有意義還是沒意義?這是個問題。這種愛比較的習性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是亂麻的線頭,翻不出來了。我們不如舉個例子來證一證它,既然上面我們說了國內的,那這回,我們不妨說說國際的。
中國人喜歡跟外國人比,上世紀三十年代分為兩派,有說中國好的,又有說外國妙的;六十年代,你連外國倆字最好都不要提;到了八十年代,好家伙,洋人拉的屎都是香的了;而今風水輪流轉,觀念大反轉,又變成了我們比外國強,強得不得了,哪強呢?怎么才能突出我們強呢?嘶——這得比試一番了。
于是乎,自從1932年的奧運會,只要條件允許,我們都勢必要到賽場上溜那么一溜。并從此迷上此道再不能自拔,時光荏苒,在賽場上比試一番的癮頭越來越重。而且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們從比到贏,再到不許輸。直至2008年的奧運會,我們可愛的中國人終于將比的愿望力發揮到了最大,家家戶戶,只要不上班,只要休息著,就沒有不放中央臺的。看著中國代表隊的成績飆升,我們激動;看著獎牌榜上數字的增加,我們興奮。一夜之間,你也別管他懂不懂,所有的中國人都成了體育迷,甚至是體育專家。那種狂熱乎……
但是當奧運會閉幕,隨著最后一個外國體育代表團離開中國。沸騰的華夏民族就像放到了冰塊上,對體育的狂熱迅速降溫,體育頻道又成了冷門。因此,我們并不愛體育,我們只愛比較。那種狂熱只是比較下的畸胎兒而已。嗚呼哀哉!中國人的這種比較幾近病態,為什么?細思一番,不難發現,2008年的奧運會,是中國近百年來,甚至幾百年來唯一可以扔下祖宗進行吹噓的事情,唯一可以讓我們與外國人進行平行比較的事情。
記得,就在韓國將“端午祭”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成功后,一時間網絡沸騰了,廣大網友們紛紛撈出腦袋里的家珍,充分發揮了中華民族愛比較的天性。霎是過癮的比較一番。而只要你回憶一下言論的內容,不難發現,遙憶當年勇者居多。而取今世之材的則少之又少。是我們比不上人家嗎?未然矣。我們只是太習慣拉著古人說話了。
這種惡疾源自清末的國勢衰微。可憐的我們的先輩們,看著昔日的異族國力增強,越來越有超越我們的架勢,他們急啊。連著抄家似的在國內搜羅了一番,竟沒一樣比得過的。難耐焦急之下,不知哪個大儒說了句:“可憐國勢呀!想當年我們發明印刷術、指南針、造紙術時,這幫洋毛子還不知道在干什么呢?”
這一句話一經說出來,可了不得嘍,一下子啟發了那些鴻儒大學。是嘛——,想他們飽讀詩書,從肚子隨便抽出兩件,哪件不夠秀上一秀的。這下子可苦了我們的祖宗嘍,未享子孫一天福,死后化骨化灰了,還要被子孫后輩們拉出來晾晾。假若他們天上有知,也會被子孫后世們這種幼稚的行為活活氣死。幼稚,真是幼稚,這種動轍就拿祖宗說話的人,和那些幼兒園里比爸媽的小屁孩兒又有多大不同?
可憐的中國人吶,生活在過去的瑰麗夢幻中而不肯自拔。故步自封的數點著繼承來的財富,洋洋自得地炫耀個不停。那些祖先血液中所流淌的,在困苦災難中產生的堅毅、勇敢、開拓、冒險等等這類美好高尚的情操,卻沒一樣繼承來。而這種“愛炫耀”的特性卻沉淀在了他們的血液中,隨著遺傳,在新生命的身體里生根開花。這也就鑄造了今天的中國人,習慣用著祖宗說話的,仰賴過去榮譽過活的,人格不健全的中國人。
話說這些人格不健全的中國人是很聰明的,是可以輕易超越祖先的。只是他們之中有那么一群貌似天才的人,他們為了那些我們說上來的原因極力鼓吹祖先的本事。一見到有人鉆研些什么,就嘲笑說:“嘿,就你那點本事,能整出來嗎?想當年誰、誰、誰都沒整出來,就你那樣的。”
說來中國人耳根子也軟,一看那些說閑話的人一臉聰明相,引經據典的,還真有那么點道理。反復思量下,終失了信心,干脆研究的也不研究了,大家就一起學那少數的聰明人膜拜祖宗。而按照柏楊的觀點,中國人是最“輕視努力而崇拜成功”的,看著那原來研究的人,什么也沒研究出來,還要被聰明相們嘲笑一番。得,咱也就都別試了。于是,肯干活的越來越少,研究祖宗的越來越多,終成了潭死水。
聰明相們看響應自己的人越來越多,干脆支起香鼎,神化了祖宗們,以防之后再來些傻人,戳穿了他們的計量。而傻人們也真是傻,就這么著了人家的道,每日晨時都拍拍臉對自己說:“醒醒吧,二愣子,人家古圣先賢研究出那么多東西,都沒把它研究出來,你又拿什么跟人家先賢比。”后來二愣子有了兒子,他就把聰明相們嘲笑他的話,說給兒子聽,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想著超越古圣們,就咱這斤兩不夠呀。”傻人的兒子也是個傻人,就那么信了老子的話。再后來,傻人世代繁衍,世代都遵守那條游戲規則——別想著超越圣人。
就這樣,那些祖先們經過嘔心瀝血換來的成就,反成了后世子孫們的累贅,束縛。我們就那么成了團醬氣,活活被醬死在了缸中,成了壇腐物。于是,我們的民族就這么成了僵化的大醬種族。如果我們的祖先聽聞了后世人的所作所為,一定忍無可忍地跳起來,大罵:“一群蠢蛋,窩囊廢,天天守著祖宗的那點東西,不知上進。早晚得回山洞,拿棒子,穿樹葉。”
可不是,如果祖宗就那么權威,就那么不可超越,我們今天可還有這樣的日子好過。如果守著過去的成就,相信“熱愛比較祖宗”的中國人就快沒的比了。要曉得,過了午夜十二點,今天就是歷史。
就像廣告詞上說的:
“人們常把過去叫以前,把將來要發生的叫以后。”
我們習慣把以前發生的事叫歷史,把以后發生的事叫未來。我們不熱愛憧憬未來,我們只愛比較,拿以前說事。可是現在不努力,以后的今天我們又拿什么說事呢?沒了炫耀的資本,中國人的樂趣豈不又少了一樣。當有一天,連外國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背誦出中國簡明歷史時,我們又要以怎樣的嘴臉站在世界的競技場上呢?那些曾經關于比較的回憶會不會就真的吹散在風里。
冰心說:“冠冕是光輝,是永遠的束縛。”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是被困在醬缸里,就是被困在祖宗的榮譽間。可憐的中國人,為你去哭泣,緣你失去了飛翔的翅膀;可憐的中國人,為你感到悲哀,緣你沒有看到缸外的春光;可憐的中國人,請你忘掉過去,請你撕開束縛,請你大踏步,向前飛奔而去。
我們的向后看拖累了我們的國家。我們炫耀祖宗,國家炫耀過往的光榮。從天朝上國到世界大國,我們永遠將自己定位得很高。何故?乃歷史定論也。我們華夏五千年,從最艱苦的黃河流域孕育。我們的瓷器是在烈火中誕生的藝術。我們的絲綢更是生命蛻變的產物。這些震撼世界的成就,無一例外都是中國人對自然生命的體悟,是我們輕裝前進時拾得的瑰寶。
然而,如今的中國呢?請您閉上眼睛,默數下,對近代世界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成就,有哪樣屬于我們。是互聯網、是計算機、是汽車、飛機還是電話、手機。沒有,統統都沒有。我們就像局外人一樣,看著那些真正的大國在世界舞臺上折騰。更可憐的是,為了自我安慰,我們居然還整出了“made in china ”。中國制造,為什么不是中國發明。中國制造,外國吃肉我們喝粥的證明。如果我們今天地寡民稀,是不是連這點米湯都沒有,是不是注定要成為餓著肚子的中國人。如果要餓肚子,那么祖宗的東西砸了也就砸了,扔了也就扔了。一個快要餓死的民族,要那些榮譽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