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許多人提出關于文文的朝代年份不清楚,于是特意在此添加了解釋年代的楔子。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在我們現世的時間軸里,曹魏勝出隨后司馬家篡權建立晉朝。歷史在經過魏晉南北朝的征戰混亂之后,進入了隋唐并一直延續到現在。
歷史究竟存不存在另一種可能呢?史學家和社會學家或許會進行一番關于生產力的論述。在此我只是自說自話進行一番假設,假設歷史上諸多的歷史時刻,乃至許多偶然的意外事件,都不是按照我們所熟悉的時間軸發生的結果,而是在另一種結果之后另外有一條時間軸進行延續。簡單說來,就是假設有一條時間軸是按照劉邦項羽征戰,勝出的是項羽如此發展;或,劉備沒有三顧茅廬,只在第一次拜訪諸葛亮后,曹操就搶先一步三顧茅廬將諸葛納入麾下。若歷史是如此的意外,那另外的一條時間軸,是否更加值得我們去假設去猜想?
于是創作了此書,看似架空的朝代,有我最天真幼稚的假設。三國鼎立,最終是吳國勝出。順著這條時間軸下去,歷史延續到公元14世紀,即與我們熟知的明朝相等的時期。這個朝代為夏朝。
在這個獨立于我們歷史的時間軸里,到了夏朝,遼人和韃靼人是漢人以外的最大的兩個少數民族,其次則是天山腳下的突厥人。突厥人、遼人在我們熟知的歷史長河里,明朝之前便已經滅跡,但是在這條時間軸里卻頑強的存活了下來。
《夏史》卷一中記載
“夏高祖,國姓陳,字周告,名元卿。于前朝成德四年,召百姓起于河南,應者集于四方。成德十年,高祖率常觀復,李符二將,得京城,建新國,年號明盛?!?
史書中還記載了高祖陳元卿建立的官制:
“前庭左右二相,丞相隨時奉皇命入宮策國事。丞下設六部,相若無命,不得干六部事務。
設督察院,察官員于細微。督察院左右御史,唯從皇命。設五寺,大理寺主判,太常寺主祭,光祿寺主宴,太仆寺主馬,鴻臚寺主外賓。加官三公三卿,彰政績突出者,無權。
宮廷設詹士府、太醫院和翰林院。詹士府主太子事務?!?
史書中還有記載了后宮的一件大事,即“明盛元年,趙皇后正嬪妃等級”
而具體的嬪妃等級卻未寫入《夏史》,而是在夏朝的《宮志》里:
一品夫人:貴、淑、德、賢
二品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正八品。
根據前朝慣例,每三年選秀女一次,以充盈后宮。
并設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尚宮局,下設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律罰刑;司闈,掌門閣管制。
尚儀局,下設司籍,掌經史教學,紙筆幾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
尚服局,下設司璽,掌琮璽符節;司衣,掌各宮衣物配給;司飾,掌沐浴用物;司仗,掌仗衛戎器。
尚食局,下設司膳,掌膳饈;司醖,掌酒醖;司藥,掌各宮藥劑;司饎,掌各宮冬日柴炭。
尚寢局,下設司設,掌床席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攆傘扇,妃嬪儀仗;司苑,掌苑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
尚工局,下設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
各司之下又設典、掌,以分工司職。六尚十人,從五品。司二十八人,從六品。典二十八人,從七品。掌二十八人,從九品。
***
陳元卿駕崩后,其五子陳澹繼位,年號貞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