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4章 治世之始(三)

  • 元嘉風雨三十年
  • 滁之胡昌明
  • 3220字
  • 2008-10-24 15:48:42

劉義隆走進了相別數日的徽音殿。

進了殿內,他又不知為何要到這里來??纯葱』首影?。但小皇子已被乳母抱出去玩了。

侍女沏好了茶,袁皇后接過茶呈給了陛下,然后說:

“我剛從許美人處回來。許美人……陛下去看看她吧,她已經好幾個月沒見過陛下了?!痹S美人即皇上在江陵時的許姬。她與袁皇后有姐妹般的情誼。

“三人該不該……”他在心頭盤問自己。他站起來,“許美人……”他無目的地踱著。遠處的案上仿佛是一張圖,他無心去看,也沒有說什么。

他又走了出來。

袁皇后目送他,以為他將寵幸許美人。

劉義隆在后宮寬大而整齊的石板道上無目的地走著。閑坐的,說笑的,嬉戲的宮妃們依次跪拜在路旁以迎陛下。陛下這個時候入后宮,她們是第一次見到。有沒見過陛下的,或渴望見到陛下的,也沒有放過悄悄抬起頭來偷偷看一眼陛下高大背影的機會。

大槐樹下跪著的小女人,手中的卷軸和雙手一起按在草坪上。他走過去,彎腰拿過那本卷軸,見是一本《女記贊》,杜預寫的。

“卷軸要被你弄臟了。”

小女人仍跪著,沒有動靜,或者說不敢有動靜。

“平身吧?!?

小女人這才起來。十五六歲的模樣,滿臉的紅暈。是驚懼?是激動?還是垂頭跪拜所致?沒人知道。

遠處的宮妃們窺望著。是羨?是妒?還是仍心懷期望?也沒人知道。

“誰寫的知道嗎?”

“是杜預,陛下!”怯生生的聲音。

“杜預是誰?”

“他是晉朝平吳的大功臣。他是個大將軍,也是個文人?!?

“還知道什么?”

“他寫過《女記贊》,杜預……”廢話,她語無倫次。她抬頭看了看陛下,陛下是平靜的,“他還寫過《左傳》?!?

“他為《左傳》作過注。《左傳》是他寫的嗎?”

“左丘明?!?

“什么時候入宮的?”

“上個月,陛下?!?

“住哪里?”

“就在這,陛下?!毙∨酥噶酥干砗蟮姆孔樱瑒⒘x隆就隨她一同走了進去。

遠處的宮妃們這才起身,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陛下左一步右一步走進那棟房子,直至消逝了背影。

這個宮妃上個月才入宮,而她們中的有些人是在陛下一進駐太極殿的時候就被選采人宮的。可是幾年來,有的連陛下長的什么樣都不清楚。這個宮妃是幸運的,雖然她也很快就被陛下遺忘了,甚至包括她姓什么叫什么。

短暫的激情和瞬間的亢奮,也沒有把三人該殺不該殺的疑云從劉義隆的腦中沖淡多少。

人生有許多疑問,而這些疑問往往都有答案。解決劉義隆心中疑問的答案,在侍中殷景仁那里。下一天,當劉義隆再一次提及這個問題時,殷景仁作了這樣的解說:

“三人憑佐命之功,受顧托之重,非常時期,廢昏立明,對社稷而言,可謂立了大功。但廬陵王被賜死于新安,事非先帝遺命;營陽王殞命于金昌亭,是三人背離臣道。漢博陸侯霍光雖廢黜昌邑王劉賀,但仍以太后詔賜昌邑王湯沐邑,食邑兩千戶,使昌邑王得以壽終;博陸侯又敕告守衛諸人:‘小心守衛,昌邑王若意外自裁,我則有弒主之名,將令我負天下!’博陸侯之所慎,遠遠高于三人。這是一層理。另外,謝晦身處要地,兵權歸己,企圖以外制內,這豈是人君所能久忍之事!假使陛下不誅徐、傅,那么按三人的意圖:道濟居北府,謝晦處上流,四權制命,力足相侔,大宋之危,則有逾累卵。憑此論誅罰,怎能說不該呢!”

也許,就是不因為這些,他們致使我失去北方大片土地,就這一點,也該殺他們!

劉義隆這才心中釋然。

出使南、北豫州的前尚書右臣孔默之、出使徐州的撫軍參軍王歆之等人回京后上奏章,稱贊宣威將軍,陳•南頓二郡太守李元德“清勤均平,奸盜止息”;彭城內史魏恭子“廉恪修慎,在公忘私,安約守儉,久而彌固”;前宋縣縣令成浦“治政寬濟,遺詠在民”;前桐陽縣縣令李熙國“在事有方,民思其政”;山??h縣令何道“自少清廉,白首彌堅”:諸人應加褒獎,以勉勵后人。

劉義隆看了二欽差所列事跡后,接受了他們的建議下詔獎賞諸人:李元德由五品的宣威將軍進位為四品的寧朔將軍;魏恭子賜絹五十匹,谷物五十斛;成浦、李熙國、何道各賜絹三十匹,谷物二百斛。

連日來,劉義隆不停地與司徒王弘、侍中殷景仁等人商議著如何一步步地去解決那些由欽差們帶回的有關各州的政務民情。在他看來,只有處理好這些政務民情,才會國富民安;只有國家富足,才有力量收復失地,進而一統天下。

其后,出使湘州的國子博士裴松之也回到了京都,劉義隆立即召見了他。

在太極西殿,劉義隆問起有關湘州的情況后,裴松之邊答邊呈上二十四條反映民情的奏章。劉義隆逐條看著,尤其重視那些反映百姓困頓的地方:

“武吏年滿十六,便征米六十斛;十五以下至十三,皆征米三十斛;一戶之內隨人丁多少,人人輸米。且十三歲小兒,未能耕作,或有單孤,無年長者協作,至將近輸米之年,便出村逃逸。

其地既接蠻、俚,來去皆易?;蛴袨楸茌斆锥鴶嘟刂w,生子不養,戶口歲減,實由于此。臣以為應更改征米者年限及數量,使百姓得以存活。今若減其征收數量,雖暫有小損,考之將來,收益大矣?!?

又一例:

“湘西縣銀民三百余戶,鑿坑采沙,皆二三丈,功役既苦,且不顧崩塌,一歲之中,常有死者;官長催逼,猶有未足。老少相隨,久離農業,千又余口,皆依他食,豈只‘一夫不耕或受其饑’而已。故歲不豐收,便致饑困。尋思官府用米,不異于銀,臣以為今宜準銀輸米,即事為便?!?

劉義隆邊看著這些條奏,邊和裴松之、殷景仁等談議著一條條相應的解民困頓的措施,直到太陽偏了西,他才和裴松之、殷景仁等共用了午餐。用餐前,他對裴松之說:“看了卿之二十四條,對湘州的吏政民情,的確如當初詔書上寫的那樣,‘若朕親覽’。”

裴松之年八歲時,就已通學《論語》《毛詩》;年長后,博覽史籍,立身簡素。也許是年紀大了的緣故,沒吃多少,裴松之就用完了餐,恭候著陛下。

同是喜好讀典籍談文義的劉義隆邊吃著,邊和他們談論著治國之策。當無意間談到閱讀典籍時,劉義隆問裴松之:

“卿一向以窮究典籍為務,卿以為陳壽《三國志》在記諸葛亮時,何如?”

“臣以為《三國志》是難得的三國史,但臣以為陳壽作史多有缺失。”

“今人傳言:丁儀、丁廙有盛名于魏,《三國志》卻無二丁傳,是因為陳壽曾對其子說,給我千斛米,我當為尊公作美傳;其子未給,陳壽終不為二丁立傳。此事可信嗎?”

“陳壽離今日,不過一百多年,但今人往往道聽途說,以訛傳訛。臣私下推論:二丁無傳,也許是因陳壽所見有關二丁的史料有限?!度龂尽分?,不僅二丁,其他如楊修、孔融等人,也皆無傳。”

“此數人,《三國志》既無傳,卿能知其一二嗎?”

“臣略知之。《三國志》無傳,他書卻可見諸人之事。二丁之父丁沖,與魏武帝曹操友善。魏武迎天子至許昌,以丁沖為司吏校尉;丁沖因嗜酒過度,不久大醉爛腸而死。魏武因丁沖起初曾勸自己匡佐王室,常思念他。及聽說其子丁儀有美名,雖未曾見面,便打算把愛女嫁給他,于是問曹丕。曹丕說:女人重長相,但丁儀一眼盲,公主未必喜歡他。魏武便把女兒嫁給了他人。后來魏武任命丁儀為僚屬,召其談論,大賞其才,魏武感嘆說:‘丁儀,難得之才!縱使雙眼皆盲,也當嫁女與之,何況只是一眼盲。我兒誤我!’丁儀也深以未能尚公主為憾。其后,丁儀與臨淄侯曹植親善,他便常在魏武面前稱贊曹植奇才,又與弟黃門侍郎丁廙共勸魏武立曹植為太子。丁廙曾侍魏武,進言:‘臨淄侯天性仁孝,出于自然,又聰明智達,至于博學淵識,文章絕倫。當今天下賢才君子,不問年少年長,皆愿從其游并為之死,這實在是上天降福于大魏?。 何渎犃?,對丁廙說:‘植,吾愛之。吾將舍丕而立植為嗣,何如?’丁廙立即答:‘此國家之所以興衰,天下之所以存亡,非愚劣瑣賤者所能及。但下官明白這個道理: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明公今日發明達之命,吐久安之言,可謂上應天命,下合人心,得之于須臾,垂之于萬世啊!下官不避斧鉞之誅,豈敢不盡言!’后來曹植屢因酒過,又因楊修與二丁代替曹植預答魏武所問,此事才未成——魏武曾測試二子之智:令二子各出鄴城一門,事先密令守門兵不得開門,以觀二子何所為。太子至城門,不得出而回。楊修等先對曹植說:若守衛不讓出,侯今日受王命,可斬守衛。曹植依所誡行事。此事外泄,楊修因交構諸侯被賜死。楊修死百余日,魏武病逝,太子曹丕即位,立即誅殺丁儀、丁廙兄弟并其男口,曹植離京都就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尔勒市| 新干县| 云龙县| 临西县| 花莲县| 民勤县| 龙井市| 应用必备| 南投市| 富锦市| 织金县| 德令哈市| 前郭尔| 基隆市| 搜索| 望谟县| 甘德县| 汉川市| 阜城县| 麻江县| 桦南县| 昆明市| 集安市| 德庆县| 顺义区| 成武县| 嘉义市| 吉水县| 遵义市| 河西区| 读书| 梁河县| 伊吾县| 南昌市| 正安县| 普格县| 达尔| 太保市| 本溪| 台南市| 且末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