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牢固根基(十)
- 元嘉風雨三十年
- 滁之胡昌明
- 1350字
- 2008-10-17 19:33:32
新帝要大舉北伐,以收復(fù)兩年前失去的河南諸鎮(zhèn),朝野為此議論紛紛。
傅亮在已知朝中將派遣使者赴江陵咨詢北伐的消息后,就給荊州刺史謝晦寫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告訴謝晦“征伐河、洛,事猶未定,朝野之慮,憂懼者多”,又說,“朝中文武多諫阻北伐,帝將遣散騎侍郎狄當前往咨訪”。
要不了幾日,使者到了,謝晦不就知道了嗎?傅亮何必多此一舉?原來傅亮擔心年輕氣盛的謝晦在答詔時出言不當觸犯龍顏——畢竟,新帝已經(jīng)十九歲了,帝已親政,許多事,帝自會安排;出自對謝的尊重,且又聯(lián)姻皇家,所以帝才特意千里咨訪。
的確如此,謝晦年輕氣盛。初任荊州,他曾沾沾自喜。臨行,他去和叔父光祿大夫謝澹辭行,叔父問他年歲,他答:“三十五!”叔父見他掩飾不住的自矜之色,笑著說:“荀中郎二十七已任北府都督。你和他比,已經(jīng)老了!”謝晦聽了,滿臉愧色。荀中郎即前朝的荀羨,他在二十七歲時被超授為北中郎將、徐州刺史。
起初,新帝入住了太極殿,謝晦擔心帝改用他人任荊州,心中不安,他又擔心留在京都不能脫身。結(jié)果新帝并沒有馬上主持政務(wù),朝中大權(quán)仍掌握在徐、傅手中。及率領(lǐng)精兵舊將從新亭出發(fā),剛跳入船中的謝晦回望石頭城,得意地對左右說:“今日終得脫身了!”又說:“當年蘇峻曾說過‘我能山頭望廷尉,不能廷尉望山頭’。今有同感!”廷尉,指監(jiān)獄。
到了江陵,其時王華留守,謝晦擔心將來受禍,就厚結(jié)王華。在為王華回京送別時,謝晦曾對王華說:“二女已許皇家。恨無第三女以配卿之長子嗣!”王華聽了,心知肚明:王家雖也是江左望族,但長子王嗣平庸才劣,身世顯赫的謝晦縱有八女、九女,哪又會看上他呢!
直到元嘉三年正月,傅亮所言新帝所遣前往江陵咨訪的狄當一直沒有到來,謝晦卻等來了在宮中任黃門侍郎的弟弟謝曒的密使:朝廷近日安排異常,似乎不同于北伐。
傅亮所言怎會有假?精明的弟弟又絕非行為造次之人!究竟哪一個是真的?抑或都是假的?這一回,輪到遠在江陵的謝晦遙不知三千里之外的朝中的實情了。
在江陵的廳事內(nèi),徘徊不定的謝晦在等著他的僚佐、年近六旬的咨議參軍何承天。
何承天剛坐定,謝晦就把傅亮的私信遞給了他。
“參軍,傅令何故寫此信?”謝晦不等他看完就開始發(fā)問,又不等他回答就接著說,“是傅令變得更謹慎了,還是擔心我好多事?”
何承天看畢,沉默良久,然后才徐徐地說:
“明府以為,中使狄當還會來嗎?”中使,朝廷使者。
“狄當不來,那豈不是傅令多事!從日程看,狄當應(yīng)該到了;或許路上遇到點麻煩,耽擱了也未可知。”
“人們常言‘瞬息萬變’。今日之事,與傅令遣使送信時,或已不同?!?
“會有何不同呢?”
“外界所聞,皆言臺中所謂北伐,不過是虛張聲勢。中使狄當絕無再上之理!”
也許是不愿、或者說是害怕證實那個可怕的猜測,直到這時,謝晦才拿出弟弟派人送來的密件。何承天看了信,又看看謝晦,一言不發(fā)。
“徐、傅既秉朝政,怎會未覺察出一點跡象?弟弟所謂‘安排異?!质呛我??外界議論紛紛,會不會是因路途遙遠,道聽途說以訛傳訛?”謝晦來回踱著,自言自語。
臨了,謝晦囑托何承天預(yù)先草擬好答詔表,只說方鎮(zhèn)準備不足,北伐宜待來年。
后二日,謝晦仍然沒有等來中使狄當,等來的卻是現(xiàn)已出外任為江夏內(nèi)史、輔國將軍程道惠的密使、中兵參軍樂冏:“朝廷將西討,其事已定!”
最擔心的事情將成為現(xiàn)實。
徐、傅二人究竟何為?檀將軍又在哪里?謝晦如在霧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