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牢固根基(四)
- 元嘉風(fēng)雨三十年
- 滁之胡昌明
- 1361字
- 2008-11-05 14:47:09
在王華言及“危如累卵”的次日,司徒徐羨之和尚書令傅亮再次上表歸政。他們以殷高宗武丁為其父帝小乙服喪,三年不言,委任宰臣不理政事為例,陳說:“高宗不言,以三齡為斷;宰臣聽政,以兩年為節(jié),……伏愿陛下遠存周文之道,近思皇宋之艱,覽萬機,親朝政。今臣重披丹心,冒昧以請。”
新帝近來頻頻召人入宮,在這種情況下,徐、傅又一再上表歸政,這讓有些人深感不安。在這些人中,尤感不安,甚至心懷恐懼的,當(dāng)數(shù)徐羨之的侄子、吳郡太守徐佩之和謝晦的弟弟、在宮中任職的黃門侍郎謝皭。
就在徐、傅第二次上表歸政的那天晚上,徐佩之和謝皭雙雙乘車來到了傅亮的府第前,然后并肩進入府內(nèi)拜見傅亮。
退閑人,他們就直入話題。
先說話的是謝皭:
“近日宮內(nèi)行動異常,下官親眼所見。而公等只顧在尚書省審閱文書不關(guān)內(nèi)事,或坐視成敗如若不聞。下官以為,照此下去,公等旦夕之間將……將身禍不測。公威名遠著,天下所服。近日宮內(nèi)異常,而皇上在江陵所為,公所親見;皇上又追還營陽王生母張夫人及王妃、廬陵王生母孫修華及謝妃。種種所為,都是在推翻公等去年所廢之事。事已至此,今若不斷,旦暮禍至,后悔莫及!下官隨公多年,蒙公照顧異常,故今日敢盡言。愿公撤回所呈表疏——非但如此,且應(yīng)作長久計。今日再思,猶未為晚!”
今日再思?傅亮拈須不語。
徐佩之更進一步:
“今日再作安排,并非為邀富貴、求功名,不過為免禍朝夕罷了。王華、到彥之等人雖是皇上龍飛之代臣,然而立足未穩(wěn)。殿中將帥,猶有公等舊人,公等舊時所領(lǐng)部下,遍布宮省,皇上左右,都有公等心腹之人。廢營陽之夜,檀征北曾領(lǐng)兵入住領(lǐng)軍府,入宮之后又率兵居前,檀征北威名重,左右將士皆身經(jīng)百戰(zhàn),加之謝荊州鎮(zhèn)江陵,居上流之重。……然后,公與阿父在尚書省,自率朝中文武百官依照前朝故事,更選其次以奉社稷。此萬世一時,機不可失!晚生吐良言,公宜詳其禍福!”阿父,指其叔父徐羨之。
傅亮仍不發(fā)一言。
自晉世末年,傅亮就一直追隨著武帝,義熙年間,武帝見他勤勞且家境貧困,就讓他出任東陽太守,兄傅迪知道后大喜,然后轉(zhuǎn)告他,但他卻只愿追隨武帝而不愿外出,武帝時任太尉,于是就任命他為太尉從事中郎,掌管記室。武帝在壽陽,欲禪代而難以言,正是他揣知武帝心意,然后入京征武帝入輔;自北征廣固之后,武帝所有表策文誥,都出自他的手筆。他自覺對武帝及其大業(yè)是忠心耿耿的,也正因為如此,他才和徐羨之等五人被封公爵,然后又同受顧命。至于江陵之行,宜都王因二王被殺而泣涕漣漣,從而使得他汗流沾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啊!而徐佩之等人……營陽王時,徐公為錄尚書,徐佩之等就常常干預(yù)政事。其時謝晦久病,因連續(xù)針灸不能見客,徐佩之等就懷疑謝晦以有病為借口心懷異圖,是曹魏之司馬懿。也是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夜晚,徐佩之和侍中程道惠、中書舍人邢安泰等三人同車赴傅府,想讓傅亮作詔書誅謝晦。傅亮就說:“我等三人同受先帝遺命,怎可相互殘殺!諸君若果然行此事,仆當(dāng)布衣歸田。”佩之等這才謀而未發(fā)。
今日又和謝皭同來勸我再行大事,將置我于何地?傅亮仍然不置一詞。
徐佩之見傅亮良久不語,催促道:
“公是何意,晚生愿聞一二。”
“諸君……”傅亮緩緩地說,“聽諸君所言,仆以兩句話相告:諸君若促我等再行此事,仆將無所作為,只有步出掖門白衣歸田;不過,今日二君言,三人聽,仆當(dāng)不泄此言。”
說畢,他就站起來,似欲送客。
二人相互看了看,怏怏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