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1899—1983),原名正權,傳說他母親在他降生之前,做了一個夢,夢見一老翁給家中送了一只小猿。所以,在他21歲的時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來出家為僧,法號大千,所以世人也稱其為“大千居士”。
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都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張大千尤愛畫馬、畫猿、畫犬,他深信畫珍禽走獸應當忠于寫生,因而也喜歡養馬、養猿、養犬。
一次,他聽說一位軍閥家中養了一只名犬,所以很想去看看。正巧,這位軍閥邀請他去家中做客。張大千非常激動,一見到大帥就興奮地說:“我早就想來您家里拜望了!”
大帥以為張大千心儀自己,得意地點了點頭,說:“不客氣!不客氣!”
張大千余興未盡,順嘴說了一句:“我是特意來看你這只狗的!”
話剛說出口,張大千頓感不妙,知道自己說錯了話,萬分后悔。于是,匆匆告辭,過了很長時間還心有余悸,摸著自己的脖子說:“幸虧大帥當天心情好,否則我的腦袋就搬家了!”
這或許只是一個特例,但是,正所謂禍從口出,如果沒有考慮清楚就順嘴瞎說,難免會得罪別人。恰當的表達能讓說話雙方更為愉快,更有利于工作和生活。
《三國演義》里面也有這樣一段。諸葛亮舉兵伐魏,兩軍在五丈原對峙。諸葛亮屢次要求開戰,司馬懿都不理會,只是堅守城池,拖延時間。
諸葛亮遠道而來,拖延不起,就想到一計:派使者送信和一套女人衣服給司馬懿,諷刺他像女人一樣,畏畏縮縮,不敢與他正面交鋒。這一招氣得司馬懿幾乎吐血。但是,司馬懿也是一個非凡的人物,他不動聲色,反而笑著問使者:“諸葛亮說我像女人,就像女人唄。不知道諸葛亮最近吃睡如何啊?”使者毫無警覺,隨口答道:“我們丞相勤于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要親自過問,而且吃得很少。”
很平常的一句話,司馬懿卻聽出了弦外之音:諸葛亮食少事煩,豈能久乎?于是,傳令下去,不管蜀軍如何挑釁,只堅守不戰。沒過多久,諸葛亮終于因為操勞過度,病倒在五丈原。蜀軍只好班師回朝。最后,諸葛亮病逝,反而成全了司馬懿的大業。
使者的一句話,雖是無心,卻間接地幫助了敵人,這全是言語不慎造成的。現代,也有不少因為言語不慎而造成事端的事例。一名“官二代”,醉酒開車撞死了人,還要喊上一句“我爸是李剛”。一個城市的領導,酒后開車,被執法者攔截檢查。本來好好接受處罰就是了,誰知道,他口出狂言,道出身份,還揚言讓攔他車的所有人及單位領導全部下崗。逞了口舌之快的結局,卻是萬民指責。最后,該判刑的判刑,該撤職的撤職。甚至還因為說過的話而加重處罰,這又何苦呢!
為了不因口不擇言而惹禍上身,在說話之前我們必須做好準備,先思考,后表達。我們在說一些比較重要的話之前,特別是在敘述一件復雜的事或駁斥某人觀點時,最好能先在腦子里打一遍“草稿”,梳理一下思路,這樣不僅可以大大提高言語的邏輯性,還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紕漏。盡可能做到言簡意賅,發人深省。對那些可長可短的話題,力求簡短;對那些可說可不說的話,盡量不說。只有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觀點鮮明、中心突出、層次清楚,你說的話才能使人心悅誠服。
說話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技巧。在說話前要給自己留幾秒鐘時間,認清聽話的對象,顧慮他人的感受,思考表達的方式,設想可能的后果。
智者先想后說,蠢人不想就說。先想后說,并且表達得簡明扼要,這是智慧人;不想就說,并且表達得拖泥帶水,這是愚蠢人。
對于這種不想就說、拖泥帶水的人,建議大家采取下列措施。
1.上帝給了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
2.想說的時候,要先確定自己到底該說還是不該說。
3.不得不說的時候,先考慮清楚、成熟再說。
4.考慮清楚、成熟了,也要簡明扼要地說。
有偉人建議人們在說話前將舌頭攪三攪,其意即在于此。說過的每一句話就等于投入池塘的一塊石頭,它會掀起層層波瀾。也像潑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來的。
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位學生匆匆忙忙地跑來找蘇格拉底,一邊大口喘著粗氣,一邊興奮地說:“告訴你一件事,你絕對想象不到……”
蘇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等一下!我先問你三個問題。回答了之后,你再決定是否告訴我這件事。”
“第一個問題:你要告訴我的這件事是真實的嗎?”
學生有些不解,說:“我是從街上聽來的,大家都這么說,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實的,那至少它應該是善意的,你要告訴我的事是好事嗎?”
學生的臉有些紅了,說:“不,正好相反。”
蘇格拉底不厭其煩地繼續說:“那么,你這么急著要告訴我的事,是重要的事嗎?”
“它……它并不是很重要……”這時,學生羞愧地低了下頭。
蘇格拉底說:“既然這個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要告訴別人呢?說了也只會多造成一個人的困擾罷了。”
蘇格拉底繼續說:“當你要告訴別人一件事時,至少應該用這三個篩子過濾一遍!”
說話能反映一個人的智能,謹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說話智能的最高準則,它會令人一生都受益無窮。我們不做流言的始作俑者,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傳播者。不要聽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誹謗者的話,因為他不會是出自善意告訴你的,他既會揭發別人的隱私,自然也會同樣地對待你。
辦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是非最多的地方,在開口前一定要考慮清楚,這些話是不是該說,會不會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首先,辦公室里最好不要談的是薪水。但同時這也是很多人最喜歡打聽的事情。比如有的人會先說自己:“我這月領到工資……獎金……你呢?”如果你沒有他多,他會假裝同情,心里卻暗自得意。如果你比他多,他就會心理不平衡了。很多公司員工之間的工資往往都會有些差別,即使是一樣的工作也有完成得好壞多少之分,所以老板當然不會給相同的工錢。在發工資時,老板往往不會公開每個人的數額,并叮囑不要讓他人知道。如果你非執著于想知道其他人的薪水是多少,很容易引發員工間的矛盾,甚至是員工與老板間的矛盾,到時候就很難收拾了。
其次,辦公室里同事或者老板的一些小秘密最好也不要插嘴。辦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不是互訴心事的場所。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喜歡向別人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能夠很快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你們之間很快變得友善、親切起來,但心理學家調查研究后發現,事實上只有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某某同事有婚外情、哪個領導泡小秘、業務員收回扣等,即使是公開的秘密,你也別插嘴。別人愛怎么說就怎么說,你能不聽就不聽,能不說就不說。這種事情真假不定,還會損壞人的聲譽,你又不知道原委,得罪人的事還是免開尊口的好。
另外,抱怨牢騷的話不要講。“天天要加班,還沒有加班費!”“老板做事不公!”“公司待遇不好!”……這種純粹抱怨的話,就算說了也是白說。同事之間的關系很微妙,也更容易有利益糾葛。你在背后說三道四,難免不被人傳來傳去,如果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傳到老板那里,到時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最后,野心不要外露。所謂樹大招風,在辦公室里不要大談理想。那些雄心壯志是和自己、家人、朋友們說的。公司每層領導都有人,你沒事念叨著想當領導,豈不是把現在的領導當成了敵人?就算領導不把你當敵人,同樣想當領導的同事也會把你當成對手。暗地使壞、下絆子,誰都受不了。就算你想自己創業當老板,不會影響到領導和同事,那老板也會認為你沒有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為公司工作上。野心可以有,但不可露。你公開自己的進取心,就等于公開向公司的所有人挑戰。
職場也是競技場,風云變幻,環境險惡,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你的對手,即便是合作得很好的搭檔,也可能突然變臉。你暴露得越多就越容易被攻擊。你可以不害人,但你不能不防人。
不少職場新人毫無心機,個性也比較直率。一個不小心,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很容易被人記恨在心,甚至實施報復。很可能,在你被害得痛苦不堪、焦頭爛額的時候,還不知道原因只是當初說錯的一句話。
三思而后行,這句話說得確實不假。我們都知道禍從口出,假如沒有經過仔細考慮,就直接說出口,很容易產生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因此,要懂得對自己說的話負責任,不要想什么就說什么,等說出去了再開始后悔,那時已經晚了。
每次想發脾氣前先數30個數,讓自己冷靜下來,然后默念“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一個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脾氣。即使你是很有涵養的人,也難免會遇事不如意,看人不順眼,因而生氣甚至發脾氣。這在生活中已經是屢見不鮮的事了,但是,并不能因為它屢見不鮮就覺得它完全無妨,發脾氣終究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