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淝水之戰/陶潛歸隱
- 讀《中華上下五千年》筆記
- 楚江夢
- 3844字
- 2010-09-19 10:53:41
淝水之戰:
前秦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統一北方。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七月,苻堅不顧群臣反對,舉大軍攻東晉。八月,苻堅發動近百萬大軍南下,水陸并進。九月,苻堅的弟弟苻融率30萬大軍到達淮河前線,進攻壽陽。東晉宰相謝安遣尚書仆謝謝石為大都督,以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率軍8萬前往迎敵。又命龍驤將軍胡彬率水軍5000援救壽陽。十月,苻堅求勝心切,他等不及各路人馬聚齊,便命令苻融進攻壽陽。
壽陽是軍事重鎮,它的得失對于整個戰局的勝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奉命增援壽陽的晉將胡彬,在半路上就接到壽陽失守的消息,只好退守硤石(今安徽壽縣西北)。苻融馬上命令部將梁成率眾5萬進攻洛澗(今安徽HN市東),切斷了胡彬與謝石大軍的聯系。
苻堅到了壽陽,派尚書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本來是東晉的將領,4年前在襄陽和前秦軍隊作戰時兵敗被俘,留在前秦?,F在他見晉秦交戰,知道自己為東晉出力贖罪的機會到了。他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出打敗秦軍的建議。他說:“這次苻堅發動了百萬人馬攻打晉國,如果全部人馬都到了,恐怕晉軍無法抵擋。所以,應乘秦軍還沒集結的時候,趕快進攻秦軍先鋒。打敗了它的前鋒,便可挫傷秦軍的士氣,這樣就可以戰勝他們了?!?
謝石聽從了朱序的建議,派戰斗力較強的北府兵將領劉牢之帶領一支兵馬,在夜晚神不知鬼不覺地來到洛澗,向秦軍陣地發起突然襲擊。正在睡夢中的秦將梁成聽到喊殺聲,嚇出了一身冷汗,慌慌張張地從床上爬起來,上馬迎戰,結果被劉牢之一刀砍翻,送了情命。
秦軍失去主將,四散奔逃,晉軍乘勝追擊。謝石帶領晉軍主力渡過洛澗,在離壽陽城只有4里地的八公山下,扎下營寨,與秦軍主力隔淝水對峙。苻堅在壽陽城里接到洛澗秦軍失利的消息,有些沉不住氣了。
過了幾天,謝石派人到壽陽城里,送給苻融一份戰書,要求定期決戰,條件是秦軍把陣地向后撤出一些,騰出一塊空地作為戰場,讓晉軍渡過淝水決戰。秦諸將都反對晉軍的建議,苻堅和苻融卻同意晉軍的條件,說:“讓我們的士兵稍稍向后退一點,等他們正在渡過的時候,讓我們的騎兵沖上去,一定能把他們消滅?!?
謝石、謝玄等到前秦答應后撤的回音后,迅速整頓兵馬,指揮渡河。
晉軍渡過淝水,勇猛地沖向秦軍陣地。朱序見狀,就在秦軍陣后大聲高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正在后退的秦軍,聽到喊聲,一時也分辨不清是真是假,逃的逃、躲的躲。整個隊伍潰不成軍。
苻融趕快跑到隊伍后面,去攔阻隊伍,不料連人帶馬被擠倒在地。他還沒來得及從地上爬起來,就被趕上來的晉軍一刀砍死。苻堅見形勢不妙,嚇得丟下士兵,只顧自己逃命。到洛陽(今河南洛陽)時,苻怪收拾殘兵,只剩下十幾萬人了。
晉軍乘勝追擊,一口氣追趕了30多里才收兵。謝石、謝玄連夜派人去建康報捷。當報捷的軍士趕回建康的時候,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過告捷的書信,悄悄把它擱在床上,不露聲色,照常下棋。等到客人問時,才漫不經心地說:“孩子們已經打敗賊軍了?!?
————————————————————————————————
陶潛歸隱:
陶淵明又叫陶潛,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祖上世代為官,曾祖父是陶侃,在東晉前期立過大功,曾掌管過八個州的軍事,也就是那個每天搬運100塊磚以鍛煉意志的人。不過到了陶淵明的時候,家道已經衰落了。陶淵明小的時候喜歡讀書,有“救世濟民”的志向,又很仰慕曾祖父陶侃,也想干一番事業。
陶淵明到了29歲后,才在別人的推薦下,陸陸續續做了幾任參軍之類的小官。他看不慣官場逢迎拍馬那一套,所以在仕途中輾轉了13年之后,一腔熱情便冷了,決心棄官隱居。這里還有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那是陶淵明最后做彭澤(今江西湖口)縣令的時候。他上任之后,叫人把衙門的公田體都種上做酒用的糯稻。他說:“我只要常常有酒喝就滿足了。”他的妻子不同意,堅決主張種粳米稻。爭執來爭執去,陶淵明讓了步:200畝公田,用150畝種糯稻,50畝種粳米稻。陶淵明原想等收成一次再作打算,不料剛過80多天,郡里派都郵了解情況來了。縣衙內有一個小吏,憑著多年的經驗,深知這事馬虎不得,就勸陶淵明準備一下,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去迎接。陶淵明聽后嘆了口氣,說:“我不愿為了五斗米的薪俸,就這樣低聲下氣向那號人獻殷勤?!彼敿疵撓鹿俜?,交出官印,走出衙門,回老家去了。
陶淵明回家以后,下田干起了農活兒,起先只是趁著高興勁干一點。到后來,經濟上貧困逼得他非把這作為基本謀生手段不可,干得就比較辛苦了。他經常從清早下地,直到天黑才扛著鋤頭踏著夜露回來。
陶淵明同農民的關系很好,對那些達官貴人卻是另一副樣子。在他55歲那年,他住的那郡的刺史王弘想結識他,派人來請他到官府里敘談。陶淵明理都不理他,讓他碰了一鼻子灰。后來,王弘想了一個辦法,叫陶淵明的一個老熟人在他常走的路上準備好酒菜,等陶淵明經過時把他攔下來喝酒。陶淵明一見酒,果然停了下來。當他們兩人喝得興致正濃的時候,王弘搖搖擺擺地過來了,假裝是偶然碰到的,也來加入一起喝酒。這樣總算認識了,也沒惹陶淵明生氣。
幾年后,東晉的一代名將檀道濟到江州做刺史。他上任不久就親自登門拜訪陶淵明,勸說陶淵明出去做官,并要送給他酒食,都被陶淵明回絕了。當時在那一帶隱居的還有劉遺民、周續兩人。他們同陶淵明合稱“潯陽三隱”。事實上,這兩個人和陶淵明一點也不一樣,他們很有錢,同當官的交往密切。這些人只不過想借“隱居”來找個終南捷徑罷了。
在陶淵明看來,真淳的上古之世邈遠難求,而現實又如此讓人無可奈何,理想的人生社會,只能寄托在文學之中?!耙徽Z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直淳。”元好問的評語,精當地點出了陶淵明文學創作的特點。
陶淵明在詩歌、散文、辭賦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后影響最大的是詩歌。陶詩現存126首,其中四言詩9首,一言詩117首。他的五言詩沿著漢魏以來文人五言詩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向著抒情化、個性化的道路發展。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他把平凡的鄉村田園勞動生活引入詩歌的藝術園地,開創了田園詩一派。
陶淵明依戀山水,曠達任真,他說自己“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陰,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嘗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樣一種貼進自然的天性,賦予他的田園詩以物我渾融的意象和平淡醇美的風格。
他的田園詩主要是組詩《飲酒》、《歸園田居》、《和郭主簿》等。詩人筆下的田園景物,既與其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又是詩人寄托情感的對象。且讓我們聽聽在《歸園田居》一詩中的夫子自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边@是一個天性熱愛自然的人,置身于名利場中,無異于鎖向金籠的那只渴望自在啼鳴的鳥。歸隱之后又是怎樣的呢?同一首詩里他這樣描寫他的田園: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地幾畝,屋幾間,遠處青山隱隱,清溪環繞著村郭。房前屋后桃李春花淡淡地開放,榆柳疏疏落落地掛著新枝。暮靄和著炊煙裊裊升起,村落里東一聲西一聲的狗吠,透過薄霧傳來棲息在樹上的雞的鳴叫。這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派寧靜安樂的小康景象。在陶淵明的田園詩里,“自然”這一哲學概念,以美好的形象表現了出來。請看著名的《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想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由于陶淵明在這首詩里的吟詠,酒和菊已經成了他的精神和人格的象征。古人愛酒的不少,但是能夠像陶淵明那樣識得酒中三昧并并且從中體悟人生真諦的卻并不多。他寫菊的詩也并不多,但就因“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太出名了,菊便成了陶淵明的化身,也成為了中國詩歌里孤標傲世的高潔意象。
不過,陶淵明畢竟是有高遠的人生理想的。當這種理想遭遇現實的棒喝而只能流于空想時,心中的幽憤難平是不可能完全被美酒和秋菊消解的。于是,在田園詩以外,他還寫有大量的詠懷詠史的詩?!峨s詩》十二首、《讀山海經》十三首都屬于這一類。在這些詩里,我們分明能夠感受到靜穆悠遠的隱士對現實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短的無限焦慮,和那種強烈壓抑的建功立業的渴望。正因如此,荊軻這位敢為知己者死的勇士的失敗結局,才在陶淵明的心中激起如此強烈的感慨:“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余情!”《山海經》里的刑天和精衛,也讓他激動不已: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無慮,化去不復悔。
徒設在昔心,良晨詎可待!
精衛僅是一只小鳥,而有填海之志,刑天被砍了頭,卻能以乳為目反抗不止,這種不屈服命運的精神,表明陶淵明雖身在田園,卻仍然渴望著有所作為的壯麗人生。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用在陶淵明的身上,再恰當不過了。在他生活的當世,他僅僅是作為一位高雅的隱士被人稱道的。當時的社會普遍推崇華麗綺靡的文學風格,他的詩歌樸素沖淡,并不合于當時人的口味。所以在他死后的兩百年里,他的文學創作沒有引起多大的重視。到了唐代,李白、杜甫也并沒有對陶淵明表現出特別的尊崇。但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明顯受到了他的巨大影響。600年后的趙宋王朝,終于出現了一位陶淵明的異代知音,他就是蘇軾。在蘇軾的心目中,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毫無疑問應該在李杜之上。由于蘇軾的極力推重,人們終于發現了陶淵明其人其詩的價值。從此,陶淵明走出了寂寞的田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