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1976快樂童年篇之二十七
- 進城
- 俺是70后
- 1161字
- 2013-05-10 11:37:01
公路邊大概住了半個月的樣子,情況有也根本的改善,首先是余震沒有了,再個救災物資也有俺們的份了,這時的人們逐漸習慣了這種不干活就有飯吃的日子,可是曾右派想的永遠比別人細致一些,這樣下去不是長久之計,晴天還能對付,一旦天公不做美,可就慘了,因此,幾個人合計著回村的事情。在這個問題上,大家伙有了分岐:是在原址上修復,還是另選地點重建。經過反復討論,最后決定重建。
在什么地方建?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經過這次地震,大家伙對曾右派那是佩服的五體投地,選址的事理所當然的落在了曾右派的身上。這可是個專業性很強的問題,曾右派已是不敢怠慢,白天上山查看地形,晚上翻閱資料。最終俺們的新家安在了大青山南側的緩坡上。接下來,是統計人數,計算需要建材的數量,向上面匯報,然后是焦急的等待。
按照上面的要求,每戶建一座“地震篷”,什么是“地震篷”?大家伙都沒見過,也不知怎么建?于是每村派一名干部去學習,然后回來教給大家。就這樣,折騰了幾個月,全村幾十座“地震篷”拔地而起,和過去的茅草屋差不多,只是在屋子的四角多了四根水泥形條,有的在在房屋的中央也安個一根,這樣起到支撐的作用。四面的墻壁用了土坯塊,是自制的,就是泥土加豬毛,合好后制成長方形,曬干即可,屋頂先用水泥形條做龍骨,再均勻地輔上稻草,最后用泥土覆蓋。這種“地震篷”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堅固,因為有水泥形條作支架;二,輕巧,屋蓋幾乎沒有重物,即使倒塌對你也沒有什么傷害;三,冬暖夏晾,屋頂是茅草,四面是土塊,都是天然的保溫材料。有了這樣的“地震篷”,大家伙安心了許多。
可是,聽上去很簡單吧,真正建造起來可不易。因為是誰家建誰家的,對于俺們家來說,只有四口人,俺和桃花還小,干不了重活,只能是打打下手,雖說累卻很高興,看到自己親手建的屋子,成就感十足。
為了搬入新家,還專門找鄰村的鄭瘸子算了一卦,選了黃道吉日。搬家那天,可熱鬧了,各家各戶都買了炮仗,這里可要說明了,因為現在的年輕人一定是不知道的,那時候放炮仗,可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長串一長串的,放起來過癮,所謂的炮仗,都是論個買的,一般情況下,都是買三個,過年了也是放三個,一個一個的放,放三下。炮仗很大,卻不怎么響,因為是人工捻的,聲音很悶,有時候只是一冒煙,炸不開。即使這樣,放炮仗那可是俺們這些小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情,對于俺們家來說,這個點炮仗的活,理所當然的是俺的,現在不同了,家里多了俺桃花妹子,俺就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她。
除了放炮仗,撿炮仗也是大家最樂意做的,村上有個紅白喜事,俺們這些小孩子一定會聚集起來,期待著放炮仗的那一刻,一旦有炸不開的炮仗,俺們就會掙著去搶,那就看誰跑的快了,撿到后,剝開來取火藥,到了晚上“呲花”,可漂亮了。那個年代,雖說沒有現在這么多各式各樣的玩具,但是俺感覺過的比現在的小孩子快樂。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