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晉負秦施晉秦交兵 君違臣言君臣相左
- 春秋第一國
- davicheng
- 6058字
- 2012-04-23 10:29:14
惠公即位以后,失信不給秦國五城,不與里丕地,反而殺掉二人和七輿大夫,朝野都有怨言,偏又連年麥禾歉收,到四年,更是大荒,倉廩空虛,百姓沒有糧吃,而鄰國秦國卻是大豐收。惠公覺得秦晉毗鄰,又是婚姻之國,就想求糧于秦以救饑荒,但因為先前曾負約,此時不便開言。卻芮說道:“先前我們并不是不給他地,只不過緩一段時間罷了。如果秦國不給我糧,是他失理,我不給他五城就有理由了。”惠公就派大夫慶鄭攜重禮到秦國求糧。穆公與群臣議其事,丕豹心記父仇,首先開言道:“夷吾無義之人,天降晉國大災,不如乘其饑荒進攻,可以滅掉晉國,這個機會切不可失。”蹇叔、百里奚都說:“天災哪個國家沒有,救災恤鄰,理所應當,順天而行,天必佑我。且仁者不乘危求利,智者不僥幸成功,還是給他們糧食為宜。”穆公說:“如果給他們糧食,這可是我們第二次幫助晉國了。”公孫枝回答說:“如果晉君知恩圖報,那當然對我們很有利,如果晉君不知報恩,那他就沒理了,國民也不會支持他,他拿什么來和我國對抗呢?君上一定要答應晉人的要求。”穆公見大家意見基本統一,說道:“對不起我的,是晉君夷吾啊,忍饑挨餓的,是晉國的百姓啊,寡人不忍因為晉君而使一國百姓挨餓。”于是決定給晉國糧食,調集稻麥數萬石,糧船由渭水溯黃河而上,達于汾水,由秦國都城雍直到晉國都城絳,首尾相接,蔚為壯觀,時人稱為“泛舟之役”。晉國饑荒就此解除,晉人都很喜悅,更感謝秦穆公不計前嫌,將恩施怨,人人稱頌。
誰知天道無常,次年,秦國饑饉,晉國反而獲得大豐收,穆公對群臣說道:“幸虧我們去年給了晉國糧食,要不然,今天也不好開口了。”丕豹說道:“夷吾無德,不一定會給我們。”穆公與眾臣都不以為然,就派冷至也帶著重禮入晉求糧。惠公與群臣商議。大夫慶鄭說:“臣去年到秦國求糧,人家秦君很痛快地答應了,如今秦國來求糧,自然應當給人家,還有什么好商量的?”惠公說:“那就把我們河西地區打下的糧食給他們吧。”虢射說道:“不可。秦國去年與我糧食,不過是不想和我們把關系搞僵,為得到河西之地留有余地。我們不給他地,即使給他糧食,也消除不了秦國人得不到地的怨恨,反正是結怨,又何必給他糧?”慶鄭說道:“對人家幸災樂禍,不回報人家的幫助,恐怕得不到國民的支持,以后何以立國?”韓簡附和說:“慶鄭說得對啊,假如去年秦國不給我們糧食,我們怎么能度過饑荒呢?”虢射說:“去年老天把晉國送給秦國,秦國不取,今年老天把秦國送給晉國,晉國豈能逆天意而不取?以臣愚意,不如約會梁國,乘秦國饑荒而進攻他,事成之后,平分其地,方為上策。”呂省、卻芮同聲附和道:“上大夫說得對啊,趕快發兵吧。”惠公決意聽從虢射的話,進攻秦國。散朝之后,慶鄭嘆道:“晉國必定會為今天的事付出代價。”
惠公于是就對冷至說:“敝國連年遭受荒旱,今年稍微多收了一些,但也僅能自給,實在無力相助貴邦,希望上復秦君原諒。”冷至說:“來而無往,非禮也,寡君能救君之急,君為什么不肯救寡君之急?外臣難以復命。”卻芮大喝道:“你不要在這里啰嗦了,回去告給你們國君,想要晉國的糧食,除非用兵來取。”冷至憤恨而退,回報穆公說:“晉國非但不給我們糧食,反而準備糾合梁國,來攻打我國。”穆公大怒道:“人怎么能這么不講道理!就算是晉兵不來,我也要去打他。”于是大起三軍,留蹇叔輔助太子守國,孟明視引兵巡視邊境,防備諸戎,穆公同百里奚親自率領中軍,公孫枝率右軍,公子縶率左軍,共兵車四百乘,殺奔晉國而來。
惠公聽報說秦軍三戰三勝,已經渡過黃河,聚群臣商議對策曰:“秦軍進入我境已經很深了,我們該怎么辦呢?”慶鄭說:“主上不給秦國土地,又不給人家糧食,所以招來爭戰。依臣愚見,不如割五城以全信用,敵兵自然會退。”惠公見慶鄭揭了短處,直指責任在自己,不覺老羞成怒,喝道:“慶鄭無禮,還不退下!”當下議定呂省、卻芮輔太子留守,惠公檢閱車馬,也起三軍,自與虢射居中軍,命屠岸夷為先鋒,韓簡、梁由靡、慶鄭、蛾晰分別為左右軍正副將佐,起兵車六百乘,來迎戰秦軍。
九月九日,兩軍主力于韓原(晉地,今河津東北)相遇。惠公命韓簡往探秦營虛實,韓簡回報說:“秦兵少于我而士氣甚高。”惠公問道:“他們為什么會士氣高漲呢?”韓簡答道:“君逃亡在梁,秦國資助你,歸國為君,秦兵幫助你,晉國饑饉,秦給你糧食。三次施恩而沒有得到一次回報,所以君臣積憤,三軍都有問罪之心,士氣幾倍高于我軍。”惠公聽言很不高興,可是韓簡所說確是實情,也不便發作。
對面秦軍百里奚也登高觀望,望見晉軍兵車云集,兵將甚廣,于是對穆公說道:“晉君起傾國之兵,將要置我于死地,主公還是不要打吧,免得兵敗身辱。”穆公指著天說道:“晉國這么對不起我,如果老天有知,必定會幫助我們戰勝晉國。”
惠公派韓簡到秦營來下戰書說:“寡人有兵車六百乘,能把他們集合起來卻不能解散他們,貴國如果退兵,寡人將感到很高興,如果不退,寡人即使想退避,三軍將士也不會同意啊。”穆公笑道:“夷吾這小子太狂了。”于是披甲橫槊,戎裝出見韓簡說:“晉君想歸國,寡人幫助他復位。晉君來求糧食,寡人起泛舟之役。現在既然晉君整軍而待,寡人敢不親迎嗎?”韓簡見秦軍上下一心,軍容齊整,悄悄嘆道:“秦國理直氣壯,此戰我們不戰死,能作俘虜就算是幸運的了。”
戰事即將來臨,慶鄭諫道:“主公駕車之馬,是鄭國獻來的小駟,步履安穩可是力小,平時乘駕還不錯,而在戰場上,必須乘本國出產的大馬才好。”惠公根本聽不進去,叱道:“這馬是我乘駕慣熟的,用不著你多說!”惠公又讓人占卜誰為車右,諸人都不吉利,只有慶鄭合適,惠公早已對慶鄭生厭,不想用他,就以家仆徒為車右,讓卻步揚駕車。
九月十四日,兩軍會戰于龍門山下,晉軍先鋒屠岸夷手握長戈,當先沖出,當者無不披靡,早撂倒十數人,秦陣中白乙丙截住廝殺,兩強相遇,大戰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二人殺得性起,各自跳下車來,互相扭打,屠岸夷道:“我今天與你拼個死活,要人幫助的,算不得好漢。”白乙丙也說:“正要獨力擒你,方顯我英雄。”各吩咐軍士不得助戰,二人邊打邊罵,一直扭打到山后去了。
晉惠公命韓簡、梁由靡引軍沖秦軍左陣,自引家仆徒等沖其右陣,穆公也分兩路迎敵。惠公一軍,正遇秦將公孫枝,酣戰之際,惠公的車駕竟然陷入泥濘之中,卻步揚用力鞭打,怎奈馬小力微,拔腿不起,半晌也出不來。危急之間,恰好慶鄭駕車從旁而過,惠公急忙大呼:“慶鄭救我。”誰知慶鄭竟說:“你車上不是有家仆徒嗎,還叫我干什么?”惠公又叫道:“慶鄭快把你的車來載寡人。”慶鄭說:“主公乘慣了小駟,臣的車不足以讓主公來乘。”竟掉轉車轅而去,卻步揚想要找別的車來救惠公,豈料秦將公孫枝率領一枝兵馬圍將過來,殺散晉軍,惠公逃跑不及,竟被秦軍俘獲。
再說韓簡率軍沖入秦軍陣中,恰遇穆公中軍,與西乞術交戰,二人大戰三十余合,不分勝負,晉軍蛾晰軍到,兩下夾攻,西乞術難以抵擋,被韓簡一戟刺于車下,韓簡正要結果其性命,梁由靡大叫:“敗將無用之人,快去協力擒拿秦君。”韓簡就棄了西乞術,揮軍來擒穆公。穆公身邊兵少,見晉軍圍裹將來,仰天嘆道:“悔不聽百里奚之言,我要作晉軍的俘虜了。”幸公子縶率軍死戰,晉軍一時難以得手。恰在此時,慶鄭飛車而來,招呼韓簡、梁由靡道:“不要在此戀戰,快去救主公。”韓簡等怕晉君有失,只得回軍往救,穆公得以脫歸本寨。韓簡等趕到車陷處,晉君并虢射、家仆徒、卻步揚等,都已被公孫枝所獲,押歸大寨。韓簡頓足說:“救主公不及,又沒有捉住秦君,慶鄭誤我!”梁由靡也恨恨說道:“捉住秦君,還算打個平手。”韓簡說:“現在說什么也晚了,既然國君已被人所捉,我們干脆跟隨國君算了。”于是晉諸大夫都棄軍不顧,徑直到秦營來跟隨惠公,晉軍群龍無首,軍士四下亂竄,被秦軍殺來,死傷甚重。慶鄭見晉軍戰敗,惠公被俘,只得收拾殘軍,路遇蛾晰負傷倒地,扶他登車,同回晉國。
穆公得勝還寨,見晉國君臣垂頭喪氣,披發垢面立于帳外,就在車上對惠公說道:“同到敝國再議糧食之事如何?”惠公低頭不語。穆公又安慰晉國諸臣說:“諸公千萬不要這樣,寡人不過煩勞諸公西行數日,不久之后,諸公就會重新回到晉國處理政事,寡人做事,敢太過分嗎?諸公不要太難受啊。”晉國諸臣喜出望外地說道:“君剛才的話,皇天后土可是都聽到了,外臣拜賜了。”穆公升帳點視眾將,不見白乙丙,派出軍士到處尋找,聽得草窩中有呻吟之聲,跑過去一看,見白乙丙與屠岸夷二人雖然力氣都已用盡,仍然扭定對方不放手。軍士將二人抬回本寨,穆公見白乙丙連話都不能說了,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錦袍,蓋在白乙丙身上,命人好生送歸秦國就醫將養。又說道:“屠岸夷也算得一條好漢,不妨留下為我所用。”公子縶說:“屠岸夷是個反復之人,兩次背主,不可任用。”穆公于是下令將其斬首。
穆公大獲全勝,班師回到雍都,召集群臣商議說:“晉君屢次辜負寡人,幸天助我,被我所俘,殺掉他,流放他,還是放他回國?希望諸君發表意見。”公子縶首先說:“應該殺掉他。流放恐怕他交結諸侯,放他回國則會成為我們的仇敵,都不利于國家,還是殺了好。”公孫枝說:“不能殺。晉國是大國,我們滅不掉他,現在我們打敗了他的軍隊又俘虜了他的諸大夫,已經結怨了,如果再殺掉他的國君,晉國就會舉國蒙羞,以后必然會向秦國報君國之仇,這樣一來,秦無寧日了。”穆公問:“那你說該怎么辦呢?”公孫枝說:“不如就此逼迫他交割河西之地,再讓他的太子入秦為質,然后放晉國君臣回國,我們做得不算過分,晉國人能夠理解并接受,如此則國家可以得利而不會有害。”穆公喜道:“卿之言真是深謀遠慮啊。”于是就把晉國君臣安置在靈臺山離宮,派兵千人看守。
剛剛議定,忽然幾名內侍穿著喪服而進,穆公大驚,以為夫人不好,正要開口問話,內侍口傳伯姬夫人的話說:“上天示懲,讓秦晉失和,兵戎相見,晉君被俘,妾心不安,如果君不肯赦晉君,等于不肯赦妾,妾寧愿一死,君考慮吧。”穆公大驚,內侍又奏道:“夫人現在帶著太子罃和幼子弘、女兒簡璧,身穿喪服坐在柴薪之上,只待聽得晉侯死訊,就要舉火自焚,以全兄妹之情。”穆公嘆道:“寡人幸虧聽了公孫枝的話,沒有殺掉晉君,不然,幾乎釀成慘禍。”急命內侍脫去喪服,回報夫人:“寡人過幾天就會釋放晉君,夫人但請寬心。”夫人這才讓人搬掉柴薪,換去喪服,起居如常。
穆公派公孫枝來到靈臺山,告訴晉惠公君臣:“敝國很多人的意見都對貴國不利,寡君獨念秦晉有婚姻之好,決定放貴君臣回國,只不過以前雙方所約的河西五城,必須立即交割,再讓太子圉入秦為質,貴國君臣就可以回去了。”惠公這時在人家的手里,不敢不答應這兩個條件,就派大夫卻乞帶了自己手書回國,吩咐呂省辦理割地質子的事。公孫枝又告給惠公伯姬夫人登臺請赦一事,惠公方知伯姬之情,望宮中再拜。
再說呂省見卻乞歸來,就在宮外鬧市對國人說:“我主派卻乞回來告給大家,‘秦國將要放寡人回國,但寡人父子無面目再登君位,請國人選立宗室的其他人為君吧。’”國人聽罷都感動得落淚。呂省又以惠公的名義作爰田,具體辦法是令百官士人開墾荒田,然后以休耕之名,用公室的好田交換大家剛開墾的荒田,使開荒合法化,國人都很感奮。呂省又對國人說:“我們的國君在外面尚且掛念臣民,直到現在也未能歸國,我們該怎么辦呢?”國人都說:“我們聽大夫的。”呂省說:“韓原一敗,我軍損失很大,我們應當多交點賦稅補充軍隊,輔助太子,來聲援我們的國君。秦國見我們上下團結一心,兵甲更多了,就不敢輕視我國。”大家都踴躍聽命,晉于是乎作州兵,即建立了不少地方武裝部隊。
呂省將國內事務安排停當,即將河西五城地圖、戶口賬冊等如數帶齊,與卻乞入秦來見穆公,穆公問道:“大夫怎么才來呀?”呂省回答說:“國中不和,外臣處理了一段時間,所以來遲。”穆公說:“貴國為什么不和?”呂省說:“君子自然知罪,感謝秦國寬宏大量,愿意和貴國交好。可是小人不知罪,只知道悲悼他們的父兄子弟死于軍陣,寧愿交接齊、楚,向秦國復仇,有這兩種不同的意見,所以不和。”穆公說:“其實你就是不來,寡人也會放晉君歸國的。你們覺得晉君會歸國嗎?”呂省回答:“小人光知道怨憤而不懂大義,只想跟著太子與秦國拼命。君子則認為大王能立我君,能俘我君,也能放我君。大王肯定不會做出棄德結怨這樣的傻事。”穆公又問:“太子圉為什么不和你一塊來?”呂省答:“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子在國中等待大王放話,寡君一日不歸,太子一日不敢離國,寡君只要一回國,太子就會馬上到秦國來。”穆公見呂省對答如流,軟中有硬,全無卑聲下氣,并且不失身份,嘆道:“大敗之后,晉人并不氣餒,豈可滅國?”于是一面派孟明視接收晉國河西五城,設官分守,一面將晉君等遷入雍都郊外的國賓館,用七牢來款待他,這是接待諸侯國君的大禮。
惠公自九月戰敗被囚,到十一月,五城交接完畢,穆公派公孫枝引兵護送惠公歸國,與難的諸臣,除虢射病故外,一同回晉。蛾晰聽說惠公將要回國,對慶鄭說:“主公心中大概非常恨先生,回國以后,肯定要治先生的罪,先生還是快逃了吧。”慶鄭說:“軍法,‘兵敗當死,將領被俘當死。’何況我耽誤了救駕而讓國君遭受屈辱,我的罪過實在是太大了。就是國君不回來,我也要率領家甲戰死于秦。現在國君回來,讓他按照軍法治我的罪,既稱了國君的心,又可以警示其他人,我又何必逃跑呢?”蛾晰見慶鄭不聽勸告,嘆息而去。
十一月二十九日,惠公回到絳郊,太子圉率領狐突、卻芮、慶鄭、蛾晰、司馬悅、勃鞮等眾臣前來迎接。惠公在車中望見慶鄭,不覺怒氣上沖,讓家仆徒召至近前,問他說:“慶鄭,你還敢來見寡人?”慶鄭從容回答說:“如果君上先聽了臣的話,給秦國糧食,秦國必然不會進攻我國。第二次聽了臣的話,與秦講和,兩國必然不致開戰。第三次聽了臣的話,不駕乘小駟,也不會導致大敗。臣如此忠于君上,有什么不敢見的?”惠公說:“你到現在還不知罪?”慶鄭說:“臣有死罪三。有忠言而不能讓君上采納,是第一條罪。卜得我為車右吉利,而不能讓君上任用,是第二條罪。因為救君而招呼眾軍,卻不能讓君上脫困,是第三條罪。君即便不治臣的罪,臣也會自殺以謝罪的。”蛾晰一旁諫道:“慶鄭能夠等待國君治罪而不避刑,可以說是個很有勇氣的人,主公何不寬恕了他,讓他戴罪立功去向秦國復仇呢?”家仆徒也勸道:“與其殺了慶鄭以正軍法,不如饒了他以成君上之仁。”只有梁由靡恨慶鄭誤了他擒捉秦穆公之功,執意要置慶鄭于死地,所以說道:“慶鄭有罪,如果寬恕了他,今后如何掌兵?應該斬了他。”惠公命令司馬悅道:“快斬了慶鄭,不要讓他自殺。”慶鄭引頸受刑。蛾晰感激慶鄭在戰場上載歸的恩義,請把他的尸體交給自己去安葬,惠公同意了。
惠公歸國復位之后,派太子圉跟隨公孫枝入秦為質,又把屠岸夷的尸體從秦國運回,葬以中大夫之禮,命他的兒子屠擊繼承下大夫之職。
秦晉韓原之戰,是前645年的事,惠公每想到這次敗績,就會說:“如果里克在,必不會導致這樣的大敗,卻芮不考慮成熟就勸我殺掉社稷重臣,誤我不淺啊。”卻芮悄悄發牢騷說:“里克是你自己要殺的,現在反來怪我。”自此君臣之間產生了隔閡。
不知惠公回國,又做了些什么事,請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