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陰麗華(三)
- 美人幾生笑
- 七海之皇
- 2164字
- 2013-01-01 16:08:27
建武元年,對劉秀來說是開基立業的一年,對于劉秀的兩個女人——陰麗華與郭圣通來說,同樣是不平靜的一年。
這年,在劉秀平定河北時一直伴駕左右的郭圣通為劉秀生下了第一個皇子,就是后來的太子劉疆,這不但對劉秀是一件大事,對整個草創的東漢王朝來說也是一件大事。
郭氏除了喜悅之外,還不得不面對另一件事情,定都洛陽之后,光武帝劉秀遣侍中傅俊(云臺二十八將之一)護送他的另一個女人陰麗華來到了洛陽。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卷三十一載:“建武元年,世祖遣侍中傅俊,持節迎光烈皇后于淯陽。俊發兵三百馀人,宿衛皇后道路,歸京師。蓋稅舍所在,故城得其名矣。山有石室,甚飾潔,相傳名皇后浴室”。
對于郭圣通來說,劉秀的這另外一個女人是陌生的,顯然她也不是郭圣通愿意見到的人。而對陰麗華來說,兩年多之前,劉秀與她離別而去,之后她隨家人幾經輾轉,惶恐度日,好不容易盼到兩人再聚,卻已是物是人非。昔日的夫君不但已登基稱帝,身邊還多了一個她不曾相識的女子,而且這個女子還有了他們的骨血,陰麗華的心境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封建帝制時代,講究的是“帝后同體”,東漢皇朝建立之初,有帝無后,郭、陰二女均同封貴人。兩位貴人中,劉秀以陰氏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欲立陰氏為后(“帝以后雅性寬仁,欲崇以尊位”《后漢書光烈陰皇后紀》)。古之女子,未有不以登后位為人生至榮,可陰氏卻堅辭不受,“自陳不足以當大位”(《太平御覽》144卷引《東觀漢記》)。
相對于郭圣通來說,陰麗華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貌美,甚得劉秀本人寵愛。但郭圣通的到來卻為劉秀平定河北立下了大功,且在平定河北之時,郭圣通一直伴駕左右。
河北,是漢光武的龍興之地,可以說沒有平定河北,就沒有日后的東漢王朝。東漢初年的功臣宿將,均是從河北追隨劉秀而來,只知皇帝身邊有一位身世顯赫的郭圣通而不知還有一位貴人陰麗華。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郭氏已經生下了皇長子劉疆,而陰氏尚無皇子。故立陰氏為后,實眾心難服。所以陰麗華堅決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后位,(“后固辭,以郭氏有子,終不肯當,故遂立郭皇后”《后漢書》)。
建武二年六月,郭圣通被冊封為皇后,其子劉疆被冊封為太子。
東漢王朝初建,雖然據有幽、并、冀三州及黃河以南的大部土地,但其西有關中百萬赤眉大軍,東有梁王柳永集團(為平定“七王之亂”立下大功的西漢梁孝王劉武的八世孫),南方則有秦豐、李憲等稱王稱帝的強大割據勢力。
這些割據一方,或稱王、或立帝的強大軍事集團,對東漢王朝的存在構成了巨大的威脅。至于西蜀公孫述、隴右隗囂,更是劉秀日后的大敵。
至建武六年初,經過六年連年不斷的征伐與兼并,東方群雄皆滅。據有東方的劉秀與隴右的隗囂、西蜀的公孫述,形成了東西對峙的鼎足之勢。
建武九年,毗鄰京師洛陽的穎川和河東兩郡發生變亂,叛軍和盜賊四起。
這場叛亂在劉秀的親自平定之下,很快平息,但貴人陰麗華的母親和弟弟在這場叛亂中,為“群盜”所殺。這令劉秀感到甚為悲傷,為了安慰陰麗華,劉秀下詔說:“吾微賤之時,娶于陰氏,因將兵征伐,遂各別離。幸得安全,俱脫虎口。以貴人有母儀之美,宜立為后,而固辭弗敢當,列于媵妾。朕嘉其義讓,許封諸弟。未及爵士,而遭患逢禍,母子同命,愍傷于懷。《小雅》曰:‘將恐將懼,惟予與汝。將安將樂。汝轉棄予。’風人之戒,可不慎乎?……”
皇妃家眷遇害,皇帝下詔安撫,也在情理之中。但皇帝卻偏偏在詔書中說了很多有關男女之情的話。最重要的是,詔書很直白的說出了在皇帝的眼中,擁有“母儀之美”的陰麗華才是皇后的最佳人選,而郭皇后能成為皇后,完全是貴人陰麗華“固辭”的結果。
這個詔書一下,讓身為皇后的郭圣通情何以堪?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容齋隨筆》一書中,針對東漢建武九年劉秀所下的這道詔書,寫下了《詔令不可輕出》一文:“人君一話一言不宜輕發,況于詔令形播告者哉!……蓋九年之詔既行,主意移奪,已見之矣。郭后豈得安其位乎?”
建武前期,光武帝與郭皇后關系還不錯,即《后漢書?皇后紀》中所說的“有寵”,郭后也為光武帝先后生下了五位皇子。但到了建武九年,郭后已見失寵,《后漢書?天文志上》載:“建武九年,是時郭后已失勢見疏”。
建武十二年,東漢大軍攻破成都,蜀帝公孫述滅亡,割據北邊的盧芳見天下大勢已去,遂奔入匈奴,最終客死他鄉。
至此,自建武元年至建武十二年,經過了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削平關東、隴右西蜀等稱王立帝的割據政權,使得自新莽末年以來紛爭戰亂長達二十余年的中原王朝再次歸于一統。
天下的一統并不能改變漸受冷落的郭皇后的不安與怨恨。《后漢書?皇后紀?光武郭皇后》載:“(郭)后以寵稍衰,數懷怨懟”,失寵的郭皇后在劉秀面前多次表達自己的怨恨與不滿,帝后關系頗為緊張。
郭后這樣做不但不能挽回局面,反而加劇了光武帝的反感和對自己身后事的擔憂。終于,到了建武十七年,光武帝決定廢皇后郭氏,立貴人陰麗華為后。光武帝下詔曰:
“皇后懷執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它子,訓長異室。宮闈之內,若見鷹鹯。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節,其上皇后璽綬。陰貴人鄉里良家,歸自微賤。宜奉宗廟,為天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