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說說我們BJ的豆汁兒
- 幾世京華情
- 崇燕宣
- 1913字
- 2010-11-17 22:40:06
引胡金銓的話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北京人。不少人是知道這句名言的,于是壯志滿懷,但一口下去,又沒有不齜牙咧嘴的。記得小時侯第一次跟爸爸去喝的時候也是差點沒吐,可自從一天等車時去喝了一碗后便來卻是如一日無豆汁兒入肚兒,便夜闌難寐的地步。提起BJ小吃,就不能不說豆汁兒。北京人愛喝豆汁兒,并把喝豆汁兒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兒,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也有外來客人初次喝豆汁兒嚇一跳的笑話。某君初嘗這帶酸味的綠豆漿,嚇得趕緊吐掉,還悄聲告訴老板:“你這豆漿餿了,別賣啦。”雖然豆汁兒其貌不揚但很多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并說:“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也很喜歡喝豆汁兒。抗戰期間居住上海留須不出,弟子言慧珠自京赴滬演出,特帶4斤裝大瓶灌滿豆汁兒,以尊師長,傳為佳話。據說,BJ出生的西部歌王王洛賓仙逝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兒后,才乘鶴歸去的。演員王鐵成也好這口兒,1987年到香港定居時,最不習慣的就是喝不著豆汁兒,老叫人從內地帶也不是事兒,實在沒轍了,干脆嘗試著自己用破碎機做豆汁兒,還別說,真成功了,于是召集同好“共襄盛舉”。您說,這得多大的癮呀!
豆汁兒到底是什么?我想對于外地的朋友來說應該是很陌生的拉,實際上是制作綠豆淀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撈出,加水磨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淀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兒。發酵后的豆汁兒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兒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于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并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兒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兒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于是,源于民間的豆汁兒成了宮廷的御膳。
喝豆汁兒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豆汁兒之妙,一在酸,酸中帶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吸溜的喝,不能大口猛灌;三在咸菜的辣,辣得舌尖發麻。民國時期擅說《聊齋》的評書演員趙英頗“燈晚兒”書一散,必喝碗豆汁兒,用趙先生的話說:世間五味,在這碗豆汁兒外帶一碟辣咸菜絲里頭,就占了四味,獨缺一個“苦”!
別看豆汁兒不是什么高檔食品但可不是是個地方就有賣的。梁實秋先生曾在《豆汁兒》一文中寫過“自從離開北平,想念豆汁兒不能自己。有一年我路過濟南,在車站附近一個小飯鋪墻上貼著條子說有‘豆汁’發售。叫了一碗來吃,原來是豆漿。是我自己疏忽,寫明的是‘豆汁’,不是‘豆汁兒’。可見在什么地方吃什么東西,勉強不得。”其實,這才是一個城市的根,這樣才覺得自己這塊地方的東西吃著塌實、自然。看來豆汁兒下面可得一定要加一個兒字,就好像說雞蛋的時候雞子下面一定要加一個兒字,若沒有這個輕讀尾的語氣,聽者就會不明白你的語意而生誤解。可如果您不是北京人,說起來這“兒”保準就還真不對了哪個味兒。就是這個京味兒,BJ特有的味兒!現而今好多老BJ的東西都在漸漸失傳,好像很多手藝都快絕后了,就連皇城里最著名的四合院也為了迎合洋人口味,追趕國際潮流給拆了一個亂七八糟,尤其是專拆我們二環里的!讓身為老北京人的我們無一不痛心疾首!真不知道那幫搞市建的哥們兒們再想什么!人家老外要想看高樓林立去紐約巴黎看好不好?!干嗎非得大老遠的飛大半個地球跑咱家看寫中不中洋不洋的玩意兒!就算為了吸引外資就把上海深圳這些年輕的城市發展成國際形的都市也就夠了!干嗎非得打著改造的旗號踐踏中國人的龍脈!很多東西拆了就沒了!毀了就完了!BJ是古老是城市,BJ有她特有的味道,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有責任把她特有的美向世界展示!至少也要做到保護不破壞,要不真對不起祖宗啊!
這篇文章無關兒女情長,只寫給我永遠引以為傲的家鄉。
WhereveramI,IlovemymotherlandforeverIloveBeijingforever.
7/21/20044:06:54PM
這篇文章是本人這些年來少有的滿意之作。三年過去了,我對豆汁兒依賴如舊,甚至可以說的上是與日俱增,就如同我對家鄉的依賴。。撫心而言,我留戀于蘇州之嫻靜,陶醉于杭州之秀美,沉迷青島于之舒適,尤其敬畏那西安之壯麗,可我只愛的家鄉——BJ!